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芝榮
(衡水市第二人民醫院內三科,河北 衡水 053000)
進展性腦卒中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國內外研究均表明約90%以上的進展性腦卒中患者發生閉塞的血管為大腦中動脈與頸內動脈,而在發作后短期內出現缺血性腦卒中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患者中,其發作頻率與顱內外血管的病變關系密切〔1~3〕。本研究分析癥狀相關側顱內外血管病變與老年進展性腦卒中的相關性。
1.1對象 選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96例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納入標準:符合中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標準,且經頭顱CT或MRI檢查后確診;心、肝、腎功能正常;排除出血性腦卒中、心源性腦梗死、復發性腦卒中;患者本人或家屬自愿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按美國國立衛生院制定的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標準分為進展組(38例)與非進展組(58例),兩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于24 h內接受經顱彩色多普勒超聲(TCD)(型號:德國 DWL DOPX1探頭頻率:2 MHz)及普通彩色多普勒超聲(型號:東芝阿波羅700A 探頭頻率:7.5 MHz)檢查,對雙側頸動脈及顱內動脈進行檢查。

表1 兩組一般情況比較〔n(%)〕
1.3評價標準 血管狹窄程度的參照標準,輕度狹窄:血管腔狹窄≤50%,頸部血管超聲檢查時的峰值血流速度<155 cm/s;中度狹窄:血管腔狹窄50%~69%,頸部血管超聲檢查時的峰值血流速度155~170 cm/s;重度狹窄:血管腔狹窄≥70%,頸部血管超聲檢查時的峰值血流速度>170 cm/s。顱內動脈中重度狹窄時經顱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顯示頻譜形態發生改變,峰時延長并伴有湍流,且雙側血流不對稱程度≥30%。斑塊標準:血管內中膜不平整且向血管腔內凸起,不連續增厚的長度≥1.5 mm。穩定斑塊:形狀規則,超聲檢查中回聲為等回聲或強回聲;不穩定斑塊:斑塊形狀不規則或為潰瘍形斑塊,斑塊內發生出血,超聲檢查中為低回聲或不均勻回聲。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和χ2檢驗。
2.1兩組腦血管病變分布情況比較 進展組頸內動脈、大腦中動脈、椎動脈及多支病變的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2兩組血管狹窄程度及斑塊性質的差異比較 兩組血管狹窄程度的差異顯著(P<0.05),而兩組斑塊性質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3。

表2 兩組腦血管病變分布情況比較〔n(%)〕

表3 兩組血管狹窄程度及斑塊性質比較〔n(%)〕
缺血性腦卒中占所有腦血管病的80%以上〔4〕。進展性腦卒中是缺血性腦卒中的一個臨床亞型,占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35%左右,其發病的原因與機制目前尚存在著較多的爭議,且預后較差〔5〕。雖然正規的溶栓治療可以在短時間內使得患者的病情得到緩解,但部分患者的病情仍不斷進展,且大部分患者入院時已錯過溶栓時間窗。
多數學者認為進展性腦卒中的發生與顱內外血管的血流動力學有關,當動脈發生嚴重的狹窄時,管腔內血栓相對變大,局部缺血與側支循環的失代償使得腦卒中病程不斷進展,缺血性半暗帶逐漸演變為不可逆損傷〔6〕。而栓子不僅能在原位造成血管的栓塞,當發生脫落后,還會造成新的血管栓塞。Lee等〔7〕通過對96例腦卒中患者的影像學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患者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及缺血區域的損害程度與頸動脈的狹窄情況密切相關,本結果與這一理論基本吻合。癥狀相關側顱內外動脈血管病變嚴重即狹窄程度較高的患者,其腦卒中病灶的側支循環處于失代償狀態,且患者的機體也處于栓前狀態〔8〕,高素玲等〔9〕的研究顯示此類患者的梗死灶較一般患者更大,且周圍呈低灌注,其神經功能的缺損進展迅速,病情極為兇險。Nadeau等〔10〕的報道顯示斑塊的大小與性質是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結果推測癥狀相關側顱內外血管病變在進展性腦卒中的病情發展中有著比斑塊更重要的作用。因此,臨床中遇到有相關側顱內外血管病變的急性患者,應盡早給予擴容、活血等藥物,預防病情加重,改善患者預后。
進展性腦卒中患者的預后常較差,而目前尚無特異性較強或經驗性的治療方法。尤其是血管狹窄程度嚴重的患者,即使采取了抗凝、降纖、活血、改善腦代謝等常規治療手段,仍不能阻止一部分患者病情的發展。本研究認為新入院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盡快接受TCD及普通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在有可能發展為進展性腦卒中前,應給予顱內外血管發生病變的患者藥物擴容、改善腦儲備能力的藥物,對于重度血管狹窄或發生閉塞的患者,可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以改善患者的預后。
4 參考文獻
1安雅臣,陳云霞,王玉潯,等.缺血性腦卒中復發危險因素分析及預測模型的構建〔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1;32(8):816-20.
2張紅梅,方向華,劉宏軍,等.中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伴糖尿病和空腹血糖調節受損對腦卒中復發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9):4121-3.
3黨連生,徐 燕,王曉霞,等.谷氨酸與缺血性腦卒中早期進展關系的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1):57-9.
4丁兆日,張 江,呂明良,等.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肝細胞生長因子水平及其相關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6):1408-10.
5寧 群,王玉斌.后循環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進展期血管開通的初步體會(附二例報道)〔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3;12(1):90-2.
6楊偉民,滕軍放,王月玲,等.急性缺血性腦卒中進展與預后關系的前瞻性研究〔J〕.山東醫藥,2011;51(43):23-5.
7Lee NK,Kwon JW,Son SM.Changes of plantar pressure distributions following open and closed kinetic chain exercis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J〕.Neurorehabilitation,2013;32(2):385-90.
8王啟章,韓利民,李 晶,等.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與血小板膜糖蛋白Ia C807T基因多態性的關聯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4):2624-6.
9高素玲,劉國榮,陳瑞英,等.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鐵蛋白測定的臨床意義〔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2):171-2.
10Nadeau SE,Wu SS,Dobkin BH,etal.Effects of task-specific and impairment-based training compared with usual care on functional walking ability after inpatient stroke rehabilitation:LEAPS Trial〔J〕. 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2013;27(4):37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