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斌
(石嘴山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寧夏 石嘴山 750000)
缺血性腦卒中有較高的致殘、死亡及復發率,是近年來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1〕。目前腦卒中較為肯定的臨床發病因素主要有年齡增大、高脂血癥、高血壓及糖尿病、冠心病以及吸煙、酗酒等,但臨床研究以及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部分腦卒中病人并不存在上述危險因素〔2〕。有報道顯示,血漿半胱氨酸(Hcy)水平輕、中度增高是腦血管病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3〕。本文分析神經功能不同缺損程度患者的Hcy水平,探討其相關性。
1.1臨床資料 隨機抽取我院在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145例缺血性腦卒中首次發病的患者,其中男87例,女58例,年齡65~86〔平均(72.35±10.01)〕歲,病程12~72 h;均符合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臨床診斷標準〔4〕。排除標準:(1)出血性卒中;(2)合并有心源性栓塞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腦梗死;(3)存在意識障礙,有嚴重感染、肝腎功能異?;蛘呤前d癇者。所有患者入院時均記錄有無高血壓、吸煙、糖尿病、酗酒以及高脂血癥等腦血管危險致病因素。
1.2方法 采用熒光偏振免疫分析法于患者入院后次晨抽肘靜脈血測定Hcy、血糖、膽固醇(TC)、肝腎功能以及甘油三酯(TG)水平,全自動生化檢測儀器為日本奧林巴斯AU-640。
采用美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5〕對入院時病人的神經功能缺損進行評分,其中NIHSS<4分為輕度障礙;4~15分為中度障礙;>15分為重度障礙。
根據測量的Hcy水平將145例患者分為高Hcy組(Hcy>15 μmol/L)和正常Hcy組(Hcy 5~15 μmol/L)。隨訪6個月,了解血管不良事件再發情況。

2.1不同神經缺損程度患者Hcy水平及異常率比較 145例患者中神經功能障礙輕度65例、中度47例、重度33例。輕度組Hcy水平為(18.7±9.3)μmol/L、中度組為(25.3±9.5)μmol/L、重度組為(33.1±9.7)μmol/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Hcy異常率分別為27.7%、46.8%、33.1%,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
2.2Logistic回歸分析 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與患者Hcy水平呈正相關(r=0.611,0.036),血壓、TC、血糖呈正相關(r=0.036,0.045,0.037,均P<0.05);與患者年齡、TG無相關性(r=0.007,0.005,均P>0.05)。
2.3隨訪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再發情況 隨訪6個月,共隨訪141例,其中高Hcy組失訪3例,正常Hcy組失訪1例。高Hcy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37.29%,22例)顯著高于正常Hcy組(17.28%,14例)(χ2=6.438 1,P=0.011 2),其中缺血性腦卒中5 vs 3例,腦出血均1例,心絞痛11 vs 7例,心肌梗死3 vs 1例,TIA均2例。
Hcy是由腺苷蛋氨酸酶水解反應后產生的一種重要中間產物,為含硫氨基酸。機體在健康正常狀態下Hcy含量為5~15 μmol/L,如發生體內代謝障礙,可引起Hcy水平增高產生高Hcy血癥〔6〕。目前對于高Hcy血癥的形成機制尚不完全明確,可能和維生素B6、B12、二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基因缺陷、激素水平改變、藥物影響、葉酸缺乏以及慢性腎衰等因素有關〔7〕。同時還和年齡、長期吸煙飲酒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有一定關系〔8〕。眾多臨床研究〔9〕發現,高Hcy血癥是缺血性腦卒中復發以及再發腦血管不良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 Hcy濃度高低能反映腦卒中病人入院時的病情嚴重程度。Hcy的危害已被臨床廣泛認可,并已經列入腦卒中的臨床防治指南中〔10〕。國外Boushey等〔11〕通過流行病學資料回顧性分析發現,患者血清Hcy濃度每增加5 μmol/L,發生腦血管疾病的危險系數增加50%。本研究說明血清Hcy水平隨腦卒中患者缺損病情的加重而升高。并且說明高Hcy血癥可加重缺血性腦卒中,是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
Hcy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的機制可能與以下幾點有關:(1)Hcy通過氧化作用產生過氧化氫和自由基,使低密度膽固醇氧化,從而增加泡沫細胞的形成,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狹窄,血栓易于形成〔12〕;(2)Hcy產生的內皮毒素抑制內皮依賴性血管擴張作用,從而對血管調節功能產生影響,導致血管舒縮功能紊亂,產生血管痙攣〔13〕;(3)Hcy能干擾對血管有保護作用的谷胱甘肽合成;(4)Hcy對蛋白c-血栓調素抗凝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從而促進腦血栓形成〔14〕;(5)Hcy對血管平滑肌具有刺激作用,使其過度生長、老化,產生組織纖維硬化,同時增加動脈壁上附壁血栓以及纖維蛋白沉積,引起動脈粥樣硬化〔15〕; (6)Hcy也和纖溶、凝血等血液系統相關,可增加血小板的黏附及聚集性,促進凝血因子V和X活性增加〔16〕,從而促使血栓形成及引起動脈粥樣硬化。
