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英
(南通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7)
芻議海關通關作業無紙化模式
○張海英
(南通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7)
隨著我國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我國進出口貿易額快速增長,對我國海關通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關總署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進一步提高通關效率,降低通關成本,在全國海關推行通關作業無紙化改革。本文介紹了通關作業無紙化的概念和操作流程,分析了海關監管模式的演變歷程和通關作業無紙化產生的背景,闡述了通關作業無紙化的意義,探討了關于深化通關作業無紙化的思考。
通關作業 無紙化 操作流程 通關模式演變思考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進步,各種外貿單證業務的往來也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傳統紙質單證向電子單證轉化。從國際角度來看,很多發達國家都在加快無紙化通關步伐。如歐盟在2009年7月就以電子的“歐盟統一報關單”向海關申報;日本、新加坡等國運用信息系統,也實現了通關作業無紙化。通關作業無紙化已成為世界發達國家的普遍做法。因此,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手段積極運用于通關作業,必會促進我國無紙化通關業務的發展。
通關作業無紙化,就是通關作業要實現紙質化報關單和隨附單證向電子化轉變,即實現通關作業全程的無紙化。無紙化是指海關以企業分類管理和風險分析為基礎,按照風險等級對進出口貨物實施分類,運用信息化技術改變海關驗核進出口企業遞交紙質報關單及隨附單證辦理通關手續的做法,直接對企業通過中國電子口岸錄入申報的報關單及隨附單證的電子數據進行無紙審核、驗放處理的通關作業方式。
傳統的通關模式是企業電子申報后,打印、復印相關文件到海關現場申報,海關審核后需要對紙質單證進行人工審批、簽章。審批結束后通知企業領取相關單證,憑放行單證到海關監管場所提取或裝運貨物。
通關作業無紙化指企業只要申報電子數據,不需要提交紙質單證,也不需要憑紙質放行憑證就可提取或裝運貨物。可根據風險等級確定通關作業無紙化的操作流程,如圖1所示。
(1)計算機自動驗放通關。計算機自動驗放通關就是企業電子申報,海關電子審單,經通關作業風險分析系統分析,被確定為低風險貨物且符合快速放行條件的,系統自動向監管場所和貨物申報人發送放行指令,若符合單證暫存條件的,可不提交電子隨附單證,單證由企業自行保管;若不符合單證暫存條件的,在貨物放行后10日內向海關發送電子隨附單證。
(2)人工審核電子驗放通關。人工審核電子驗放通關就是企業電子申報,海關電子審單,經通關作業風險分析系統分析確定為高風險或雖被確定為低風險但不符合快速放行條件的,由系統轉為人工審單,海關關員通過系統調閱報關單和隨附單證進行人工審核。人工審核后沒有問題的,系統向監管場所和貨物申報人發送放行指令,直接驗放。其中若符合單證暫存條件的,可以不提交電子隨附單證,單證由企業自行保管;若不符合單證暫存條件的,在貨物放行后10日內向海關發送電子隨附單證。對有疑問的,可要求企業提交紙質隨附單證、或直接布控、查驗貨物。
(3)人工審核紙質驗放通關。人工審核紙質驗放通關就是企業電子申報,海關電子審單,經通關作業風險分析系統分析確定為高風險或雖被確定為低風險但不符合快速放行條件的,由系統轉為人工審單,海關關員通過系統調閱報關單和隨附單證進行人工審核。人工審核后發現有疑問的,通知企業現場提交紙質隨附單證,海關關員審核紙質單證,對審核沒有問題的,系統向監管場所和申報人發送放行指令,直接驗放;有問題的,直接進行布控,查驗貨物。

