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瀟楓
能源安全和環境安全問題是當今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合理利用各種能源、減少碳排放成為發展趨勢。航空業是傳統的碳排放大戶,航空燃油的碳排放占整個航空業排放量的90%,對于如何解決碳排放問題的努力一直沒有間斷過,不管是在飛機制造方面的改進,還是提出應對該問題的一系列政策,都是在試圖找出如何更好地解決航空業碳排放的方法。而生物燃料,特別是生物航空煤油的出現,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令整個航空界頭痛的碳排放壓力。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預測,2030年生物燃料占航空燃油比例將達到30%。國家民航局也預測,2020年中國航油消耗量將達到4000萬噸,即便添加5%~10%的生物航煤,缺口仍有200萬~400萬噸。
發展生物航煤關鍵問題在于生物航煤原料的獲取。為了生產生物航煤,中國石油早在2007年就開始在四川、云南的荒坡林地種植小桐子,目前已投資建設了小桐子能源林120萬畝。但這120萬畝小桐子能源林即使完全轉化為生物航煤,最多也只能達到17萬噸/年左右的產量。單從小桐子能源林提取生物航煤遠遠不能滿足民航燃油用量。
作為可再生能源,地溝油也一直是國內制備生物柴油的最主要原料。然而,我國每年形成的500萬~600萬噸地溝油資源中僅有不足10%被用于生物柴油的生產。高昂的“地溝油”收集成本,一直是限制生物燃料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原料的搜集工作存在較大困難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政府部門、國企、民營企業必須通力合作,才能建立更暢通的地溝油搜集渠道。
國外的“地溝油”是指廢油脂、炒菜后剩下的植物油,而不是國內從下水道掏出來、摻雜各種垃圾和雜質的地溝油。對最有潛力的生物煤油原料之一的餐飲廢油,國家出臺一些相應的鼓勵政策,既能防止其回流餐桌,還能解決生物航煤的原料問題。
據悉,國內環衛部門從國有企業收購1噸地溝油的成本大約是2000元,而從民間收購成本大約是4000元。地溝油回收后,要經過酸洗、堿洗,凈化雜質等預處理后以加氫裂解的方式提煉航油。綜合計算,從地溝油提煉1噸生物航煤其成本在13000~15000元,而普通航油的價格在8000元/噸左右。
因此,要想加速生物航煤發展,必須擴大餐飲廢棄油的收集規模,這就需要建立起陽光暢通的收集處理和流通體系。政府部門的管理手段和法規建設可以作為強制性的措施。上海市已出臺政策,在集體食堂和大中型餐館強制推行安裝油水分離器等設施,實現對地溝油和餐廚廢棄物的全程監管。對于認為正規回收無利可圖的餐館,除了政府需加強管制外,一定的補貼也能夠提高其積極性。
生物航煤商業化的最大推力在于市場利潤,在地溝油等原材料進行處理后成為清潔燃料的市場化過程中,先期研發成本、本身產品成本等各類成本,依然令清潔再生燃料使用者面臨市場競爭力下降的可怕后果。也基于此,后續的配套扶持政策更顯重要。政策扶持手段主要在于財稅支持,在融資、減免稅、公共財政支持等方面向致力于研發使用清潔生物燃料的單位或公司傾斜,用“看得見的手”,形成市場調節。唯此,才能令循環經濟這一戰略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