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凌云 (廣東惠州學院中文系 516000)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是人們對小小說的一種普遍的印象。的確,小小說以其短小精悍的篇幅,在文學舞臺上演繹著屬于自己的精彩。然而,讀了牧毫先生的小小說之后,我原先所接受的人們對小小說的那種普遍的評價發生了一些改變。因為在牧毫先生的作品中,我突然發現原來小小說也可以這樣寫的,它可以集歷史的厚重與現代的活力于一身,可以讓讀者在字里行間尋找到歷史與現代的交集點,去感受每篇作品中獨特的立意和哲理。
牧毫的小小說題材多樣。他的歷史題材的作品往往能夠借助一個獨特的視角,通過對歷史的全新解讀以及帶有豐富想象的演繹,形成新的立意來借古喻今,別有一番韻味。在他的“孔子”系列的三篇作品中,《顏回》和《三人成師》從兩個不同角度,詮釋了我們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整個民族對人與神的思考。
《顏回》是把人變成神的故事。孔子為了讓那些不聽話的弟子們有一個學習的榜樣來規范自己的日常行為,便常常在弟子們面前夸獎顏回的好處,把顏回說成了一心追求學問、能吃苦耐勞、從來不去做壞事的人,久而久之,顏回在孔子弟子們的心目中就成了一個完美的神,成為他們競相學習的目標。然而,顏回鄰居的一席話道明了真相,他說:“先生,聽說您常常稱贊顏回。我跟顏回是鄰居,我發現顏回并不像您說的那么好呢?!薄邦伝爻32幌茨_不洗衣服,老遠就有一股怪味道?!薄跋壬伝赜幸淮芜€偷了我家一只雞呢?!痹瓉眍伝匾彩菚稿e誤的人?。《鬃拥挠靡夂苊黠@,人都需要個榜樣來學習,要有個目標來追趕,這對于學生最為重要??鬃幼鳛橐粋€大教育家,他深深地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在學生面前,他把顏回塑造成了一個毫無缺點的榜樣。這場善意的“造神運動”讓我們懂得了“神”其實一點都不神秘,他也是普通人,他也可能會有很多缺點,我們當然可以學習他,不過要學習他的長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去評價一個人的時候也要多角度地看問題,畢竟現實中的我們都是平凡人。
《三人成師》是一個把神回歸到人的故事??鬃釉谒囊粋€學生區忌離開學館之時,向學生坦白了一件事,就是最初區忌剛到學館時,孔子因怕念錯他的姓“區”字,而故意不點他的名字,說是名冊有遺漏,讓區忌自報家門,避免了可能會因念錯字而讓學生嘲笑的尷尬,他對學生說:“因為你要走了,也要去為人師表了。我想讓你知道,先生我一輩子刻苦學習,也還有不知道的事情,作為我的學生,你更不能滿足,要隨時學習新的東西,要活到老學到老?!边@一坦白把學生心目中所崇拜的學富五車的老師“神”的形象無疑是破壞掉了,但是卻贏得了學生們對孔子這個“人”的更多尊重。讀完了這個作品,我想到了在我們歷史上曾經出現許多過這樣的“神”,曾經讓世人崇拜到無比狂熱的程度。當前也在不斷涌現著這樣的時代楷模。當然有一些的確曾經激勵過一代又一代的人,成為他們追求理想、不斷進步的強大動力。但我想說的是,無論我們心目中的“神”有多么高大、多么完美,他們都是普通的人。那些曾經感動過我們的“神”也都是因為他們做了許多體現著一個普通人的或堅韌、或勇敢、或善良、或平凡的事。這篇小小說就把孔子平民化了,孔圣人不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神”了,而是一個講究實事求是、更加具有親和力的老師,雖然學富五車,但也可能會有不認識的字,可這絲毫沒有影響他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正因為他的坦誠,使他更加贏得了學生的尊敬,這才是真正的大家風范,這才是為人師表的真正典范。
作者的這兩個作品讓我們看到了幾千年來我們民族發展的歷史上,人們對“神”與“人”所形成的思維定勢,也讓我們在對作品的回味中意識到在現代社會重新審視“神”與“人”的思想內涵的深刻性和重要性。
《祖母的月光》在牧毫的歷史題材小小說中則另有一番特色。美麗圣潔的月光看似把讀者帶入了一種唯美的氛圍,然而讀之越深,感受越沉重。小說描寫了祖母在去世之前對于吃飯的反常行為,“在那一天,她至少吃了十六碗飯,祖母在那一天吃完了她一生中最豐富的食物……每一碗飯端上來,她都會以驚人的速度吞下去。后來不給吃飯了,她就吃一切能抓到手的東西:棉絮、紙片……”這一場景的描寫,揭示出人的一種對饑餓的恐懼。饑餓對于今天有衣食保障的人來說,是一個既陌生又遙遠的話題,但對于經歷過苦難、災荒的人來說,那是一種刻骨銘心永生難忘的可怕感受。祖母就是這樣一位飽經人世滄桑的老人,在她記憶深處對饑餓恐懼,使她在臨終前拼命地要抓住一切可以吃的東西,才能獲得一種心理的安慰,“吃完后她像孩子一樣,用手擦擦嘴巴,滿足地笑了?!倍婺概R死前的最后一句話是“脹死比餓死好”。作者用這樣一種出乎常理的情境再現了人對饑餓的恐懼,體現出一種對歷史反思的沉重感,使小小說這樣短小精悍的文學載體具有了深廣的承載力,傳達著深刻的思想性,讓讀者在這簡潔明快的文學敘事中感受著小小說的蓄積與厚重。
