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國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741020)
胡風是20世紀中國文藝理論史中的重要理論家。他的文藝思想在20世紀中國文藝理論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并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建立了以主體為特征的現實主義理論體系,這是胡風文藝思想獨特性與深刻性的關鍵所在。
胡風的現實主義理論極力擺脫時下不斷提倡簡單反映論的困境,反復重申作家在文學創作當過程中主觀因素的重要性。在《張天翼論》中他自信地斷言:“藝術活動功底最高目標是把握人生底真實,創造綜合典型。這需要在作者本人和現實生活拼搏的過程中才可以達到”“一個作家,懷著誠實的心,在現實生活里面有認識,有感受,有搏斗,有希望或追求,那他的精神就會形成一個熔爐,能夠把吸進去的東西化成溶液,再用它來塑成完全新的另外的東西?!?/p>
胡風提出的獨樹一幟的“主觀戰斗精神”“精神奴役創傷”理論,為現代文藝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在今天,依然對當下的文學評論的發展有很大的啟示性作用,值得我們研究與借鑒。
“主觀戰斗精神”是胡風文藝思想的核心,一方面,主觀戰斗精神有豐富的內涵,重點在于強帶作家的主觀性,提高主體的“自我擴張”與“自我戰斗”,要求用主觀融入客觀,表現描寫對象的“精神奴役創傷”主張,創作方法大于世界觀。主張戰斗精神是胡風文藝思想的靈魂,成為他文藝思想的代名詞。另一方面,胡風認為要創造出好的作品,作家必須以真誠的心意,高度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作為客體的現實生活中,擁抱客觀對象,肉搏現實人生。“主觀戰斗精神”強調“主觀精神”“戰斗要求”“人格力量”。
胡風的文藝觀雖然是現實主義下的文藝觀,但他又不同于其他現實主義文論家,在主張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的前提下,認為必須依靠主觀的積極行動與配合才能達到主客觀相結合相統一的目的。主觀是主動的、積極的,但客觀并不不是。胡風強調“主觀戰斗精神”,強調主觀能動性,目的就是作家在創作時要反映現實生活,關鍵在于他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現實中去,要帶著滿腔熱情,全身心投入生活,在生活中真誠地去感受、去體驗,尋求世界與生命的真諦,并把這一切融入到他的作品中。
胡風的文藝觀的重要貢獻還在于他的啟蒙作用,40年代正值抗日救亡運動騰起之時,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胡風文藝理論發展成熟并達到高峰,造就了胡風現實主義理論的歷史具體性,知識分子應成為啟蒙思想的傳聲筒。胡風認為,建立和鞏固抗日民族和堅持現實主義精神是統一的、一致的。胡風文藝思想的啟蒙作用在與作家的創造能力。胡風要求作家“對于血肉的現實的人生的搏斗”,這就要求作家首先必須具有正確的立場、先進的世界觀及強烈的愛憎感情,否則就會偏離現實主義軌道。他認為要體現生活的真諦,作家的思想和情感就不能脫離生活,要與生活達到一致。他在《胡風評論集·后記》中說:“我說的‘主觀戰斗精神’是指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對人物的愛愛仇仇的態度”。他認為對于文學創作來說,作品要體現出作者強烈的主觀感情,比如愛恨情仇,體現出主觀的戰斗信念和欲求是最為重要的。他認為“首先需要作家本人把人民的負擔、覺醒、潛力、愿望和奪取生路這個火熱的,甚至是痛苦的歷史內容化成自己的主觀要求。由于自己有著征服黑暗的心,因而能血肉地深入具體的過程去認識和反映光明,這能夠在黑暗的作品里感到血肉的搏斗,引起爭取光明的渴望,在寫光明的作品里感到血肉的追求,引起征服黑暗的信心?!笨梢?,胡風的“主觀戰斗精神”強調作家思想的轉變,要求作者在創作中去“征服黑暗”,“渴求光明”,要樹立遠大的志向和先進的立場。這充分反映了胡風文藝觀的進步性。
在當時,有一大批文藝工作者都受到他“主觀戰斗精神”的影響。
胡風作為“七月詩派”的盟主,他的“主觀戰斗精神”:要求作家以“銳敏的感受力”“燃燒的熱情”“深邃的思想力量”去“突進現實的密林”“擁抱客觀現實”,經過“創作的主體和客體相生相克過程”,達到主客觀緊密結合。是對當時創作上的公式主義和客觀主義的一種有力沖擊。強調詩歌創作應反映現實,但必需堅持客觀對象與主觀戰斗精神“相生相尅”合二為一的美學原則。七月詩派的作家們在苦斗中鞏固,以“主觀戰斗精神”來突進人生,把主客體融合起來,成為詩人們的自覺追求,樂觀明朗的色調開始減弱,深沉凝重感有所增強。如天藍的詩集《預言》和冀汸的詩集《躍動的夜》,是以雄渾豪放的氣概本色地抒唱戰爭的;天藍的《隊長騎馬去了》、冀汸的《曠野》都直接寫出了戰爭中的勝利、挫折甚至是犧牲的復雜體驗,前者的悲慨與后者的雄健,都給人以極強的力感,顯示出陽剛之美。鄒荻帆的詩集《意志的賭徒》和阿垅的詩集《無弦琴》,各自顯示出俊逸雋秀與沉郁滯重的風格,他們都于孤寂的戰斗中發揚堅忍主義,透現出不無傷感的、與意志拼搏的心緒,共通的悲慨情調使他們合成了同一類型的戰爭抒情。
