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寧 彬 王 旸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改革成為最熱門的詞。在經濟體制改革中,代表委員談論最多的,是混合所有制。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在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經濟發展方針的基礎上進一步激發經濟發展動力的重大舉措,有利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和市場經濟制度高效配置經濟資源雙重優勢,有利于拓寬經濟發展道路,發揮不同所有制資本結合的力量推進國民經濟高效率發展。”代表委員們基本形成上述共識。
率先啟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中國石化,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化集團公司董事長傅成玉對記者表示,民資參股中國石化取決于資金實力,沒有比例限制。這一改革還會有具體細化措施,將在即將舉行的中國石化專題發布會上公布。
繼中國石化之后,鐵路業將會有新動作。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鐵路總公司副總經理彭開宙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建立鐵路發展基金的操作辦法有望出臺,屆時民間資本將進入鐵路領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總經理陸啟洲也透露,引進民企已經有具體的方案,民企占股將超過1/3。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國有企業同民營企業合作中,不乏成功的案例:民間資本與國有資本各占50%股權的某混合所有制企業連續7年保持高速發展,每年30萬輛微型車產銷兩旺,成為“國企與民企在汽車行業結合的良好典范”。究其原因,混合所有制企業集合了國有企業管理規范和民營企業機制靈活雙重優勢,形成了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利益共同體。
由鄉鎮企業股份改制上市時保留部分集體股份形成的某混合所有制企業,持續32年健康發展,重要原因之一,得益于企業與所在社區的唇齒關系,形成了民營經濟與集體經濟利益共同體。
由科研事業單位改制形成的某混合所有制企業,國有股占20%,職工股占80%,職工具有員工和股東雙重身份。通過建立主人翁地位激勵機制,使職工觀念實現了由“干工作”向“干事業”轉變;建立壓力傳導機制,產生了企業全員“共擔責任、共同發展”的內生動力;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形成了國家利益、職工利益與企業利益共同體。
“更多的案例表明,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特別是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有利于優化企業產權結構,規范企業管理,提升企業信譽、經濟實力、發展動力和社會影響力?!?全國政協委員趙曉勇表示。
但發展混合所有制也并非一路坦途。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安徽代表團審議時講話強調,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基本政策已明確,關鍵是細則,成敗也在細則。要吸取過去國企改革經驗和教訓,不能在一片改革聲浪中把國有資產變成牟取暴利的機會。
不少代表委員指出,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須防止“穿新鞋走老路”。
“回顧過去,諸多國企與民企的合資合作,既有成功的經驗,又有失敗的教訓。”全國政協委員孫太利表示,有的合資合作之所以未能獲得更好更快發展,原因在于國企與民企整合時,沒有優化資源配置,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而是政企不分,監管不到位,造成國有資產嚴重流失,社會資源嚴重浪費。
有些國企與民企整合源于“長官意志”。有的地方領導一味追求政績工程,或搞權錢交易,把國企和民企整合,搞“拉郎配”,搞“陰陽”合同,造成國有資產大量流失。
有些國企與民企整合源于國企退出,甩包袱,而不是立足發展進行整合。有的地方端出一些虧損或盈利能力差的國資企業與民營企業組合,結果拖垮了民營企業。
有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損害民營股東的利益,缺乏保護非公有資本產權的強有力措施。
有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法人治理體系不完善,國有股東過于強勢,民營股東缺乏必要的話語權。
有的企業投資環境不夠優化,配套措施不完善,經濟秩序和法制環境與市場經濟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阻礙了混合經濟的發展。
一些地方政府雖然針對混合所有制企業制定了許多優惠政策,但政策不落地,對混合所有制企業的監管不力,導致混合所有制企業人員任免機制缺失,財務審計不到位。
代表委員指出,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必須重在按照市場原則辦事,優化資源配置,形成國企、民企、外企等各種所有制資本在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條件下,科學整合,產生1+1>2的效果。
全國政協委員李毅中建議,要不斷總結經驗,豐富和拓展實現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方式路徑。要內部優化重組、改善組織結構,外部合作合伙、聯合兼并,實現股份制改制,通過交叉持股相互參股,構建混合型企業。對于基礎好的股份制企業,通過境內外多層次資本市場,選擇A股、H股等境內外類別,選擇主板、創業板、中小企業板等不同渠道實現IPO。通過股權的流轉、增持減持、增資擴股、發行可轉債、私募等方式優化股權結構,促進各類資本融合。要繼續堅持和改進國有企業重組改制的成功做法,深化存續部分改制,培育優質資產推向市場,有條件的母公司可改制為控股公司或投資公司,大企業可以整合子公司爭取整體上市,放大資本功能。通過合資合作、并購、參股入股等方式,吸納外資或成為境外公司股東。
趙曉勇委員建議,一要以國有資本投入促進混合所有制企業發展。轉變國有資本經營方式,由經辦企業為主向經營資本為主轉變,由承擔經濟發展單一功能向承擔經濟發展和經濟促進雙重功能轉變,充分發揮國有資本的經濟杠桿作用,促進形成混合所有制企業,促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促進不同所有制經濟發展優勢互補、激發活力、形成合力,提升國家經濟綜合競爭力。二要以市場機制服務混合所有制企業產權交易。設立由國家機關直接監管的企業產權交易所,服務不同所有制企業、特別是非上市企業交易企業產權,讓市場在混合所有制企業產權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促進形成以股份制產權為紐帶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并公正、透明、高效地服務其調整產權結構。三要以現代企業制度規范混合所有制企業行為。四要以國有資本為經濟杠桿,以混合所有制企業為載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比如,以國有資本參股投資方式,促進民間資本銀行誕生、成長和發展。五要以國家政策引導混合所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建議出臺專項條例,鼓勵支持引導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制資本相互融合、交叉持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規范混合所有制企業中國有資本監管辦法,高效服務混合所有制經濟活動中以股份制產權為紐帶的資本合作、企業合作和產業合作行為,激發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創造力,為國民經濟高效率發展增加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