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伊朗政府稱,由于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未能履行相關合同義務,將取消與中石油簽訂的25億美元油田開發協議,一時引起國內外媒體廣泛報道。
2009年9月,中石油與伊朗簽約開發南阿扎德干油田合同,該油氣田為世界最大油田之一,探明儲量為420億桶。根據合同,中石油應在伊朗開采60萬桶/天原油,首期工程約定開采185口油田。但伊方對工程進展程度不滿意,指出中石油在合同簽署后動作遲緩。今年2月,伊朗石油部長公開表示中石油不能再繼續拖延,伊方還發出為期90天的最后通牒,敦促中石油加快落實合同約定工期。在看到沒有實質性推進后,伊方宣布取消與中石油的油田開發合同。
據路透社報道,過去十年中石油快速擴張,國際業務進入超過30個國家。最近幾年,由于北美油氣產量和澳大利亞、東非包括中國本土天然氣生產前景光明,伊朗對中石油的重要性則減輕了許多。加上2010年以來北京加強了與美國能源領域的合作,為防止造成對中美關系的沖擊,中國政府有意讓中國石油公司放緩或停止其在伊朗油氣項目的作業活動。
曾請朋友幫忙匯總路透社對此事的報道與評論,其中一篇文章不長但傳遞的最重要信息是:雖然合同被伊朗方面宣布中止,但中方并非是被動的一方。
早在1995年,時任伊朗總統的拉夫桑賈尼就有意將此項目授予當時與道達爾公司競爭的美國大陸石油公司,以此向美國發出“有力的信號”。就此美國和伊朗國內政壇發生了激烈爭斗,兩國鷹派均占上風。該合同堅持不到兩周,大陸石油公司就被迫宣布撤出。美國政府鷹派認為是“恐怖主義關閉了經濟合作的通道”,而伊朗精神領袖認為“美國人一直致力于向伊朗實施‘全球專政’,只有‘和美國對著干’才是其政權生存的基礎”。這就是美伊長期激烈對抗的根本原因。隨后,伊朗將該項目授予大陸石油公司的競爭對手道達爾公司。由于眾所周知的“制裁”原因和伊朗“苛刻的回購合同模式”,道達爾及其伙伴也不得不選擇退出。
著名石油作家丹尼·耶金先生在其《能源重塑世界》一書中對伊朗的評價是:“產量低下的原因包括以下幾點:統治黨派之間的政治斗爭;缺乏投資;德黑蘭在和國際公司談判中立場過于強硬;近年來國際制裁極大地限制了伊朗獲得技術和融資。”
2009年前后,中國幾家石油公司對進入伊朗表現出極大興趣。此時,經過數年快速擴張的中國石油公司對自身技術、資金和管理能力非常自信,在大手筆拿下伊拉克幾個項目后,同樣信心滿滿地進入伊朗。就戰略選擇而言,進入伊朗無可厚非,但問題出在對政治因素和跨國經營管理困難的估計不足上。這與中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時間太短,經驗不足直接相關。而美國大跨國石油公司為此吃過不少虧,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教訓,在兩伊石油項目上表現得非常慎重。
雖然中石油與伊朗項目合同被終止,但其在全過程把握住了“在商言商,以我為主,把握風險,進退有據”的商業原則。五年時間,中石油鉆井7口的確有些損失,但總的損失不多。從中吸取教訓、獲得經驗是我們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必不可少的。在這個事件中,筆者看到不論是政府在把握重大國際地緣政治戰略眼光和控制能力方面,還是石油企業在風險把控和相關利益各方調控上都有了長足進步,正在走向成熟。這是值得一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