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勝義
摘 要:小學生在離開父母呵護,進入學校集體生活,學生從生活上和心理上都會存在不適應的現狀。如何開展好寄宿管理工作,引導學生適應并愛上宿舍集體生活,在管理教育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個人自理能力和合作能力,是當前小學學校管理的重點問題。
關鍵詞:管理制度;學生個性;寄宿制
根據國務院對基礎教育的發展決定,將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小學教育格局進行了調整。廢除了那些分布散,沒有雄厚師資力量和先進教學設備的小學。逐漸整合歸一,形成了圍繞鄉鎮或是辦事處的中心小學。這就使得一些離家較遠的學生只有選擇寄宿學校。小學開設學生寄宿制,也是近幾年才開始設立的,客觀上說,缺乏學生寄宿管理經驗。小學的孩子年齡小,且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的掌上明珠,在生活自理和與人溝通、合作能力差。綜合以上學校和學生個人的原因,造成了小學寄宿生管理效果不佳。如何才能完善學校管理制度?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學寄宿生管理。
一、完善管理制度
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既然是集體生活的宿舍,就必然要具備完善的規章制度。只有以完善的宿舍制度作為依據,才能有效地規范學生行為。由于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宿舍度過,因此,宿舍管理制度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做到有的放矢,實用高效。小學寄宿制是近幾年才興創起來,由于時間短,難以做到面面俱到,導致宿舍管理制度上存在諸多缺陷。因此,在工作中,要關心寄宿學生的生活起居,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逐步地完善宿舍管理制度,進一步地提高宿舍管理質量。
二、有效溝通,尊重學生個性
小學階段是不僅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學生性格塑造的關鍵時期。第一次離開父母生活,走進同齡人的集體生活,他們在心理上自然不適應。如果沒有及時排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很可能養成學生孤僻焦慮的性格。如何才能排除學生的心理障礙?筆者認為,有效溝通是行之有效的途徑。通過觀察學生的言行舉止,與學生平等的、友好的、語重心長的溝通,鼓勵學生說出內心的困惑,教師耐心地傾聽,善于開導和提出建議。只有良好的溝通,才能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知道學生焦慮的緣由,之后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措施,使學生開朗自信起來,盡快地適應集體生活。同時,在與學生溝通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不能對學生“一概視之”,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根據學生的不同個性,使用不同的溝通方法和技巧。
三、豐富課外活動
一些學生或是教師,擔心學生出現意外情況,制定了復雜冗長的管理制度,將學生固定在宿舍、食堂、教室這三點一線上。僵硬的“三點一線”雖然保障了學生的安全問題,卻“泯滅”了學生的天性,這對學生的長遠發展是不利的。如何做到既保障學生的安全問題,又不影響到學生的健康成長?筆者認為,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舉辦豐富的課外活動是良好的舉措。例如,根據學生的課余時間,組織安排學生進行踢毽子比賽、乒乓球比賽、拔河比賽等等。這些活動能吸引學生的游戲興趣,提起學生的積極性。在組織游戲時,要穿插進教育的性質,潛移默化地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通過科學性的開展課外活動,有層次、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生活保障、知識安全和日常禮貌的行為習慣或能力。
總之,在教育改革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鄉鎮或辦事處中心小心將會轉變成寄宿制學校。正視管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決管理中出現的問題,進一步使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規范化、高效化。同時,教育者還要善于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溝通能力,進一步地促進學生的全方面發展。
參考文獻:
馮蘭.與孩子們一起成長[J].教師博覽,2005(8).
(作者單位 陜西省白河縣中廠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