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東 (安徽省舒城縣湯池鎮人民政府 231343)
近年來,舒城縣委、縣政府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立足大別山老區這片肥沃的文化土壤,把文化建設作為實現舒城崛起的戰略任務,明確提出了建設“文化強縣”戰略構想。三級文化網絡基本形成,群眾文化活動蓬勃發展,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群眾性文化活動已遍及城鄉碩果累累,文學、書畫、音樂、曲藝、舞蹈等領域都有多件作品在各類媒體發表或在市以上藝術活動中展演或獲獎,《雪后梅花》《三河映像》等作品在央視攝影頻道展示,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喜人景象。全面展示了舒城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全縣人民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充分體現了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奮發有為的時代特色。
只有打造一支精干的文化隊伍,才能為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一直以來,舒城縣十分重視文化隊伍建設,一是建設了一支訓練有素、業務精湛,能深入基層、深入生活,對各類群眾文化活動提供導向把握和業務指導的專業文化工作隊伍,為群眾文化事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二是扶持培養了一批藝術群體和高素質文藝人才。多年來,設立或扶持了縣老年大學、京劇票友會、廬劇協會、書法協會、龍舒詩詞學會、李公麟書畫院、夕陽紅演出隊、未來傳媒集團、幸福村文化藝術團等一批文藝團體,培養了一大批有影響力的文藝人才,為群眾文化活動注入了生機與活力。三是發現挖掘了一批有專長、有聲望、肯奉獻的群眾文化活動“熱心人”“明白人”,積極發揮了文化能人的示范帶動作用。
只有不斷加強文化設施建設,才能為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提供陣地保障。多年來,舒城縣千方百計籌措資金,以增強載體功能為目標,大力加強群眾文化陣地建設,完善“三級”公共文化網絡,促進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水平上臺階。目前,全縣在城關鎮、萬佛湖風景區等地已建成4個大型文化活動廣場,各鄉鎮、村(社區)也具備了相對固定的文化活動場所。此外,加強了"三館一站一室一屋"建設,縣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2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全部高標準建成,400多個村(社區)都有多功能文化活動室和農家書屋。新規劃的縣體育中心、文化館、圖書館等現代化文體設施已開工建設,有望在兩年內建成使用。這些文化設施已成為大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有效載體,傳播先進文化的龍頭陣地,為群眾就近、便利參與文化娛樂活動創造了優越條件,在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是開展廣場文化活動。充分發揮廣場文化活動開放性、參與性、廣泛性的特點,利用元旦、春節等節假日、紀念日,經常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群眾喜聞樂見的廣場節慶文化活動和各類文化娛樂比賽。二是開展企業文化活動。協助企業打造文化活動品牌,把握文化主流方向;對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市場運作的群眾文化活動模式進行探索和嘗試,形成了政府、企業、群眾三方共贏的局面。三是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利用重大節日、學校慶典等時機開展校園文藝演出和文化賽事活動,加強對廣大中小學生的主題教育,培養愛國情懷,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展示校園文化風采。四是開展社區(村組)文化活動,從豐富和活躍社區(村組)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出發,完善了社區(村組)文化活動場所,大力扶持和發展社區(村組)居民自發組織成立的民間業余文藝團隊,廣泛開展了一系列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社區(村組)群眾性文化活動。充實了城鄉居民業余文化生活,營造了團結和諧、文明健康、奮發向上的社區(村組)人文環境。
舒城縣建立和完善了文化“三下鄉”活動長效機制,組織開展了年復一年、聲勢浩大的文化"三下鄉"活動。近五年來,為群眾演出各類文化藝術活動600多場,觀眾達40萬人次;為群眾書寫春聯3萬余幅,贈送圖書10多萬冊;送電影下鄉16000余場,觀眾達140萬人次;縣廬劇團送戲下鄉100多場,觀眾12萬人次。文化“三下鄉”活動,寓教于樂,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走進千家萬戶、印入腦海心田。如今,“三下鄉”活動已成為全縣農村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為促進農村“三個文明”建設,傳播社會正能量,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出積極作用,影響深遠。
