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李 琳
愛上這些“店”真的不容易
● 本刊記者 李 琳
編前小語:
步行于大街小巷,你會發現周圍大大小小的美容店、美發店、干洗店、擦鞋店……越發地多了起來。這些店鋪雖說讓人們享受到了高品質的生活,卻也給人們帶來了這樣那樣的煩惱。原本是高興事,卻不料變了味兒,成了麻煩事。看來想要真正讓人們放放心心、踏踏實實地愛上這些“店”,還真的不容易!



如今去美容店“美一美”,再也不是什么奢侈事兒,可以說已經成為眾多女性朋友們茶余飯后的小憩之地。“洗個臉、修個眉、敷個面膜……”是再平常不過的。可在這其中總有那么一些不和諧音符,讓人心里不那么舒坦。
關鍵語1:按摩師入職門檻低,按穴位靠自己摸索
據曾經在一家美容店工作過的小范介紹,去美容店應聘很容易。面試時美容經理一般不會要求出示健康證、身份證,也不會詢問應聘者有無傳染病史等信息,只要交上500元押金,就可以上班。“美容手法一學就會,快的三五天就能正式上崗了。一般美容店都會自稱美容師都經過了系統的專業培訓,但實際上她們大多是初中畢業,沒有美容師資格證,也沒有經過什么專業培訓。特別是對于一些穴位的按摩,更是一知半解,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 一位老店員的經驗是:“穴位一般比較軟,摁下去,要是顧客有酸酸脹脹的感覺,就算找對了,要靈活應變。”
關鍵語2: 衛生不過關,毛巾能不洗就不洗,儀器設備從不消毒
有許多小型的美容店衛生狀況存在很大問題。床單和毛巾都是反復使用,很少進行清洗。據了解,這是為了節約成本,能少洗一些就能多節省一些費用。
一家美容店的美容師表示:“我們這兒沒有消毒室,要那玩意兒沒啥用。鑷子、毛刷、毛巾等拿水龍頭沖沖就行,反正也不臟。店內所有的儀器設備從未消過毒,不用的時候都是放在走廊內通風晾干就好。”
關鍵語3: 忽悠顧客很有一套,儲值卡金額大,消費者需抓緊時間消費
美容師的工資一般由底薪和提成組成。提成主要靠向客人賣產品、賣卡的數量來計算。多數美容師都自有一套向客人推銷的方法。
一些美容機構推出的會員儲值卡金額都很大,從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持有會員卡可以享受低折扣。假如一位顧客充值3000元,可以深層清洗臉部100次,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用完。這期間,一旦美容店關門或搬遷,顧客的損失就大了,因此一些會員不得不經常來美容店做其他美容項目,這樣就更易被“牢牢套住”。

專家有話說:
識別一:是否合法經營,有無專業技師
專業的美容機構,不但要有合法的衛生許可證,而且必須要有工商部門核發的營業執照;從業人員必須按照《美容師職能技術等級標準》的規定,實行持證上崗。從事醫療美容服務項目的美容店,必須具有醫療機構核發的執業許可證,醫療美容的醫師必須具有臨床醫師資格證、專業技術證和美容醫師資格證3證才能上崗。同時你還要了解店內的服務規范、技術操作要求及美容服務項目與收費是否合理,謹防“暗箱操作”,吃虧上當。
識別二:專業裝備與美容項目是否相符
一家合格的美容店必須提供一些基本的常規設備,如皮膚檢測儀、美容護理儀等,應與所做的美容項目和檔次相吻合,才能起到相應作用。
識別三:是否建有美容檔案
專業的美容店每接收一名新的美容顧客,都會建立一個詳盡的客戶檔案。這個檔案不僅是為與客人的通訊聯系而設,而且還是客戶美容前情況及美容后跟蹤服務的真實記錄。比如你對何種藥物過敏?有何運動習慣?睡眠狀況如何?心情是否舒暢?做美容的目的是什么……美容師為此要充分了解客人的生活習慣及身體狀況,便于提出較為合理的美容建議。
識別四:消毒衛生是否嚴格
美容店的消毒設備是消費者不可忽略的考查對象。首先,你可以四處走走觀察一下美容店的環境是否整潔,美容師所使用的口罩、儀器是否衛生,美容師雙手指甲、著裝是否干凈。此外,還可仔細看一下美容師所使用的是什么消毒藥水,美容器皿、毛巾等是否經過嚴格消毒。
