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濤 (寧夏西吉縣什字鄉科教文衛服務中心 756200)
2008年以來,中央提出農村數字電影放映“2131”工程后,在西吉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與支持下,縣文化廣電旅游局確定了以故事片為基礎,以科教片為龍頭,以農民群眾為對象,以推動農村數字電影放映工作為重點,確保了全縣農民群眾定點、定時、定片看好電影。目前,西吉縣的農村數字電影放映已覆蓋全縣所有鄉鎮、行政村,38名放映員組成的19支放映隊,落實國家廣電總局提出的“2131”工程要求,常年活動在我縣的各個鄉村。截至2013年底,全縣已放映農村數字電影15000場。農村電影放映員已成為傳播科技知識,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構建和諧西吉的一支必不可少的生力軍。
西吉縣電影放映中心,隸屬于縣文廣局。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電影在農村活躍農村文化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促進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1998年電影公司改制后,自治區廣播電影局調撥農村電影放映車2臺,數字電影設備19余套,進一步推進了農村公益電影放映數字化進程,確保了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的“2131”工程的實施,把國家這一惠民工程落到實處。
由于機構合并后,部分鄉鎮工作人員調整到放映崗位上,對放映事業認識不到位,而且這些農村電影放映員年齡結構、文化水平有所差別,沒有把國家的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意義深刻領會,思想覺悟和職業道德素質沒有達到一定的層面,只是為了簡單的完成放映任務領取放映補貼,放映隊伍人員的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由于有的放映隊的放映點道路難行和放映條件差,有時監督不到位和其他原因,使得部分放映員有僥幸心理,存在少放多報或不按規定放映的情況。這樣的做法不僅有悖于職業道德,更是對國家文化惠民工程造成不利影響、對老百姓不負責的行為。
電影技術是一門學無止境的學科,需要放映員不斷學習和運—。由于受當地經濟和環境的制約,放映員的培訓工作 是為零,更新知識無途境,加之部分放映隊伍較為懶惰,放映電影事業在他們的觀念中只是一份掙錢的工作,對工作沒有主動性,常常處于一種被動狀態。沒有發真正發揮出電影的宣傳、傳播等功能,僅僅停留在為了完成放映工作任務上。
西吉縣是個山區縣,各鄉鎮距離較遠,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利,各放映隊負責的放映村與村放映點的放映距離較遠,放映員來回走動,成本就增加,自治區補貼金就顯得有少之又少,偏遠村舍點放映員就會放棄,直接影響放映場次達不到要求。
加強放映隊伍建設,提高放映隊伍的素質是關乎放映事業生死存亡的大問題。放映工作是我們黨在一定時期起著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傳播人類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的一種載體。放映員要充分利用影片的內容感染人、教育人,讓群眾在影片的內容中受到啟迪,在廣大農村要占領社會主義文化這塊陣地。
我們一定要把熱愛農村數字電影放映工作、以電影事業為終生事業的優秀人才配到放映隊伍中來。通過對他們職業道德和業務技術培訓,組織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和職業道德規范,明確放映的工作職責和任務,做到守土有責。通過各種學習教育培訓,穩定他們的干事業情緒,提升責任心、自信心和榮譽感,逐步建立起對群眾負責、對事業負責的放映隊伍。
農村電影放映工作最大的特點是公益性,是國家一項惠民工程,主要是政府花錢給農村群眾放映電影。地這個貧窮落后的縣城怎樣讓這一項惠民工程落到實處?監督和管理,是落實此項工作的法寶。首縣放映管理中心,每年要做到此項工作有年初有部署,年中有檢查、有落實,要制定和完善《西吉縣農村電影放映崗位管理制度》和《西 吉縣放映員工作手冊》,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辦法。要在各鄉鎮 建立放映場次公示制度,讓廣大強群眾來監督放映場次。年終要對放映隊進行考核、考評,杜絕放映場次不實行為,對嚴重違反規章制度的放映員進行處罰或者取消放映資格。
國家出錢辦此項工作,是因為電影的放映具有很強的人員聚集性和感召力,每到各鄉各村放映,觀眾都會集中到銀幕下,是我黨宣傳政策、方針、路線很好的很好平臺。要充分發揮電影的宣傳教育功能,在提升村鎮建設,講文明,講道德等方面多做工作。每年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各方面的宣傳。利用當地的風俗,節假日,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為農村的建設服務,有選擇性播放科技支農專題片,服務當地經濟方式轉型。
2013年底,縣電影放映中心與縣農牧局簽定電影服務農牧業協議,開創了電影與生產方面的聯姻。隨著科學的飛速發展,科技產品的應用,注定離不開先進技術的服務,數字電影的廣泛使用,在農村技術服務中凸現了價值。縣電影放映中心成立技術保障部門,做到服務人員有保障,并不斷提高放映的業務技術水平,做到了放映隊的設備發生故障時隨到隨修,不影響群眾觀眾時間和學習農業知識。
縣電影放映中心管轄的19支放映隊,工資全由縣財政局支付,根據工作實際,每年管理中心要積極向上級匯報和請示在實施放映工程中存在的資金不足問題。為保證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的持續發展、穩定農村放映隊伍,關鍵在于加大資金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