為進一步挖掘、搶救、保護、傳承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舒城縣把傳統民俗文化、地域文化融入到群眾文化活動中,一是搜集整理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申報了國家、省、市級共23項,結集出版了14萬字的《舒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野調查匯編》《舒城縣民間音樂》《廬劇舒城唱腔選集》等。二是開展獨具特色的舒城“小蘭花”茶文化節,讓各界群眾和外來游客親身感受采茶、制茶、品茶?!昂箍蛠聿璁斁?、一杯春露暫留客”,不論本地人外地人,不論文化背景,不論職位高低, 都可以在怡然自得中享受溫暖時光,柔和音樂。政治家可以在此運籌帷幄,商業家可以在此權衡取舍,普通大眾可以在此評頭論足。三是春節、端午期間舉辦玩獅子、舞龍燈、說鼓書、龍舟賽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民間傳統文化融習俗禮儀、民族舞蹈、民間音樂、說唱藝術為一體,寓含了精神信仰、善惡評判、價值取向、處世原則。
從舒城縣群眾文化活動的實踐可以發現,群眾文化活動不完全是精神范疇的情感宣揚和自我表達,還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內凝心聚力,促進和諧,激發了群眾團結向上的智慧和熱情;對外樹立形象,展示風采,傳播了區域優秀文化,反映了縣域經濟的實力和活力。群眾文化活動不僅僅是用來抒發人們內心的思想感情,文化生產力還是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使人們在審美享受的同時助力經濟繁榮,提高審美趣味修養境界,促進心靈溝通調和社會矛盾,培育昂揚向上的社會風貌。因此,群眾文化活動還起到了助推經濟繁榮、釋放政治信號、調和社會環境的作用,在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影響廣泛而深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偉大中國夢“推波助瀾,錦上添花”。
社會效益第一的群眾文化既不等同于強制性的主流文化,也和以追求經濟效益為主的大眾文化相區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或輕松逗笑,或諷刺鞭撻,處處體現群眾之美,表達群眾感情,教育培養了一代代人的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正直善良、團結友愛、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和高尚情操。就是說,群眾文化活動自始至終主題鮮明,在弘揚社會主旋律,謳歌文明新風尚,傳承民族民間特色文化等方面,無論從廣度深度上都是其他活動無法代替的。因此,群眾文化活動發揮人民群眾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功能作用顯著。以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形式宣傳解讀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用積極向上、文明健康的文化牢牢占領城鄉文化陣地,讓群眾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耳濡目染受熏陶。這一方面舒城縣做出了很好的嘗試,如:舒城縣紀檢、宣傳等部門相繼在青少年活動中心、毛主席視察舒茶紀念館、新四軍四支隊舊址等地相繼舉辦了廉政文化展、“千人頌歌心向黨”歌詠晚會、“愛我龍舒”美術書法攝影大賽、“紀念建黨九十周年”大型歌舞晚會等等,其它枯燥無味說教式的宣傳與其無法比擬,作用不可同日而語,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描述:“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梢韵胍?,文化的凝聚力是不容質疑的。從舒城縣的群眾文化活動實踐看,凡是群眾文化活動紅紅火火的地方,其他各項社會事業也隨之步入發展的快車道。人民群眾在享受文化的同時,積極參與文化、建設文化,在活動中分享快樂、交流情感、凈化心靈、提高修養、振奮精神,群體素質明顯提高,黨群、干群關系密切和諧,廣大干群愛祖國、愛家鄉,干事創業的熱情空前高漲。
近年來,隨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農村經濟逐步發展繁榮,群眾文化生活相對貧乏的地區,一些人情感空虛,精神萎靡,沾染了黃、賭、毒、迷信、酗酒等歪風邪氣,嚴重阻礙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而群眾文化活動是根治歪風邪氣、營造鄉風文明的靈丹妙藥。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見“環境”對“育人”的重要性。群眾文化活動在延續民族精神,傳播時代文明和真善美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升華人們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這種傳播過程同時也是對社會實施教化的過程。因此,群眾文化活動在弘揚先進典型,抵制庸俗腐朽文化,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前文已述,舒城經濟的發展,得益于文化的發展繁榮。舒城深厚的文化底蘊,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又產生了豐厚的經濟回報,大家有目共睹。當今已步入文化經濟時代,文化產業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于文化的支撐。經濟的發展為文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而文化發展又反過來有力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形成了文化與經濟協調互動、相互交融的良好局面。文化具有很強的滲透力,群眾文化活動不僅僅發揮教化和娛樂功能,而是融入到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這幾年,舒城人已有深切的感受,“文化”給他們帶來了“票子”,而“票子”又促成了許多“文化”事。他們都明白,紛至沓來舒城的游客,不全是看重舒城的山和水,還因為舒城的人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