圖1 通關作業無紙化操作流程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海關通關模式經歷了不平凡的歷程。在1995年之前,全國海關實行紙質申報。從1995年開始,海關推廣和應用H 883系統,開始在全國海關實施報關單電子申報,企業在現場作業環節向海關提交紙質報關單和隨附單證。2000年海關總署完善和開發了海關通關作業H 2000系統,于2002年在全國海關推廣。2009年,海關在電子申報和紙質申報的基礎上,開始分類通關改革,遵循“該放的快放,該管的嚴管”的原則,對低風險的快速放行,對高風險的加大監管力度。經過海關多年的不斷努力和探索,2012年7月4日,在全國海關深入推進通關作業改革動員會上,海關確定全面推開分類通關改革,啟動通關作業無紙化改革試點。同年8月1日,海關總署發布2012年第38號公告,決定在全面推開分類通關改革的基礎上,在全國海關試點開展通關作業無紙化改革工作。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寧波、福州、青島、廣州、深圳、拱北、黃埔等12個海關正式啟動通關作業無紙化改革試點。2013年4月10日,海關總署發布2013年第19號公告,決定在全國海關深化通關作業無紙化改革試點工作,即試點范圍從原來的AA類和A類企業擴大至B類及以上企業;業務范圍從原來12年試點的12個海關的部分業務擴大至關區全部業務現場和所有試點業務,還從12年試點的12個以外的海關各選取1個至2個業務現場和部分業務開展通關作業無紙化改革試點,并將“屬地申報,口岸驗放”通關模式下的報關單納入通關作業無紙化改革試點范圍。2014年4月1日,海關總署發布2014年第25號公告,決定在全國海關深入推進通關作業無紙化改革工作,試點范圍擴大至全國海關的全部通關業務現場。
通關作業無紙化的產生可以追溯到2001年,在2001年海關系統就提出了“無紙化通關”的理念,2002年在全國海關關長會上將無紙化通關作為海關的重點工作,2004年全國海關系統提出了積極推廣無紙化通關的要求,并規劃了無紙化通關的宏偉藍圖。2012年8月1日,海關總署正式宣布無紙化通關作業的改革試點和推廣。而通關作業無紙化模式最終落地,是有其深層次原因的。
(1)監管業務量與有限的監管人力資源矛盾日益突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向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進出口貿易量快速增長,海關的監管業務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監管業務量與有限的監管人力資源之間矛盾更為明顯。據2012年太倉口岸的統計資料顯示,太倉口岸2012年上半年累計監管1468萬噸進出口貨物,監管貨物價值達93.63億美元,審核6.64萬份報關單,稅收收入達46.94億元。而實際從事通關監管工作的人員卻不足30人,監管業務量與海關監管人力資源缺乏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這迫切需要海關推進通關作業模式的改革。
(2)金融危機使中小型外貿企業面臨經營困境。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外向型經濟受到嚴重沖擊,進出口形勢反反復復,情況不容樂觀,廣大外貿企業特別是中小型外貿企業面臨嚴重經營困境,迫切希望減輕通關成本,提高通關效率,這樣就對海關通關服務和通關便利化水平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這也迫使海關加快推進通關作業模式的改革。
作為進出境監督管理機關,海關肩負著把好國門,做好服務的雙重任務,它不僅僅是企業的監管機關,也是企業的服務機構。如何合理解決監管量與監管人員缺乏的矛盾,提高通關效率,提升服務水平,成為海關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經過全體海關人的不懈努力和不斷探索,通關作業無紙化模式就應運而生了。
通關作業無紙化模式的試點和全面鋪開,使企業和海關發生了深刻變化,也為企業和海關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通關作業無紙化模式對企業來說,最明顯的好處就是節省了人力、物力和財力,極大地節約了企業成本。一方面通關作業無紙化后企業可以不需要打印各種各樣的單證,從而節省了紙質單證打印、保管成本;另一方面通關作業無紙化后企業的報關員不需要再往返于企業、海關申報現場和貨物監管場所,節約了大量時間,減輕了報關員的工作量,從而節省了現場交單的交通和人力成本。另外,通關作業無紙化后報關員的工作量減輕了,這樣可以減少報關員的數量,從而節省了企業工資和福利成本。
