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思銘 周大平 (.成都大學〈成都學院〉藝術學院 四川成都 6006;.樂山師范學院藝術學院 四川樂山 64000)
川南,即四川南部地區自貢、宜賓、內江、瀘州等的簡稱,這些城市不但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同時也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由于川南一代歷史悠久,水運發達,人口流動較大,這里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生產過程中,漸漸孕育出了許多題材豐富、膾炙人口的民間歌謠,而這其中數量最多傳唱最廣的莫過于川南情歌。研究和學習川南情歌,就是在研究學習最原始的川南民間歌謠文化的精髓;無論是從其藝術特征還是旋律旋法,川南民歌能保持數百年屹立不倒流傳至今,它的魅力和價值是無需置疑的。
我國的民歌發展歷經了千百年的朝代更迭,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直呈現出一種遞增的狀態,從最開始的一枝獨秀到后來的百家爭鳴,其涉及的題材十分廣泛。有的民歌反映當時的社會風氣和人文情懷,有的涉及時政,它們大多自由無拘束,都是能夠直接反應老百姓的生活狀態的和心聲。現如今,隨著流行音樂的發展,川南民歌的發展也有向流行方向靠攏的趨勢,借著當今流行音樂的編曲來和傳統的詩詞進行融合,這種演變逐漸受到了大眾的認可和喜愛,但無論民歌發展至何種狀態,它都是反映老百姓時下生活的活化石。
川南情歌作為民歌的一種,也是百姓日常生活的產物,從最初的口頭傳播,一傳十十傳百,代代相傳至今,但它的具體創作年代,具體的曲作者,卻無從考證。經筆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學界對于川南情歌的學術研究成果稀少,當下這一時期,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影響,使川南情歌陷入瀕臨無人問津的尷尬境地,這與它曾經的輝煌難以相提并論,唯有對它進行整理和發掘,使其能夠流傳于世,生生不息。
川南情歌發展至今,在經歷了無數朝代更迭和無數勞動人民的創作修改后,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首先,在歌詞表現方面,川南情歌多為愛情主題,且故事內容輕松明了,生活情趣生機盎然;其次,它的語言使用一般采取易于上口的本地方言,使得在這一地區能廣泛流傳并受人喜愛;再次,它的結構基本沒有固定格式,但是講究平仄對仗,跌宕起伏,多數歌詞仿佛說話聊天一樣娓娓道來,使人倍感親切。如《槐花幾時開》:
“高高山上(喲)一樹(喔)槐(喲喂),手把欄桿(啥)望郎來(喲喂)。
娘問女兒(呀)你望啥子(喲喂)?我望槐花(舍se)幾時開(喲喂)!”
在創作手法方面,川南情歌可謂是千姿百態,無論是歷經勞動大眾集體創作的歌曲還是即興編唱的歌曲,都真實反應了當地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川南地區位于中國和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區域之一——四川盆地,自古以來這里的氣候變化不太大,常年青山水秀的;又因此地土壤肥沃,物產豐富,歷代王中央王朝便將此地作為主要糧食供給基地和賦稅的主要來源區。因此當地民歌不像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地方那樣悲愴蒼涼。它曲調悠遠綿長,慷慨陽剛,娛樂性強的同時也體現了激情,句逗分明,節奏頓抑分明,在唱詞唱腔的手尾處,往往還伴有四川獨有的方言腔調穿插在當中,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川南情歌的演唱形式總的來說比較簡單,和中國大多數的民間歌曲一樣,主要分為獨唱、對唱、齊唱、幫腔等。演唱地點不限于特定的舞臺,或在田間勞作時、或在趕集聚會時、或在青年男女互表愛意時……只要有人所在之處,必有歌聲相隨。可以說,川南廣袤肥沃的每寸土地都是情歌演唱的舞臺,它沒有性別和人群的要求,男女老少均可隨時隨地抒發自己的情感進行演唱。川南地區的語調發音不像成都話那么軟糯婉轉,而是平直起伏、鏗鏘有力,因此在歌唱時也顯得真摯熾烈,歡快熱情。演唱這些表達真情意切的情歌是,聲音要“到位”,意為從演唱的第一個字第一個音開始無論是聲音和情緒都要全部到位,每句都要有迸發力,節奏可以自由,但音調明亮,語言直白,襯詞松散,只起幫腔作用,在高音區以真聲的使用為主。
