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市第一人民醫院北院兒五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伴肺外并發癥43例臨床護理體會
劉璇1陳建玲2
烏魯木齊市第一人民醫院北院兒五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目的探討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伴肺外并發癥的臨床特點與護理方法。方法選取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83例,將其臨床特點與護理方法進行回顧性的分析與總結。結果83例患兒肺外并發癥發生43例,占51.8%;通過積極治療與精心護理,83例患兒均治愈出院。結論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易引發肺外并發癥,臨床應給予足夠重視,早期確診、正確治療、加強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治療效果,阻礙病情發展,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
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肺外并發癥;臨床特點;護理方法
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又被稱為原發非典型性肺炎,在兒科臨床上是較常見疾病類型,其是由于肺炎支原體引發的肺間質或肺實質部位急性感染所致[1]。患兒臨床癥狀表現不一,易引發全身多器官病變,若不能給予及時治療,則會危及患兒生命[2]。本文選取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83例,將其臨床特點與護理方法進行回顧性的分析與總結,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7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83例,其中:男49例,女34例;年齡在0.3~12歲,平均年齡為(4.6±1.8)歲;病程在2~6天,平均病程為(3.2±0.6)天。
1.2 方法 治療方法:對于5歲以下患兒采用紅霉素靜滴治療;對于5歲以上患兒采用阿奇霉素靜滴治療;對于并發傳染單核細胞增多患兒,給予昔洛韋行抗病毒治療;對于并發心肌損害患兒,給予丙種球蛋白+果糖+維生素C治療,促進其心肌代謝;對于并發肝臟損害患兒,給予保肝療法治療;對于并發腦炎患兒,給予腦活素、胞二磷膽堿治療,促進其腦細胞代謝;對于并發過敏紫癜患兒,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
1.3 護理方法 ①心理護理,患兒年齡較小,害怕護理操作,加之患兒家長過度焦慮,均會增加患兒的恐懼心理。護理人員首先要與患兒家長進行溝通,向其講解疾病治療原則及預后效果,緩解其焦慮情緒,使之能夠更好配合臨床護理,對于患兒要逐漸與之接觸,消除其陌生心理,增加其安全感。②預防交叉感染,由于患兒免疫功能紊亂,易發生繼發性感染。因此,應保持病房內適宜的溫度與濕度,加強室內消毒管理,減少探視人員,以預防交叉感染發生。③藥物應用時護理,紅霉素與阿奇霉素均可引起局部疼痛、胃腸道不適癥狀,在患兒用藥期間,應注意滴速不要過快,以減輕其胃部不適感;藥物濃度不可過高,以預防血管疼痛與靜脈炎發生。④并發癥護理,對于并發消化系統疾病患兒,在輸液前,指導其進食含堿性食物或使用熱敷腹部方法,減少患兒的胃部不適感;對于合并心血管系統疾病患兒,指導其進食富含粗纖維、低鹽、易消化飲食,限制其體力與心理活動,給予患兒心電監測,必要時及時給予患兒吸氧;對于神經系統損害患兒,當其抽搐發作時,要保持患兒呼吸道通暢,墊上牙墊,及時遵醫囑給予鎮靜類藥物,盡量為患兒營建一個安靜舒適的休息環境,減少各種刺激;對于關節病變患兒,指導其進行功能鍛煉,以預防關節僵硬的發生。
并發癥發生43例(占51.8%)。具體類型分為:心肌損害發生12例,占14.5%; 單核細胞增多發生11例,占13.3%;肝臟損害發生8例,占9.6%;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發生7例,占8.4%;過敏性紫癜發生3例,占3.6%;關節病變發生1例,占1.2%;粒細胞減少發生1例,占1.2% 。護理后83例患兒均治愈出院。
肺炎支原體屬病原微生物,其介于細菌與病毒之間,是目前已知的最小能夠獨立存活的病原微生物,無細胞壁,但含有RNA與DNA[3]。肺炎支原體能夠引發小兒呼吸道感染,也可導致血液、腦、胃腸道、腎、肝、心等多器官受累,其發病機制與免疫損害及毒性直接作用有關[4]。從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出,83例患兒肺外并發癥發生43例,發生率為51.8%,肺外并發癥發生類型以心肌損害、單核細胞增多、肝臟損害、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居多。由此可見,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后,能夠導致其免疫功能紊亂,引發肺外多臟器損害。肺炎支原體感染后因肺外并發癥的表現,導致患兒病情比較復雜,當臨床給予合理用藥后,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顯得非常重要,護理人員應根據患兒心理特點,并針對患兒病情,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護理方案,多層次、全方面給予患兒實施臨床護理,其對提高治療效果有重要意義。
[1]郭紅英.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行個性化護理干預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09):27-29.
[2]郝鳳芹.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肺外損害18例診治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15):112-113.
[3]龐學問.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肺外器官損害210例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6):206.
[4]董曉艷,陸權.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診治現狀與進展[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26(4):57.
R473.72
A
1007-8517(2014)13-0115-01
201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