本研究結果還發現,檢測血漿Hcy水平可能對缺血性腦卒中疾病預后評估具有很大的臨床價值。高Hcy血癥有助于預測卒中后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評估預后。
4 參考文獻
1李萍珠,徐煒新,徐曉萍,等.腦卒中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葉酸及維生素B12水平的分析〔J〕.檢驗醫學,2009;24(11):838-40.
2丁修冬,楊江輝,霍愛梅,等.200例腦卒中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發生率及多危險因素分析〔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09;16 (6):337-9.
3孫旦暉,張 帆,孫亞楠,等.腦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檢測的意義〔J〕.醫學臨床研究,2011;28(12):2262-4.
4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 1996;29(6):379.
5Pezzella FR,Picconi O,De Luca A,etal.Development of the Italian version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It-NIHSS〔J〕.Stroke,2009;40(7):2557-9.
6肖湘雪,白樹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動態變化與進展缺血性腦梗死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7):1364-5.
7Franca CF, Vianna LM. Effectiveness of B vitamins on the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and stroke events of SHRSP rats〔J〕. J Diet Suppl, 2010;7(1):71-7.
8張偉麗,祝立新,孫 凱,等.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腦卒中患者心腦血管事件再發風險的關系〔J〕.臨床內科雜志,2009;26(10):666-8.
9王靖東,吳承志,呂曉俠,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相關性的臨床研究〔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9;26(1);55-7.
10Mamatha SN, Nagaraja D, Philip M,etal. 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 as a risk marker for early-onset ischemic stroke in Indian population〔J〕. Clin Chim Acta, 2011;412(1-2):139-42.
11Boushey CJ, Beresford SA, Omenn GS,etal.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plasma homocysteine as a risk factor for vascular disease〔J〕.J IAMA, 1995;274(13):1049-57.
12林 濤.缺血性腦卒中復發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5):3741-2.
13Chen M, Wu B, Ye X,etal. Association between plasma homocysteine levels and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 in patients with ischaemic stroke〔J〕.J Clin Neurosci, 2011;18(11):1454-7.
14Pascoe MC, Crwther SG, Carey LM,etal. Homocysteine as a potential biochemical marker for depression in elderly stroke survivors〔J〕. Food Nutr Res, 2012;56(10):3402.
15王 松.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與頸內動脈系統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及頸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的研究〔J〕.中國綜合臨床,2012;28(5):471-5.
16Mierzecki A, Kozlowska-Wojciechowska M, Bukowska H,etal. Does the progeny of premature ischemic stroke sufferers need intensive interest of physicians oriented toward primary prevention? A pilot study〔J〕.Eur J Cardiovasc Prev Rehabil,2010;17(6):7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