我國最早有案可查的民歌選集是《詩經》中的《國風》,它匯集了從西周到春秋約500多年間,流傳于北方15個地區的民歌。《國風》中的民歌,反映了普通民眾百姓的勞動生產、愛情婚姻、社會生活。川南情歌同樣繼承發揚了《國風》的特征,以簡明的手法展示了四川南部地區人民生活的面貌,特別是川南人民的情感生活,通過這些民歌,把人們帶入一個充滿情趣的世界,激發起人們對川南情歌的喜愛,并帶來美的享受,從而產生欲罷不能的探索。
除了作為川南人民生活的調味劑和精神文化食糧,川南情歌的功能還有其他多方面,它能表達人類社會的一些共同道德準則,如勤勞、勇敢、善良等,也能表達人類最美好的感情,如愛情、友情、手足之情等,以及對美和理想的永恒的追求。它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心靈,幫助他們抵御世俗的種種侵染,從而建立起自己的審美觀、道德觀和人生觀。可以這么說,川南情歌也是川南地區人文景觀、文化背景的一個縮影。
傳統民間藝術是人類精神的根,無根之木會枯死,無源之水會干涸。川南情歌作為民間藝術的一種,伴隨著人類的生活已經走過千百年歷史,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文明轉型等種種原因,出現了如今的瀕危局面,盡管如此它還是在當下得以繼續傳承和發展,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是四川南部地區文化中最基本、最樸實的組成和生生不息的傳承,它早以隨著民族的思想文化、觀念形態融匯進了我們的血脈之中,離開它,也就是離開了我們最本真的民族文化。所以川南情歌在現代仍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與價值。
從學術研究方面來看,具相關資料顯示,歷代研究川南情歌的論著和書籍并不多,1956年,西南音樂專科學校首次將川南民歌系統的編著成書,名為《川南民歌》,這是學界第一次系統的歸納整理川南情歌;1989年,由文化部、國家民委和中國文聯協作編著的《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宜賓卷/歌謠分冊》將川南情歌做出了具體分類。但此之后,直到2011年,僅有一篇名為《兩性相纏之含蓄與直白——以川南情歌為例》的文章公開發表,其作者為宜賓市委宣傳部的劉火。
從歌曲流傳范圍和傳承來看,川南情歌目前所處的境地更為尷尬。現在已經進入21世紀,流行音樂日漸成為大眾音樂的主流,很多年輕人都對川南情歌這種經過歲月沉淀的藝術經典失去興趣了,他們更愿意沉迷于層出疊現的流行音樂快餐文化當中。當然,跟上時代的腳步,體驗與時俱進的音樂這也無可厚非,可是讓我們值得深思的是,像川南情歌這種傳統民間文化該如何延續下去,如何宣傳出來,如何讓更多的大眾知道,才是當務之急。
根據筆者的調查和走訪,結合根據川南情歌的現狀,我覺得應該做好一下幾點。
第一,加大宣傳力度。選擇易于上口傳唱的川南情歌代表作,從鄉鎮入手,因為民歌最初就起源于勞動人民的生活之中,所以農民同胞對此應該尚存興趣,也愿意去學。第二,加大挖掘力度。由政府、文藝部門、藝術院校組織當地田野采風,把碩果僅存的川南情歌記錄下來,重新編曲,讓那些殘留歌曲趨于完整性。第三,結合當今音樂元素,加入流行音樂的特有元素,讓大眾更易接受,如近來成功的例子《白水與鳥癡》。
無論搶救還是發揚,都要充滿希望的堅信,川南情歌這一類的民間藝術在廣大有識之士的發掘整理下,一定會再次大放異彩,迎來一個“文藝復興”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