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中醫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0;2.云南省玉溪市中醫醫院,云南 玉溪 653100;3.昆明市中醫醫院,云南 昆明 650011
掛針為主針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療面肌痙攣25例臨床體會
郭春艷1段練2李紹榮3*
1.云南中醫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0;2.云南省玉溪市中醫醫院,云南 玉溪 653100;3.昆明市中醫醫院,云南 昆明 650011
目的觀察掛針為主針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療面肌痙攣的臨床療效。方法將入選的25例面肌痙攣患者,采用掛針為主針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療后分析療效。結果25例患者,經過治療后,治愈10例,占40%;好轉13例,占52%;無效2例,占8%;總有效率92%。結論掛針為主針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療面肌痙攣療效顯著。
掛針;穴位注射;面肌痙攣
面肌痙攣又稱面肌抽搐,是以陣發性、不規則、程度不等的一側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為特點的疾病,常由下眼瞼的眼輪匝肌輕微顫搐開始,漸漸向下半部面肌擴展,尤以口角抽搐較多,嚴重者整個面肌強烈痙攣。可因疲倦、精神緊張及自主運動等加重,睡眠后停止,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痛苦[1]。筆者以掛針為主針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療面肌痙攣,取得了明顯的治療效果。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至2013年9月在導師所在醫院針灸科就診的面肌痙攣患者25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6例;年齡最小為27歲,最大為65歲,病程最短為1個月,最長為2年,患者均為單側面肌痙攣。
1.2 診斷標準 參照《神經病學》[2]關于面肌痙攣的診斷標準:陣發性、快速不規律的面肌抽動限于一側,起病從眼輪匝肌的輕微抽動開始,逐漸向口角、整個面肌擴展,重者眼輪匝肌抽動致使睜眼困難。每次抽動數秒至數分鐘。精神緊張、疲勞和自主運動時加重,睡眠時消失,不伴有疼痛。神經系統檢查除面肌陣發性抽動外,無其他陽性體征。
1.3 治療方法
1.3.1 針刺治療 面部局部患側穴位(攢竹、陽白、絲竹空、太陽、顴髎、頰車、迎香、地倉、承漿)運用規格為0.25mm×40mm的兩根毫針淺刺入皮膚2分,醫者松開手后針身自然懸吊于面部,針尖因受針的重力作用而使面部針刺部位處出現一小皮丘。下關(患側)、風池(患側)、合谷(健側),太沖(雙側),太溪(雙側)運用規格為0.25mm×25mm的一根毫針進行針刺,陽陵泉(雙側)運用規格為0.25mm×40mm的一根毫針進行針刺,太沖、陽陵泉用瀉法,余穴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
1.3.2 穴位注射 選用5ml注射器抽取復方當歸注射液1ml、維生素B12注射液0.5ml分別取患側下關穴(垂直針刺1寸)、風池(向鼻尖方向斜刺0.8寸)、太沖(雙側直刺),針刺得氣回抽無血后緩慢注入混合藥液0.2~0.3ml/穴。
療程:每周3次,10次為1個療程,針刺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1.4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02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治愈:患側面部無牽拉抽動,3個月無復發;顯效;治療后癥狀緩解,眼瞼或面部不再抽動;有效:治療后癥狀緩解,抽動次數減少;無效:各種治療對各級患者均不能阻止發作,癥狀體征無改變。
25例患者,經過治療后,治愈10例,占40%;好轉13例,占52%;無效2例,占8%;總有效率92%。證明掛針為主針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療面肌痙攣療效顯著。
面肌痙攣是臨床上常見病、疑難病之一,且病程長、易反復發作,臨床治療較為棘手。它屬中醫學的“面風”、“痙證”、“風證”、“筋急”等范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風盛則動。”《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可見本病多由肝風內動所致,可由情志、勞累、風寒等因素誘發,總的病機為肝腎陰虛,水不涵木,陰液枯竭,不能濡養筋脈,血不榮絡,虛風內動,以致陽愈浮而陰愈虧,終至陰不制陽而發病。
頭為諸陽之會,尤以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而風邪易犯陽經,故取面部陽明經穴為主,其所過即是病灶所在,又因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刺之可使氣血上達于患處,絡脈得以濡養,使局部陽氣過盛得以抑制。面神經出于耳后,故配合少陽經穴。風池穴為足少陽、陽維脈之會,具有平肝祛風、通經活絡、調和氣血之功,是治療面肌痙攣要穴;陽陵泉為足少陽膽經合穴,為八會穴之一,具有舒筋解痙之功,《難經·四十五難》曰:“筋會陽陵泉”。肝膽互為表里,有經脈互為絡屬,肝膽陰陽脈氣息相通,故可通過針刺膽經之穴風池、陽陵泉來協調陰陽、調和氣血。由于此病病在絡脈,淺刺“取于皮氣而調衛氣陽氣”,與深刺“取經氣而調營氣陰氣”不同,故刺法宜淺刺[3]。在臨床中我們發現,所選掛針的部位一定要在面部顫搐最強烈的點上,當你選擇部位恰到好處時,就會發現針刺后留針時,針在劇烈地顫動,這有利于引邪外出。合谷為手陽明經原穴,采用“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的巨刺法,取健側穴位并用瀉法;太沖為足厥陰經原穴,具有平肝熄風、疏通經脈之功。二穴相配謂之“四關”,一陰一陽,一氣一血,一臟一腑,一升一降,是一對陰陽經相配,上下配穴,氣血同調、陰陽同調、臟腑同調的針灸良方,能醒腦開竅、鎮靜解痙、疏風理血。可使逆亂之氣機趨于正常,故對面肌痙攣有較好的作用[4]。太溪為足太陰經原穴,可滋補腎陰、滋水涵木。諸穴合用,共湊養血滋陰、平肝熄風止痙之功。
《素問》:“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5]”。掛針刺法取《靈樞·官能》十二刺中淺刺法中的毛剌、浮剌、揚剌三法之長,淺刺入皮以散寒舒筋、調和氣血,使經脈氣血暢達、經脈得養,而痙攣自止。我們在臨床上采用雙針掛刺法,其目的有二:一是針刺深度僅控制在皮下,面部筋肉跳動,筋為肝之所主,皮毛為肺之所主,肺經能克肝木,故針刺皮部絡脈意在克制面部顫搐;二是在針刺過程中,以防體位變動毫針脫落仍保持針感加強療效。面肌痙攣病變部位位于陽明經的循行路線上,穴位注射復方當歸注射液可以活血化瘀,解除血管痙攣;維生素B12注射液可以營養神經,對恢復神經恢復功能有輔助作用。在臨床上,我們運用掛針為主針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療面肌痙攣有相得益彰之效。該種療法是一種綠色療法,簡單、便捷、實用,療效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1]張慧.電針透穴加穴位注射治療面肌痙攣臨床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6):42.
[2]吳江.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20.
[3]林億平,張京晶.掛針為主配合拔罐治療頑固性面肌痙攣[J].針灸臨床雜志,2006,22(8):25-26.
[4]馬樹田,陳麗麗.針藥并用綜合治療面肌痙攣臨床觀察[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1,23(9):800-801.
[5]劉蓉.毛刺加巨刺治療面肌痙攣35例[J].上海針灸雜志,2010,29(2):73.
郭春艷(1988-),女,云南中醫學院2012級針灸推拿研究生,研究方向:針灸的臨床研究應用。
李紹榮(1970-),男,碩士研究生導師,主任醫師,研究方向:針灸的臨床研究應用。E-mail:Lsr3130800@163.com。
R245
A
1007-8517(2014)13-0088-02
201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