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專



李兆申,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現任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內科學教研室及消化內科主任,全軍消化內科研究所所長、全軍消化內鏡中心主任、消化病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第二軍醫大學胰腺疾病研究所所長。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中華消化內鏡學會主委,《中華消化內鏡雜志》、《中華胰腺病雜志》、《J Interv Gastroenterol》總編。先后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課題30余項,擔任國家教育部創新團隊負責人。發表論文90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168篇,影響因子(IF)>10分6篇,IF>5分52篇,被《CA Cancer J Clin》、《Lancet》等雜志引用877次。獲批專利35項,主編專著20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先后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總后科技金星、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榮立個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2013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培養研究生75名,其中2人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眾所周知,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民的生活狀況及衛生條件的保障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胃腸疾病高發生率和高致死率是嚴重危害我國人民身體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幾十年來,消化內鏡技術的發明與發展,為胃腸疾病診治最提供了重要的新方法。曾幾何時,國內的消化內鏡領域面臨著這樣的尷尬局面:醫生能做的很有限,患者則根本不想做——這背后反映的是我國消化內鏡理念、技術落后,患者畏懼、抵觸內鏡診治。而時至今日,我國的消化內鏡技術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大批優秀人才和創新技術脫穎而出,接近甚至引領世界水平;微創診療、早診早治成為消化內鏡診治特點的關鍵詞,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消化系疾病的診治面貌。引領這一發展、獲得累累碩果的,正是“消化王國”的追夢者和領舞者——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我國著名的消化病和消化內鏡專家李兆申教授。
率先提出和推廣消化內鏡診療新觀念和新技術
我國是胃腸疾病高發地區,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等消化系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居高不下,嚴重影響人民健康。更為嚴峻的是,我國很大一部分患者確診時已是癌癥晚期,失去手術機會,5年生存率很低。針對這一現狀,李兆申教授完成國內外最大樣本量(10萬余例)臨床癥狀與常見上消化道疾病相關性內鏡調查研究,發現國人消化性潰瘍患者中72%無癥狀,食管癌、胃癌中48%無報警癥狀。這一研究推翻了“有癥狀才檢查”的傳統觀念,為我國開展消化內鏡普查提供重要理論依據,為消化系腫瘤的早診早治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得到廣泛認可,國際同行評價“樣本量巨大,意義非凡”。
20世紀90年代初消化內鏡微創技術初現端倪,李 兆申教授敏銳地意識到這將是消化系統疾病診治的新趨勢。在導師許國銘教授的支持下,他果斷將發展內鏡微創技術作為主攻目標。他帶領團隊率先開展消化內鏡微創技術,迄今共治療近2萬例次,成功率>95%,并發癥<5%;制定2部行業指南,在全國推廣應用,使很多患者免于外科手術,節約大量醫療衛生資源。李兆申教授還率先建立上消化道異物內鏡急救流程和新技術,研制新器械10余件,累計治療1 300余例(年齡1天-96歲),取出異物30余種、1 500余件,最大20 cm×4 cm,成功率94%,無嚴重并發癥;使患者免于開胸、開腹手術。相關研究結果被編入美國臨床手冊《Curbside Consultation》,國際同行高度評價為“研究深度和廣度驚人,是國際最大樣本量報道”,并建議作為國際指南的重要依據。
近年來,微創理念在醫學領域的不斷深入,誕生了經自然腔道內鏡手術(NOTES)這一新生事物。李教授大膽創新,率先開展NOTES的器械研發、動物實驗和臨床應用研究,完成國際首例肝囊腫NOTES開窗引流術和腹腔探查、腹膜活檢等12例手術,多次在國際會議上報告并演示,自主研制的NOTES器械平臺也已進入產業化流程,帶領我國消化內鏡技術創新居于世界前沿之列。
研制國際先進的膠囊內鏡系統