識別五:當地口碑是否良好
選擇美容店時,其經營年限與經營規模也可作為考量的標準之一。一般而言,美容店的消費人群主要為附近居民、上班族等。美容店在當地的口碑是否良好,直接反映出其服務品質是否能讓消費者真正滿意。這不僅僅是指其加盟品牌的知名度,更是指其美譽度。
俗話說“美麗從頭開始”,春天的腳步越來越近了,愛美人士紛紛脫掉厚厚的冬衣,再換個新發型,扮亮自己的心情。美發店的生意是紅火啦,而美發中的糾紛也多起來了。
關鍵語1:燙發后頭皮被燙傷
上周末家住長風西街的張曉楓在一家美發店進行燙發。因店員失誤,導致張小姐的頭皮被燙傷。張小姐很氣憤,要求美發店予以賠償,但遭到對方拒絕。張小姐當即到工商部門進行投訴。后經調解,該美發店已對其進行了賠償。
關鍵語2:染發后頭皮發炎
國企職員王嘉祥過年前在一家美發店進行染發,之后就一直感覺頭皮瘙癢,王先生懷疑美發店給其使用了劣質染發劑,卻苦于自己沒有留下任何消費憑證,工商部門也無法受理,王先生最終只能吃了啞巴虧。
專家有話說:
燙發、染發應盡量到專業美發店,并注意燙發、染發產品標簽上注明的產品名稱、生產日期、相關許可、產品標準號等信息。染發前要了解自己的皮膚是否對該品牌染發劑過敏,可先兌少許將要用的染發液體抹在耳后做過敏實驗,待半小時后看有無紅腫或紅斑點,同時記得索取接受服務憑證。接受美發服務一定要索要消費憑證,出現問題才能有據可依。辦理美發卡要選擇正規的商家,對服務人員、服務項目、使用期限、退卡事宜等一定要進行書面約定。
天氣逐漸轉暖,正值換季干洗高峰,面對很多洗衣店里所謂的“干洗”九成是水洗,而洗滌劑的安全性更令人擔憂的市場現狀。到底應該怎樣來辨別洗衣店操作過程中是否有貓膩,又該怎樣去選擇放心的洗衣店?
關鍵語1:干洗變水洗
別以為你的衣服上標明“干洗”字樣就是真的干洗的。其實,不少衣服進入干洗店后,都被洗衣工直接送上了水洗臺。據知情人士透露,以前在洗衣店打工時,每天需要水洗15件衣服,1周下來,大概要水洗衣服105件,干洗機1周才開啟1次,每次清洗衣服還不到20件,干洗店里八九成的衣服都是用水洗的。
關鍵語2:衣服縮水熨一下就好了
衣服送去干洗店,不用干洗用水洗,那縮水了怎么辦?據了解,在干洗行業內有一句話叫“三分洗七分熨”,也就是說,干洗這個行業主要是在熨燙上下工夫。水洗過的衣服即使縮水嚴重,但經過技術好的人熨燙后,外行人根本看不出來是水洗的還是干洗的。一般送到干洗店的衣服都比較名貴,不會太臟,干洗的特點是去油漬能力強、去污漬能力弱,水洗則相反。“通常,客人送來的衣服,我們先處理油漬,然后水洗,衣服縮水了不怕,只要不是特別嚴重,通過熨燙就可以恢復,外行人根本看不出來。”
關鍵語3:干洗店多用“老油”
“貴重的淺色衣物,如貂皮大衣,正規來說一缸應該只洗這一件,而且洗過之后整缸洗滌劑都要重新凈化處理。”業內人士說,貴重的衣服,洗一件最多幾百元,若這樣使用清洗劑,無論是石油碳氫溶劑還是四氯乙烯,一桶的成本都要好幾千元,因此,許多干洗店不會這么做。一直以來,不少干洗店所用的多是“老油”,就是洗過多次衣服的干洗油。“特別是深色的衣服,用‘老油’洗滌,從外表基本看不出來,但放在水里輕揉就會出現黃黑色的‘老油’。”
關鍵語4:為省成本跳過“解毒”環節
由于干洗劑的主要成分是四氯乙烯,對人體有害,所以,干洗過的衣物,最好要蒸餾凈化一次,祛除殘留的有害成分。但是,有的干洗店為了節省成本,都跳過了蒸餾環節,因為如果那么做,洗一件
衣服的成本至少要多出5塊錢。
分辨干濕洗小竅門
如何分辨是干洗還是濕洗呢?網傳可以通過在衣服里放張紙巾來辨別是否為干洗。首先在紙巾上寫上字,然后滴一滴油,作為特殊的標記確保惟一性,然后釘在衣物的內襯等隱蔽處,送往干洗店。如果紙巾保持完好,油漬消失,即為正宗的干洗;如果紙巾皺成一團或者成為碎片,則可斷定衣物肯定下過水。這種測試方法是否有效呢?有關專家表示,此種用紙巾來檢驗干洗的方法是經過驗證的,消費者在生活中可以采用這個辦法。干洗劑有四氯乙烯和石油干洗劑兩種,是有機溶劑,不會溶解紙巾,但能將油溶解。而紙巾如果碰到水,肯定是會變皺甚至破碎的。
小提醒
并非所有衣物都適合干洗,那么究竟哪些衣服不能干洗呢?