路翎作為進步現實主義流派——七月派的最具代表性成員,他獨樹一幟文學創作風格,是與當時胡風文藝觀密不可分的,是路翎對胡風理論鍥而不舍地探求與忠誠實踐基礎上取得的成果。胡風的理論一直強調“文藝作品要真實反映現實生活,帶著真誠走入到人民大眾的生活中去”,因此,把現實主義融于到文藝創作中,這無疑為文學創作開辟了新的方向。
在創作中,路翎積極地、大膽地進行著嘗試,在創作中遵循現實主義這一原則,所以,他所創作的諸多形象:如高利貸者、流浪漢、農民、地主、商人、算命先生、說書人、知識分子等都顯得非常真實和飽滿,這都源于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深刻認識和體驗。路翎通過對這些形象進行最原生態,最本質的描寫,從而找尋和探究他們在人生軌跡中所呈現出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喜怒哀樂。胡風文藝觀不僅倡導藝術創作來源于真實的生活,而且也強調在創作中必須表現人的活動。他認為:藝術創作雖然以現實生活為源泉,但并不是簡單地復制生活現象,其對象必須是活人的思想情感和人生軌跡。只有描寫活人的思想情感,突出人物最復雜的心理狀況或最激烈的精神斗爭,這樣才能體現真正的現實主義,在這方面,路翎可以說是不斷進行著嘗試,并且可以說他完全做到了,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認識和體驗,其作品展現了強烈的個人色彩,從而使作品充滿了燃燒著的激情??梢哉f路翎小說最有魅力、最引人入勝的地方正在于此。
可見,路翎是在胡風的理論體系模式下進行創作的,它像一條主線,引領著路翎一路前行:從創作題材到創作對象這一過程中,路翎在現實主義的道路上不斷進行著嘗試和超越。他孜孜不倦地從現實主義走向心理現實主義,再超越到主觀現實主義,路翎可謂是胡風旗幟之下的最忠誠的一員闖將,他們一個指導與呼叫,一個實踐與開拓,共同崛起在那個讓人可圈可點的時代之中。
胡風文藝思想是對文學某種局限性的一次反思,一次還不很成熟但非常有價值的反思。它的價值不僅體現在那個時代,在今天仍然閃爍著光芒,仍然對今天的文學創作具有指導意義。
首先,他告訴了我們,文藝要從生活中產生出來的,文藝要反映生活,同時,文藝要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地方。文藝是對現實生活生動形象的書面表現,雖然文藝來源于生活,但并不是說文藝就要像鏡子一樣,機械的、原樣地再現生活,它所表現的內容必須是作家對生活的高度概括與提煉,并與作家的思想、情感起了化學反應后的結果。胡風《三十萬言書》中強調,“離開實踐來抽象地強調‘更重要的是忠于現實’那只能是無助和無結果的直觀,一部好的文藝作品不僅要來源生活,反映生活,高于生活,還要有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的生活實踐這一基礎,真正做到“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其次,他告訴我們,作家要有服務于時代生活的責任感,要有一種敢于說真話,敢于直面現實人生的革命戰斗姿態。作家不應該被商業利益驅使而創作出大量的平庸媚俗的作品,而應該追求一種高尚的人文精神,堅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價值取向,應該以自己的精神力量與物欲橫流的社會劃清界限,從而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存在之地,以此來實現超越生存、超越自我的境界。
因此,胡風提出的“主觀戰斗精神”理論,是為了更好地促進文藝的發展與繁榮,從而有效地反對機械唯物主義和主觀公式主義的泛濫。呼吁作家進行創作時要真實體驗生活反映生活,要成為真正具有人格力量、啟蒙獻身精神的戰士。
[1]蘇克斯坦.藝術中的現實主義[M].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5.
[2]胡風.胡風評論集[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3]李瑞龍.胡風理論的忠誠實踐者——路翎[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06.4
[4]胡風.三十萬言書[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