長期以來,小腸一直是消化內鏡的“禁區”,缺乏創傷小、診斷率高的檢查手段。李兆申教授開展轉化醫學研究,推動醫工結合,與企業合作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膠囊內鏡,在實時監視、參數調控等方面超越國外同類產品,獲國家專利4項。膠囊內鏡的應用使小腸疾病診斷率由10%提高至70%,成為公認的小腸疾病一線檢查手段,該膠囊內鏡被英國《成人小腸鏡和膠囊內鏡指南》推薦;國際上首次提出改變體位、分段調頻等新方法,提高了檢查成功率。該膠囊內鏡出口全球62個國家,在1 000余家醫院廣泛應用,受檢例數近20萬,取得巨大社會和經濟效益,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研發小腸膠囊內鏡的基礎上,李兆申又積極投身“可定位可控制主動式膠囊內鏡系統”的開發。這一系統由膠囊內鏡機器人、外磁場控制系統和操作控制系統組成,其無線可控的特點和安全無創的優點代表了消化內鏡的發展方向。
深入開展膽胰疾病微創治療
在全球,亞洲是膽道疾病的高發地區,而中國則是膽石癥的“重災區”。過去,膽管結石患者需要外科開腹手術干預,術后需留置T管,創傷大、生活質量差。李兆申針對這一難題,國內較早開展膽管結石、膽道梗阻的內鏡微創治療新技術,累計完成2萬余例次,是全球例數最多中心之一,總成功率>90%,并發癥率<8%,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提出預防并發癥新措施。
近年來,我國急、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發病率明顯升高。李兆申教授抓住胰腺疾病診治這一國內研究的薄弱點,確立了學科建設的又一新方向。2001年,他建立國內首個胰腺病重癥監護室,摸索出 “早期干預、全程維護、后期微創”的救治流程,推進重癥急性胰腺炎的救治思路的轉化,即由傳統外科手術為主,轉向以內科綜合治療為主。至今已收治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1 200余名,總體救治成功率已由80%提高至94%以上,死亡率由20%降至5%,單次治療費用由15萬降至5萬。他帶領團隊在國內率先開展慢性胰腺炎多項內鏡微創治療新技術,累計治療1 000余例,有效率>80%,使80%以上患者免于開腹手術。基于在胰腺疾病治療的開創性實踐,他牽頭制訂了我國胰腺疾病診治指南和共識意見7部,而且有9項研究被歐洲消化內鏡學會《慢性胰腺炎內鏡治療指南》等7部國際指南采納,在國際胰腺病研究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針對胰腺癌早期診斷和治療的世界難題,李教授在國際上率先建立超聲內鏡(EUS)細針穿刺物分子診斷技術,提出黏蛋白表達譜(MUC1+/2-/5AC+)診斷胰腺癌新方法,陽性率達80%,為胰腺癌早期和鑒別診斷提供新途徑。國際首創EUS引導下125I粒子種植、125I粒子支架引流和腹腔神經節內照射3項新技術。近3年完成125I粒子種植治療胰腺癌120余例次,疼痛緩解率達75%,1年生存率提高到27%;研制成功可承載125I粒子的支架,具有解除黃疸及局部放療雙重作用,累計治療60余例次,中位生存期延長至14個月(最長4年),該支架獲專利合作條約(PCT )1項,并進入產業化流程;建立EUS引導下腹腔神經節125I粒子種植術治療胰腺癌疼痛,取得初步療效。這些新技術為中晚期胰腺癌患者提供有效治療手段,提高了生活質量,延長了生存期。
建立我國消化內鏡質控標準和專業人才培訓體系
20世紀60年代,國內開始開展消化內鏡技術。但長期以來,我國的消化內鏡領域缺乏質控標準和技術規范,存在諸多隱患。1991年,李兆申教授帶領團隊開展研究設計,在國內首創三槽流水式胃鏡洗消槽,徹底解決原有洗消方法的缺陷。這一設計獲得國家專利并被推廣到全國。此后,李兆申教授帶領團隊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消化內鏡質控中心,制訂消化內鏡相關設置、人員配備、清洗消毒、附件使用等系列質控標準,國際率先合作研制成功自動化智能內鏡洗消系統,提高了內鏡洗消的質量和效果,降低了內鏡檢查交叉感染風險;制訂8項操作指南,規范我國消化內鏡臨床應用,保障患者安全,得到國家衛生部認可并全國推廣應用。
作為一門新學科,消化內鏡人才培養并無現成的規范,“自學成才”、“師傅帶徒弟”的培養模式不僅存在醫療安全隱患,而且不利于學科的長期發展。為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消化內鏡專業人才培訓模式,李兆申經過多年探索、實踐,建成“五站六評法”全新規范化培訓模式,提出并推廣“live demo”和“hands-on”內鏡教學新方法,發表于頂級內鏡雜志《GIE》和《Endoscopy》,被國際著名內鏡專家Cotton教授高度評價為“卓越論文”。長海醫院消化內鏡中心也率先成為我國和亞太消化內鏡學會培訓中心,并在全國建立了23個培訓基地,覆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為435家單位培養專業人才2 200人,為美國、非洲、東南亞14個國家培養留學生30余名。極大促進我國消化內鏡人才隊伍的建設和發展,并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李兆申教授常對他的學生說:“醫學是一門以心靈溫暖心靈的科學。醫學的本質就是給病人一個美麗、完整的人生。” 作為一名軍醫,李兆申教授把自己的人生價值,定位在為患者解除病痛、為官兵謀取福音和努力提高我軍衛勤保障能力上。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奉獻在醫療工作的第一線,用他的實際行動,模范踐行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在鮮花和掌聲、在榮譽和功勞面前,從醫30余年的李兆申教授沒有停步,一如既往地忙碌在科研和醫療的第一線。
(收稿日期:201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