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劉淑菊
有朋友曾經開玩笑說:“現在企業的各項指標太多了。效益第一,環保優先,質量至上,安全一票否決……到底把哪個放在前面呢?”
到底哪個更重要,其實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幾十年前,石油企業以產量為最重要的生產指標。隨著企業的市場化轉身,人們對“企業公民”開始有了多維度要求,效益、安全、環保、社會責任等其他考量因素滲入到企業管理的理念中。而今,隨著“碳交易”的興起,以中國石化為代表的石油石化企業,又在整體評價體系中主動加入“碳排放”這一新的指標。
加上“碳排放”指標,對企業而言不啻于自討苦吃。石油石化企業是能源生產大戶,也是天然的耗能大戶。其間,產生的二氧化碳不在少數。隨著節能減排手段的不斷深入,減少排放的初級手段已經基本用凈,增加二氧化碳減排指標對于執行者而言其實是件痛苦的事。不客氣地說,一個指標就是一重枷鎖。石油石化企業為何主動要披上“碳”枷鎖?
披上“碳”枷鎖,這是出于社會責任的考慮。
氣候變暖是全球共同面對的問題。作為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數量最大的國家,中國承諾到2020年GDP碳排放量較2005年降低40%~45%。石油石化企業作為能源消耗大戶,在這方面的確義不容辭。
披上“碳”枷鎖,也是出于行業地位的考量。
來自發達國家的聲音建議,2020年中國與發達國家一樣承擔溫室效應氣體減排義務。在減排話語權方面,總體來說,發達國家比發展中國家更占優勢,各大跨國公司比新興石油企業更占優勢。如果中國企業不能在“碳”減排方面有所涉獵,只能完全跟隨別人的游戲規則行事。
如今,在納斯達克交易所、倫敦證券交易所等上市平臺,已經要求企業在財報中披露溫室氣體排放信息。公認的數據統計標準來自殼牌等跨國石油公司。如果現在仍然不開始探索,中國特色的“碳”盤查標準將永無出頭之日。
披上“碳”枷鎖,還是出于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
隨著整個社會對減排問題的日益關注,“碳”問題將不可避免地成為企業發展中的限制門檻。如同環境容量總體設限一樣,也許不久的將來,“碳”指標也要受到相應限制。這時,先發制人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于二氧化碳排放的管理,是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石化集團不肯依賴第三方企業調查碳排放情況,而是一個車間一個車間盤查、一個裝置一個裝置核對,發現問題立刻整改,爭取到最佳的碳數據。
這種方式,在每一個員工頭腦中播撒下“減排”的種子,使得減排真正成為企業從上到下的追求。要知道,“碳資產”其實是負資產,管理好是資產,管理不好是負債。如果在每一個員工的參與下,將“碳”資產從負債變成效益,從減排中名利雙收,企業才能真正實現良性、可循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