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口腔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
淺談口腔醫院消毒供應中心人員銳器損傷的原因及防護
張巧先
呼和浩特市口腔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
目的分析口腔醫院消毒供應中心( CSSD)人員銳器損傷的原因,探討CSSD人員預防銳器損傷的措施。方法對我院 CSSD3年內25次銳器傷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25次銳器傷中,工齡短的工作人員占70%,學歷低的工作人員占50%。銳器損傷的主要環節有:污物回收、清洗、器械分類和包裝過程。結論口腔醫院CSSD供應的銳利器械多,數量大,周轉快,因此,銳器傷發生率較高。
口腔醫院;CSSD;銳器損傷;原因;防護措施
銳利器械刺傷是對皮膚深部的損傷,足以使受傷者出血的意外傷害,是工作中常見的一種職業損傷。目前,中國艾滋病的流行已經進入快速增長期,據專家預測,至2010年艾滋病感染者可達到1000萬人[1]。我國也是乙肝高發區,乙肝總感染率高達60%左右。所以發生銳器傷后經血液,體液傳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職業傳染病的危害性極大。口腔醫院使用的精細銳利器械多,直接接觸患者的唾液、血液、牙髓感染物,是血源性疾病的重要傳播媒介。而CSSD又承擔著全院再生物品的回收、清洗、消毒、包裝、滅菌等工作,銳利器械集中,工作人員在操作的各個環節均有可能受到損害,發生銳器傷的幾率很高,導致工作人員感染血源性疾病(HBV、HCV、HIV等)的風險最高[2],因此,口腔醫院CSSD工作人員的自我防護措施尤為重要。
采用回顧性調查,對我CSSD從2010年以來發生的25例銳器傷的相關登記資料進行分析。
25例銳器傷中,工齡短的工作人員占70%,學歷低的工作人員占50%,回收環節占30%,清洗環節占30%, 包裝環節占40%。
發生銳器傷的環節 ①污物回收過程 有些臨床科室不按規程操作,用完牙科器械不卸車針,拔髓針還插在拔髓柄上,縫合針、刀片未丟棄于利器盒內,致使回收人員在對污染器械的回收、清點過程中受傷;②污物洗滌過程 在對器械清洗時銳利的車針、擴銼針、探針、刮治器、剪刀、布巾鉗等銳器容易損傷工作人員;③器械分類包裝過程對車針、擴銼針、探針、刮治器等進行質量檢查和分類包裝時容易損傷工作人員,準備刀片、縫合針時容易扎傷手指。
口腔醫院使用的非一次性滅菌器械均由CSSD處理,銳利器械多、集中,周轉又快,導致工作人員職業損傷的罪魁禍首就是這些污染的擴銼針等。而損傷的原因與部分臨床科室工作人員不嚴格執行操作規程,使用過的器械未作銳器處理有關。還于CSSD工作人員工作經驗不足,操作不熟練,防護知識缺乏,對血源性傳播疾病認識不足有關,另外與工作量大,精神緊張、疲勞工作,等因素均有關[3]。
3.1 加強管理,制定職業防護制度 調查中發現工齡短的工作人員銳器損傷的機率大,這與他們工作不熟練,防護意識淡薄,對血源性傳播疾病認識不足有關,所以要加強管理,制定職業防護制度,定期對CSSD人員進行防銳器傷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教育、宣傳是避免銳器傷最有效的方法[4]。
3.2 建立與完善銳器傷報告制度 醫院感染科應高度重視銳器傷,嚴格貫徹并實施銳器傷登記與報告制度。正確的傷口處理和補救措施大大減少污染銳器損傷后的疾病感染。一旦發生銳器傷,處理的流程:擠壓傷口→肥皂水+流動水反復沖洗(粘膜被污染時,生理鹽水反復沖洗)→消毒(碘酒、酒精) →包扎→報告→相關抗體檢測(接種疫苗或預防服藥)→心理干預。
3.3 創造良好的防護保障體系 為CSSD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研究發現,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下會增加針刺傷的頻率和危險性[5]。如昏暗的光線,操作空間擁擠等,均會使銳器傷的發生率增加。加強職業防護,全面實現標準預防,滿足各種保障措施和物品供應,為工作人員提供充足的個人防護用品,如防刺手套、防水圍裙、面罩等,免費為工作人員注射疫苗,同時,醫院還需提供相關的治療保障,以保障她們的身心健康及安全。
總之,銳器傷的防護問題是相當嚴峻的,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并采取綜合措施預防,控制血源性疾病的感染。
[1]殷大奎.認清形勢加強預防控制艾滋[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1,1(1):35-38.
[2]劉冬梅,曲梅.手術室護士職業危害的自身防護[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9,28(3):385.
[3]楚巧紅,張小麗,楚巧娥,等.血源性職業暴露原因分析[J] .中國消毒學雜志,2011,28(10):109.
[4]豐桂平.供應室護士銳器損傷的原因及防護措施.中國美容醫學,2011,1(5):23-26.
[5]Tan L,Hawk JC,Sterling ML.Report of the Council On Scientifie Affais: Preventing needlestick injuries in health care settings[J].Axch Internal Med,2001,161(9):929.
R782.05+2
A
1007-8517(2014)13-0094-01
2014.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