(1)化纖質地的服裝:高溫和有機溶劑會使其變硬。
(2) 羽絨服:干洗會使羽絨脫脂,破壞羽絨彈性,保暖性降低。
(3)條絨衣物:干洗后絨面會脫落。
(4)人造革及有人造革配飾的服裝:干洗后會開裂變硬。
(5)配飾較多的服飾:像珠子、亮片、紐扣等配飾,遇高溫就會變形。
(6)色差對比較大的服裝:干洗時易串色。
通常來說,毛料西服、羊毛衫、羊絨大衣、絨面皮衣、裘皮大衣等比較適合干洗,水洗則會造成款式走樣或染色。滌綸、錦綸、腈綸、維綸、氯綸和丙綸等化纖面料通常具有良好的物理機械性能,水洗和機洗都行。一般正規服裝生產廠家都會標明服裝的洗滌方法,只要按照洗滌標簽的說明去做就行了。
專家有話說:
一定要選擇正規的干洗店。一般正規的干洗店具有相應的經營資質,手續齊全,設備完善,技術水平相對較高,信譽度相對較好。消費者不能貪圖便宜而選擇設備不完善、技術水平不高的干洗店,否則,不但洗滌效果不一定理想,還可能帶來污染,損壞衣物。
查看干洗店是否在醒目位置懸掛價目表,對不同大小、質地的衣服是否明碼標價。
在干洗前要查看衣物廠家明示的洗滌方法,是否適合干洗,是否對洗滌有特殊要求等,并在干洗前對經營者講明。
仔細查看衣物干洗前后的區別,干洗前有要求的要在單據上注明,如油漬等要重點處理,干洗后取衣物時要仔細查看是否有褪色、縮水,是否完好等。
對于價格昂貴的衣物,應由雙方認定衣物價值做出保值精洗的約定條款,采取保值洗滌。
向經營者索取相關票據,在票據上要盡可能將內容完善,以便將來出現消費糾紛時能夠提供依據。消費者一旦發現權益受到損害,要及時與經營者協商解決,協商不成,可以向消費者協會、工商局等部門投訴或申訴,向仲裁委員會提請仲裁或向法院起訴,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衣服干洗后別急著穿。從干洗店取回洗好的衣服,熨燙得平平整整,很多人便認為這是最干凈放心的衣服了,拿回來便馬上穿上。而實際上,干洗過后的衣物是不應該馬上就穿的,尤其是那些聞起來有刺激性氣味的衣物。其實,那味道一般和干洗劑有關,是干洗劑里有害物質的味道,吸入后對身體有害,多以中樞性麻醉癥狀及肝、腎損害為主。即使是沒有味道,也不能斷定就沒有干洗劑殘留。所以,建議大家干洗后的衣服最好不要馬上穿上身,一定要拿回家晾一晾再穿。
現在很難再看到過去那種一位老漢帶著副老花鏡,面前放一個釘鞋機器,身旁立個木頭工具箱子,身穿一個大藍布圍裙,坐在一個小板凳上擦鞋、修鞋的情景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擦鞋店,雖然名為擦鞋店,但是其中包含的服務項目還是很豐富的,有鞋和包的護理、保養、維修、翻新等。
伴隨著人們生活品味的提升,對擦鞋店的需求越來越大,對其服務水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擦鞋店也需要靠優質的服務來維系自己的老顧客。但是不得不說,一些擦鞋店的做法卻讓消費者心寒……

關鍵語:辦了會員卡,擦鞋店卻消失了
前不久,家住體育南路的張女士拎著皮鞋到親賢苑附近的一家擦鞋店,準備給皮鞋做保養。可來到擦鞋店門口,張女士一抬頭才發現,擦鞋店變成了麻辣燙店。張女士推門一問,原來之前的擦鞋店,早在一個多月前就已經走人,新店主也不知道擦鞋店老板的去向。“我去年在這家擦鞋店辦的會員卡,用到2個月前卡里還有800多塊錢。當時還把一雙女式皮鞋放在店里,想等到再去保養的時候取,沒想到店還能沒了。”張女士滿腹狐疑地說。
“店要是不做了,起碼應該跟顧客打個招呼,該退錢的退錢,該還鞋的還鞋。”該擦鞋店會員李先生也氣憤地說,不少顧客都在這家店辦了會員卡,當初就是覺得辦卡提前充值有折扣,也是信任這家連鎖店,沒想到竟然是這個結果。
專家有話說:
專家表示,擦鞋店推出會員制是商家想借此維護忠誠客戶,增加業務量;會員因此享受豐厚折扣,節省花費,這本是一件雙贏之舉。對比國內外,國內之所以會屢屢出現會員卡信用危機,商家自身的誠信難辭其咎,除此之外,無法律狀態的真空監控也是重要原因。
如何杜絕此類事件發生,專家認為,首先政府以及主管部門應加強立法監管,堵住發卡漏洞;另外,消費者自身也要擦亮眼睛,加強自我保護,辦理會員卡宜選擇資質好、規模大的店鋪,同時要多留個心眼,不要被優惠條件所蒙蔽。一旦受騙,消費者最好到當地消協投訴或到公安機關報案。

消費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