余文發 王 萍 邊文玲
(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耳鼻喉科,河南 新鄉 453000)
暈眩通常為患者自感周圍景物旋轉、移動等視覺效果,或感自身具有傾倒,頭重腳輕,頭昏無力等體征表現。大腦皮層的自我感覺,是患者自身與所處空間位置關系感覺失常,看到或者感到不存在的運動表現〔1〕。主要以神經源性眩暈為主,其次為全身性眩暈和耳源性眩暈〔2〕。本次研究主要以耳源性眩暈為主,對其診斷和治療進行分析,以免造成誤診和誤治。
1.1臨床資料 選擇2010年1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內科檢查確診并收治的耳源性眩暈老年患者40例。根據個人意愿和治療方式綜合分為兩組,分別給予中藥治療和西醫常規治療。觀察組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齡59~78〔平均(62.3±3.5)〕歲,病史2 h~4個月,平均(15.6±1.5)個月;對照組22例,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齡56~75〔平均(63.5±1.7)〕歲,病史4 h~3.8個月,平均(16.2±1.4)個月。查體兩組患者均有自發性眼震。進行Romberg試驗和閉目直線行走試驗,并且進行影像學CT及MRI檢查輔助。排除高血壓、糖尿病、貧血、頸椎病或腎功能不全,并確定患者是否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顱內眩暈、迷路瘺管等。本次研究中排除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全,血液系統原發性疾病患者;藥物過敏史較為嚴重患者;腦外傷、顱內占位性病變;眼科疾病所引起的眩暈患者;精神病患者;臨床資料不全;無法按時服藥配合研究患者。兩組患者基本資料不具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診斷標準 旋轉性頭眩暈,視物旋轉,閉目制止;重度眩暈者,平地如乘舟。患者發病期間無其他中樞神經系統癥狀且意識清醒;伴有惡心、嘔吐、耳鳴、耳聾、眼球震顫癥狀其中之一。另外,結合患者常規血、尿、血糖、血脂檢查后,進行心電圖、聽神經檢測,進行頸椎X線、CT或MRI等檢查,確定并非突發性耳聾伴眩暈或前庭神經炎引起眩暈,排除藥物中毒可能性。
1.2.2治療方法 觀察組給予中醫治療,首先進行辨證分析,9例屬于肝陽上亢,2例屬于痰濁中阻,2例屬于脾虛氣弱,2例屬于腎陽虧虛,3例屬于腎陰虧虛。主方為旋復代赭湯,針對不同證候患者進行加減用藥。旋復花1錢半,代赭石1錢,生姜2錢半,半夏1錢半,人參1錢,炙甘草1錢半,另入大棗4枚。辨證為肝陽上亢酌情入地黃。辨證為痰濁中阻證入白芷。辨證為脾虛氣弱證入山藥、蓮子,若患者為腎虛型還應酌情加減用藥。以上方劑水煎后平均分為2份,分別于晨起和晚飯時服用,療程15 d,共15劑。對照組進行西醫常規治療,地芬尼多片25 mg配合谷維素20 mg,3次/d口服。對患者進行1年的觀察和隨訪。
1.2.3療效判定 痊愈:患者完全恢復到正常狀態,無臨床癥狀體征,1年內無復發情況。顯效:患者恢復到日常生活狀態,治療結束后臨床癥狀體征消失,1年內偶爾復發。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若有勞累或情緒變化伴隨復發跡象。無效:患者接受治療后無明顯改善或加重。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Ridit分析。
兩組患者完成治療后進行定期隨訪,其中觀察組在治療后眩暈情況及伴隨癥狀發生頻次明顯降低,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痊愈10例,顯效4例,有效4例,無效0例;對照組痊愈5例,顯效7例,有效7例,無效3例,兩組療效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眩暈在臨床治療中較為常見,伴隨我國人口老齡化增加,眩暈發病率也日趨增高,目前老年眩暈已經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3〕。嚴重眩暈將會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根據統計耳鼻喉門診15%患者伴有眩暈發生。耳源性眩暈較為常見,包括突發性耳聾伴眩暈、梅尼埃病、BBPV等,部分發病機制和病因尚未明確。相關報道中曾經提到內耳循環障礙與眩暈病理過程具有一定相關性〔4〕。
突發性耳聾具有病毒感染和耳供血障礙兩方面因素,迷路動脈作為內耳唯一供血動脈,具有盤繞而行和流速較慢等特點。如血液黏稠度增高將會造成動脈內血小板沉積、黏附、聚集等情況,最終促使血栓形成〔5〕。另外,病毒感染同樣可以通過局部微循環對內耳進行損傷,引起內耳血管內膜水腫,使因管狹窄或閉塞,此時血液因病毒感染而處于高凝狀態。梅尼埃病由于淋巴液分泌過多或吸收障礙可造成膜迷路積水,可以造成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血管微循環障礙,免疫系統損害等。BPPV為變性脫落的橢圓囊耳石沉積在壺腹嵴頂或半規管中,這一結果可以導致患者隨頭位改變造成不同程度的眩暈。病因尚不明確,部分報道〔6〕認為這與內耳供血異常具有相關因素。根據以上分析可知,臨床治療耳源性眩暈應以擴張血管和改善微循環為主,這也是治療該病的基本原因之一。
耳源性眩暈在國醫醫學范疇屬于眩暈范疇,病因以風、火、痰、虛為患,其與肝臟、腎臟、脾臟具有密切的關系。中醫范疇治療耳源性眩暈以肝失疏泄、脾是運化、腎精不足,為痰濕中阻,患者清理不升,血氣不足,不可頤養頭目,終髓海失養,致使患者產生眩暈。長期臨床研究發現,通過中醫治療可明顯改善耳源性眩暈。中醫認為,腎主生髓,開竅于耳,腦為髓海,精髓不足至眩暈。應以無虛無眩,治虛為主的原則。耳源性眩暈病機為肝陽上升,肝風內動為標,風、癱、火、瘀為本,中氣、腎精不足為標,標為虛證而治。本方可兼顧西醫與中醫的治療原則,故而效果顯著,患者服用后癥狀明顯改善。單純進行西藥治療只可起到緩解作用,因虧缺無入,容易反復。綜上所述,中藥治療耳源性眩暈效果較好,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
4 參考文獻
1Shai AT,Zappia JJ,Bojrabd I,etal.Success of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occlus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J〕.O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6;134(3):424-30.
2Neuhauser HK,von Brevern M,Radtke A,etal.Epidemiology of vestibular vertigo:a neurotologic survey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J〕.Neurology,2005;65(6):898-904.
3劉金平.平胃散合大黃甘草湯加味治療多種暈眩癥68例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3;15(1):187.
4馬連順,馬永杰.丁咯地爾與倍他司汀治療暈眩癥的療效比較〔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4):22-3.
5黃選兆,汪吉寶.實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11-2.
6孔維佳,劉 波,冷樣名.眩暈疾病的個體化綜合治療〔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8;22(4):1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