“官場”一直都是中國歷史文化中一個頗奇特的語境,它總是給人一種諱莫如深的印象。在我們的生活中,它又常常如影隨形。幾千年來,它一直都是中國人價值觀當中極為重要的理想訴求。而當下不斷升溫的公務員考試早已取代了“高考”成為名副其實的“國考”。可見現代人對“官場”的想往絲毫不亞于歷史上古人對求取“功名”這一人生終極目標的執著追求。牧毫先生在他的小小說中,讓我們看到了歷史積淀下來的許多官場之“怪現象”,揭露了官場耀眼光環背后的無奈和不公,還原著歷史和現實的真實,讓我們對現代人的這種極其功利化的價值追求有了更深的思考。
《超重的信》是牧毫先生官場題材作品中的優秀之作。文中即將被提拔為計劃科長的辦事員小張因為一封被退回來的信而失去了這次提拔機會,甚至被打入“冷宮”。原來,這封信透露了他對現任幾位領導的真實評價(如管理混亂、不懂業務等)以及自己將來當上領導之后要興利除弊、大干一場的理想和抱負。不幸的事,領導看到了這封信。結果可想而知。小說以一種素描式的筆觸,冷眼旁觀主人公的境遇,這種冷靜的敘述讓讀者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無奈就是這么現實地存在著。作品中的“小張”幸虧還不夠圓滑,才讓我們對現實還抱有一絲希望,“小張”以后很可能還會遇到很多挫折,至少這一次他沒有屈服。這篇作品讓我們想到了我國歷史上很多懷才不遇的名人才俊,如屈原、賈誼、李白、蘇軾等,數不勝數。他們和文中的“小張”一樣,有才華、有能力,可惜在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影響下所形成的 “官場”中,他們都成了失敗者。才華和際遇的悖反成為我們民族文化中一種內在的張力。當你不了解或不遵從官場上的游戲規則時,有才華便是一出人生悲劇。然而時代在進步,作品中的“小張”并沒有選擇認命,而是選擇了抗爭。作品用這種頗具現代性的結尾告訴我們:歷史形成的積習是可以被改變的。
而《樹洞》《科室軼事》等同類題材的作品同樣向我們展示著作者這種深度的歷史思考,表達著現代人的心聲?!犊剖逸W事》用白描的手法向我們展示出了一幅官場微妙關系圖。在科室里,科長在時,兩位副科長相處非常融洽,沒有什么利益沖突,因為權力在科長手里;科長調走了,科長的位子還沒有明確的人選時,兩位副科長的關系就出現了微妙的變化,都在為權力的歸屬而暗自角力,夾在兩人中間的小科員就無所適從,甚是難做;當另有他人坐上了科長的位子后,兩人的關系好像有回到了原來那種狀態,小科員的日子也好過了很多。這樣一個帶有循環式敘述特征的故事恰恰也是當前一些機關里真實場景的再現。圍繞著對權力的追逐,這些在機關里處于不同位置的人們也常常會感受到這種微妙的關系和氣氛。作者對這一題材的描寫也揭示出了當前某些政府機關和單位的這種工作作風的弊端,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職場題材也是牧毫先生作品中比較有特色的一類?!独习逅臀叶Y物》這篇作品的題目就讓我們感覺到一種“另類”。在中國人的傳統中,歷來都是員工給老板送禮、下級給上級送禮,而“老板送我禮物”這種做法足以挑戰中國人沿襲已久的等級觀念了。作品中的“老板”能夠放下老板的架子,通過送禮金來吸引人才,這樣的行為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讓人感覺有點不可思議,但卻符合現代商品社會的競爭規律,因為企業的競爭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人才的競爭。“我”曾經在國企中工作,而“國企”則沿用者中國歷史上沿襲了幾千年的傳統管理模式,使得像“我”這樣的人才無法真正實現自己的理想。當從國企辭職下海后,又對一家新的國企重新產生了依戀。文中的“我”在思想上的矛盾恰恰體現了歷史傳統與現代理念的沖突給當代人所帶來的精神困惑。
而當我們看到同類題材的《一件小事》之后更加體會到作者對這一主題更深入的表達。作品把焦點集中在了國企內部的“潛規則”,以一種后現代的幽默呈現給我們一個沉重的現實。文中的“阿健”從來不和客戶具體討論回扣的問題,卻把每次“回扣”都做得帶有“藝術性”,使受禮者沒有心理負擔,同時又能給自己帶來最大的利益,絕對是玩轉潛規則的高手。而阿健在商界能夠如魚得水的背后,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潛規則”:“他的父親,正是我們這座城市的市長”。合情合理的現實既讓人憤怒又讓人感到一種莫名的“嫉妒”。難怪現代人都說當今社會是一個“拼爹”的時代。這篇作品的社會批判力度一針見血,讓讀者看到了我們的社會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卻還在被歷史遺留下來的某些不良積習拖著后腿,影響著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這是值得每個人深思的。
牧毫先生的小小說涉及的題材非常廣泛,除以上探討的諸種題材以外,還有如愛情題材、小人物的生活題材等。這些作品都顯示出這種普遍的藝術特征,即在歷史與現代的維度去發現生活中富有意義的事物和現象,可以說是人間萬象,見諸筆端。牧毫的作品正是在再現現實的藝術創造過程中,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震撼力,這種力度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小小說,也更加堅信小小說的未來發展一定有一個更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