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疏肝健脾法論治肝郁脾虛型胃脘痛經驗
曹洵陸昀
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介紹王偉明教授治療胃脘痛從肝脾論治方面的經驗。
胃脘痛;疏肝健脾;臨床經驗
王偉明教授系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脾胃科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名老中醫學術繼承人,從醫幾十載,在診療胃腸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重視胃脘痛從肝脾論治,現茲小結如下,以供同仁參考。
胃脘痛,又稱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癥,或伴脘腹痞滿、脘痛連脅、嘈雜吞酸、不思飲食等癥狀的一種常見病證,多由脾胃虛弱,情志失和,飲食不節所造成。相當于現代西醫學中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神經官能癥等疾病以上腹部疼痛為主要癥狀者。《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言:“胃病者,腹瞋脹,胃脘當心而痛[1]。”隨著當今社會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競爭的加劇,人們所承受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負面情緒也在日益增加,昔日安逸平靜的生活被打破,情緒調節不良所致的胃脘痛也是越來越多見,故精神因素對消化系統疾病的影響,也成為當今消化科醫生,心理學家及患者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這里的精神因素就是我們中醫里所講的情志因素,《內經》中首先提出胃痛的發生與肝、脾有關,正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言:“木郁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靈樞·經脈》言:“脾,足太陰之脈,……入腹屬脾絡胃,……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后與氣則快然如衰[1]。”李東垣在《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篇》中就提出有關脾胃與情志疾病的關系,強調情志對肝、脾病機的影響。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司運化,肝疏脾升,膽降胃和,肝木疏土助其運化,脾土營木,成其疏泄之用,肝郁氣滯可乘侮脾胃,脾胃不健,肝氣常易乘虛而入,故胃脘痛與肝脾的關系最為密切。
在臨床工作中,胃脘痛的病人以肝郁脾虛者最為多見,故吾師王偉明教授在治療胃脘痛中尤為重視肝、脾與胃脘痛的關系,認為木郁當為肝氣郁結,若憂思惱怒,氣郁傷肝,肝氣橫逆犯胃,胃失和降而發為胃痛,正如葉天士所言:“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脾與胃同居中焦,以膜相連,一臟一腑,互為表里,共主升降,脾氣生發,谷氣上升,元氣才能充沛,生機才能旺盛,陰火得以潛降,反之,脾氣下溜,元氣耗傷,生機漸微,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成病,如李東垣《脾胃論》言“胃虛元氣不足,諸病所生”。故王偉明教授在治療肝郁脾虛型胃痛時常以“疏肝健脾,和胃止痛”為治療法則,以疏肝健脾方為基礎加減,藥物組成:黨參、柴胡、白芍、茯苓、炒白術、清半夏、陳皮、炙甘草。同時注意到肝郁氣滯而導致的食積,痰濁,郁火和淤血等病理變化。凡夾有痰滯者,可加化痰消食藥,如萊菔子、炒麥芽、麩神曲、雞內金等;夾有胃熱者,可加清熱瀉火藥,如焦梔子、黃連、龍膽草等;夾有淤血者,可加活血化瘀藥,如三七、丹參、五靈脂等;夾有胃陰不足者,可加養胃生津藥,如北沙參、麥冬、石斛、知母等;兼口苦泛酸,心煩易怒者,配以黃連、吳茱萸以清肝降逆;兼有濕熱者,加用佩蘭、藿香等以醒脾化濕;兼有腹脹甚者加用大腹皮、厚樸、木香等以行氣寬中;此外,對兼證屬寒、屬熱、偏虛,偏實,謹守病機,詳察細辨,結合兼證,隨證加減,如痛甚兼胃寒者,則加用沉香、肉桂、高良姜等;氣滯痛甚者,則加用元胡、川楝子、烏藥等;既可體現專病專方,又不悖中醫的辨證施治原則,故臨床療效較佳。
患者谷某,女,56歲,胃脘部疼痛十余年,每于情志不暢或飽食后疼痛加重,平素未給予重視。近日因工作辛勞,飲食不節,思慮過度,胃脘部疼痛加重,伴噯氣胸痞,時有泛酸,食欲不振,納后脘脹,少寐,大便先干后軟,小便色黃,舌質淡紅,邊有齒痕,苔黃微膩,脈弦細。胃鏡檢查結果示:胃小彎可見一類圓形潰瘍,表面被覆黃白苔,少許鮮血,邊緣微隆起規則,胃體前后及胃竇部粘膜紅白相間,胃竇部輕度痙攣,提示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患者年過半百,勞倦過度,以及久病正虛不復,以致脾氣虛弱,運化失職,加之謀慮過度,氣郁傷肝,肝氣橫逆,勢必克脾犯胃,而致氣機阻滯,胃失和降而痛,辨證為肝氣犯胃,脾虛肝郁,治以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為主,方選疏肝健脾方加減,藥用:黨參15g,柴胡9g,白芍20g,茯神15g,炒白術15g,清半夏9g,陳皮10g,雞內金12g,三七3g(沖服),烏賊骨30g,元胡15g,黃連9g,吳茱萸3g,枳殼6g,升麻6g,炙甘草6g。水煎至400ml,分早晚兩次溫服,每日1劑。服上方7劑,患者胃脘部疼痛不舒明顯緩解,但仍有噯氣癥狀,時有泛酸,舌質淡紅,苔白稍膩,脈弦。依上方加減化裁服用3個月后,胃脘痛及噯氣、泛酸等癥已基本消失,納眠漸可,精神漸佳。
[1]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86,193.
曹洵,E-mail:444789411@qq.com。
R256.33
A
1007-8517(2014)13-0138-01
201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