實現通關作業無紙化后,報關員只要通過計算機系統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報關,將原來電子申報、紙質申報、等待查驗、等待放行等環節直接簡化為電子發送后就可以很快收到放行通知,減少了很多環節,節省了大量通關時間。據海關統計,2013年1—7月全國無紙化報關單進口貨物通關平均時間為2.95小時,出口貨物通關平均時間為0.22小時;而未實行無紙化通關時,進口貨物通關平均時間為15.96小時,出口貨物通關平均時間為1.59小時,通關時間明顯降低。據海關統計,實行無紙化通關的進口貨物24小時放行率為96.56%,出口貨物24小時放行率為99.14%,遠遠高于全國海關整體24小時進口67.21%和出口97.71%的放行率。可見,通關作業無紙化不僅僅降低了通關時間,更提高了通關速度,從而極大地提升了通關效率。
通關作業無紙化模式實現了單證由紙質申報向無紙化申報的轉變,使海關關員減少了審核單證的業務量。據海關總署統計,未實行通關作業無紙化前,東部沿海地區關員每人每天審單量大約為800份,工作強度比較大。而通關作業無紙化實行后,關員每天接單量不到400份,比以前少了一半,降低了關員的工作強度,使關員集中精力審核高風險、疑難單證,從而提升海關的糾錯率和查獲率,也提升了通關效率,實現了海關“管得住”、“通得快”的雙重目標,更能優化資源配置。
通關作業無紙化后,不需要向海關提交紙質單證,所有的數據都可以在海關通關作業系統中進行保存,這樣對單證的存檔、保管和調閱更為便利,而且無須配置專業人員從事單證的存檔、保管和調閱工作,極大地優化了海關資源配置。通關作業無紙化可以為海關相關部門后續管理和辦案提供完整和準確的數據和資料,提高海關整體工作效能,達到資源最優配置。
通關作業無紙化模式創新了海關監管模式,解決了快速增長的貿易量和海關有限監管資源之間的矛盾,轉變了海關的發展方式。通關作業無紙化就是電子申報后,計算機系統對電子數據進行規范性審核,然后經通關作業風險分析系統依據企業類別、物流信息和商品品名等信息確定風險級別,根據風險等級的高低確定相應的通關流程。這種監管模式改變了傳統的監管模式,引入了企業差別化和動態分類管理理念,將風險管理完全融入單證審核、監控等通關作業全過程,做到事前分析、事中處置和事后評估的統一,達到了有效監管的目的。
海關應不斷完善風險管理機制,運用風險管理的方法,加強物流動態分析和風險預警,完善風險分析系統,查驗決策系統和績效評估系統,對高風險單證和有疑問的單證在第一時間內進行有效布控,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對布控和查驗效能進行全面評估,逐步實現管理形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從而實現有效的物流監管,達到快速通關的目的。
實行通關作業無紙化后,后續監管將成為海關監管工作的重點,而稽查工作是完成監管工作的重要手段,稽查工作在后續監管中將越發重要。隨著通關作業無紙化的不斷深入,不僅僅加工貿易企業涉及到后續監管,且一般貿易企業也會涉及到后續監管,這樣稽查人員的監管工作量也會越來越多,這就要求海關加強對稽查人才的培養,提高稽查人員的工作效率,以滿足日益增多的監管工作量的需要。
目前,進出口貨物收發貨人和報關企業在向海關申報時,可以自由選擇通關作業無紙化。是否選擇通關作業無紙化模式完全由企業自主決定,所以海關應積極鼓勵更多符合條件的企業選擇通關作業無紙化模式;同時海關應在“管得住”、“通得快”的雙重目標指引下,采取有效措施使更多的企業有權利選擇通關作業無紙化模式,從而使更多的企業享受通關作業無紙化帶來的便利,享受通關作業無紙化帶來的經濟效益。
通關作業無紙化是海關創新監管模式,提高通關效率的又一次重大創舉,為我國外向型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好的發展平臺。
[1]海關總署公告2013年第19號 (關于深化通關作業無紙化改革試點工作有關事項)[Z].2012-04-10.
[2]海關總署公告2012年第38號 (關于在全國海關試點開展通關作業無紙化改革工作)[Z].2012-07-31.
[3]海關總署公告2014年第25號 (關于深入推進通關作業無紙化改革工作有關事項的公告)[Z].2014-04-01.
[4] 易賢軍:淺談通關無紙化[J].現代商業,2012(26).
[5]章化:海關擴大通關作業無紙化試點范圍[J].港口經濟,2013(6).
[6]梅葉:保稅港區無紙化通關作業流程構建及實施[J].集裝箱化,2014(2).
[7]陳文斌、樂倚萍:通關無紙化全圖解[J].中國海關,2013(4).
[8]梁丹虹:創新報關單證管理模式 助力通關無紙化改革[J].上海海關學院學報,2013(4).
[9]高建明:海關通關作業無紙化改革中電子數據證據效力初探[J].上海海關學院學報,2013(4).
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