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慧冰 (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城南街道辦事處 312008)
2013年,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工作被列入浙江省政府十件實事項目之一,全省宣傳文化系統層層動員,紹興市也積極鼓勵各村興建文化禮堂。越城區城南街道積極響應,自去年4月始,在鳳凰、和平兩村分別以“和美鳳凰”與“安居和平”為主題,著力開展了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并通過禮堂建設,進一步豐富了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雖然在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目前,雖然農村經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的思想觀念并沒有發生較大的變化,對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禮堂的建設存在一定的誤區,認為勞命傷財,只有搞經濟建設才是實的,才是看得見的政績。這種認識上的誤區,使農村文化建設項目不能得到落實,或不能按照既定的速度與效率推進。
農村文化禮堂建設資金主要靠村自籌、社會捐資及上級補助。首先,就上級補助來講,用以獎代補的方式,拔款支付各村的實際建設費用,從一定程度上是遠遠不夠的,根本解決不了禮堂的建設需求。大部分的資金需靠村自籌,和向社會拉贊助。這種需要出資、出力、賣人情,又見不到眼前利益的事,不能有效調動基層建設文化禮堂的積極性。
當前農村文化主要表現形式為集體排舞,或者簡單的體育鍛煉等,內容形式單一,缺乏特色,無法從根本上吸引村民參與活動的熱情。這些活動一定程度上并沒有充分利用文化禮堂這個大平臺,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致使文化禮堂人氣不旺,出現“事來則干,無事閑置”的機動狀態。
當前,農村文化禮堂在開放運行的過程中,利用效率較低,沒有真正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從而無法運用文化禮堂來推動整個農村經濟文化的發展。究其原因主要反映在管理問題上,就城南街道來講,表現為禮堂建成使用后,沒有落實具體的專職人員進行事務管理,缺少文化領頭羊從事日常活動的組織與策劃。從長久來講,這種狀況不利用文化禮堂的長效建設與持續運行。
農村文化禮堂承載的不僅是美麗鄉村的文化傳承和歷史使命,更重要的是體現一種凝聚力、向心力與歸屬感。因此,推進這項工作不能上面一頭熱,必須有效調動村級干部的熱情、激情,認識到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重要性,并積極投身其中,才能保持政策暢通貫徹。在這個過程中,作為鎮街文化站應該幫助制定科學合理的實施方案和措施,結合本地實情,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動員村民獻計獻策,不斷融入村民的智慧和力量,專門挖掘村莊獨有的歷史文化資源、鄉風民俗、崇德尚賢、美好家園等村情村韻,廣泛吸收村莊文化中有利于經濟發展、村民進步、村莊和諧的要素,努力讓文化禮堂更具特色,打造村民合意的“精神家園、心靈港灣”,增強村民的認同感、自豪感,這樣才能保持文化禮堂建設的持續活力。
紹興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具有很多有價值的傳統文化節日,且每個傳統節日都有一定的起源和賦予深刻的寓意,其中主要包括:春節、端午節、重陽節等等。因此,在農村文化禮堂的中,便可以針對這些傳統節日開展一系列有意義的活動。如:端午包粽子、賽龍舟,除夕包湯圓吃湯圓、寫福送福,新春謎語大會、看社戲等農民群眾喜聞樂見,樂于參與的傳統民俗活動,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不斷增強村莊的凝聚力。讓傳統文化在文化禮堂中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農村文化禮堂品牌就是在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和發展中形成的。首先是特色場館的建設。在各個農村的文化禮堂的建設過程中,對特色場館要有一個好的定位,能夠同中求異,具有本土化、個性化。以城南街道鳳凰、和平兩村為例,便具有以下特色:鳳凰村是以紅色文化為主題,建立了“紅色藏品館”;和平村以舊時生活生產用具為題材,開辟了“舊時光生活館”。正是因為這些具有特色的內容,讓文化禮堂成為村莊的標桿和亮點。其次是培育活動品牌。好的文化禮堂品牌活動,不僅能擴大農村文化禮堂的社會影響,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水平,更能激發廣大農民文化參與熱情。如鳳凰村注重活動開展經常性,打造“鳳凰活動月”和“家庭文化節”兩個活動品牌。“鳳凰活動月”:實現“月月有主題、月月有活動”;“家庭文化節”:圍繞“和美鳳凰 幸福家園”主題,開展“家風故事會、婆媳廚藝賽、家庭讀書會”等系列活動,用心打造村民愛聽愛看愛參與的文化活動品牌,讓文化禮堂煥發出勃勃生機。
農村文化禮堂建成后,當務之急是實行有效管理,確保文化禮堂的正常運行。一是建立文化禮堂管理員。各個村必須選擇一個熱衷宣傳文化,懂得民俗文化禮儀,能熟練操作禮堂設施,并志愿服務群眾的專職文化禮堂管理人員,這是加強管理的關鍵。二是組建文化骨干隊伍。吸收一批非遺傳承人;培育一批農村宣傳隊,建立一批本土明星隊,充分發揮其草根藝術家的風范,幫助文化禮堂開展各種工作,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三是聯動群眾團體。善于利用老年協會、婦聯、團組織這些生力軍,充分發揮群眾團體在文化禮堂管理和服務中的作用。借勢借力,開展文化志愿者的招募選拔工作。讓有一技之長的文化志愿者擔任團隊的隊長、會長,讓他們成為活動的牽頭人、策劃者、組織者。并根據農民群眾的喜好,編排雅俗共賞的文藝節目,組織群眾喜聞樂見的趣味文體活動,匯聚人氣,推動農村文化活動常態化,讓文化禮堂真正成為農民群眾的聚樂園、精神家園。
為了確保文化禮堂能夠穩定健康發展,構建長效管理機制必須堅持“監管同步”的原則,完善市級、鄉鎮、村三級管理機制,健全獎懲制度,保證有人管事,有人服務。市級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考核辦法,鄉鎮按照考核辦法加大對各個村級文化禮堂的日常運作和活動開展情況進行全方位的指導與評價。探索開展農村文化禮堂星級管理制度,制訂文化禮堂長效管理細則,每年對文化禮堂的組織領導、創新活動、設施維護及群眾滿意率進行考核評比,并按星級級別進行表彰獎勵,星級的考核結果還要與管理員的年終獎金掛鉤,使之良性互動,形成各農村文化禮堂間爭相競艷的良好態勢。
綜上所述,農村文化禮堂,必須吸引更多的農民參與,將文化活動與日常生產生活有機結合,將文化活動的形式與內容符合農村、農民的實際生活,并受到當地農民的喜愛,另外構建經費保障和長效管理機制,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農村文化禮堂永葆活力,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當地農民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1]蔣旭俊.淺談農村文化禮堂建設[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3(23).
[2]葛慧君.建設農村文化禮堂打造農民精神家園[J].今日浙江,2013(8):10-11.
[3]沈延紅.精神富有與經濟發展雙贏--象山縣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一瞥[J].浙江檔案,2013(9).
[4]宣傳半月刊.浙江省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巡禮;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主辦,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