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劉小紅
獲得第十四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終身成就獎的厲以寧,早在20多年前就提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非均衡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在該理論基礎上深入淺出地討論了土地確權、國有企業的進一步改革、民營企業的產權維護、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鎮化、自主創新、產業升級等問題,對我國未來的改革和發展做出了前瞻性的分析和研究。
1978年,安徽省小崗村18位農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險在土地承包責任書按下鮮紅手印,掀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2008年,《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頒布,再次啟動了對始終未被觸動的城鄉二元體制進行新一輪的改革。集體林權落實到戶、林權證發到林農手中,充分調動了人力資本的活力,人力資本存量也大大增加了。這次林權制度改革,為土地確權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而土地確權,正是整本書的核心所在。
農村要發展,唯有變革。對于國有企業亦是如此。國有企業唯有自主創新、產業升級,方能在瞬息萬變的復雜格局中立穩腳跟。人無我有,是創新;人有我優,是創新;人優我新,依舊是創新。一家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家用電器制造商之一,海爾通過從“賣產品”轉變為“賣服務”、從傳統商業模式轉型為“人單合一”的雙贏模式。
“怎么看待原有紅利的消失?”“為什么現在的投資者更愿意轉入虛擬經濟領域?”書中對這些大家關注的問題解疑解惑,解西論中、博古論今,如溪澗中的潺潺流水緩緩流入心田。面對當今種種困境,厲以寧四兩撥千斤。答案所迸發的智慧,是他行遍中國不斷調研的結果。整本書沒有一個生僻晦澀的詞語,一些經濟學上的專業術語,書中也用了通俗易懂的話來加以解釋,即使沒有經濟學基礎的讀者也能夠瑯瑯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