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睿倩 (上海電機學院 201306)
《雇傭人生》(El empleo),來自阿根廷的小短片。自2008年上映,囊括了全世界102個動畫獎項。這是一部探討社會與人性的短片,全片沒有一句臺詞,短短7分鐘,帶給人們無限的震撼與反思。
劇情并不是很復雜,記錄的是一個中年男人平常的一天:起床、洗漱、上班。唯一不同的是,地燈的燈柱是一個穿襯衫打領帶的男子,梳洗臺的鏡子由兩只胳膊舉著,餐桌和椅子是三個趴著的人,衣架也是一個女子,一只手舉著主人的包,另一只手托著主人的外套,腰上掛著雨傘,嘴巴含著鑰匙,指揮交通的是懸掛的人,交通工具也是由人力代替……不管是主人公,還是充當生活各方面的人,他們的臉上都面無表情,也沒有任何的對白。只有咚咚咚的與地板的撞擊聲異常清晰。
故事的結局出人意料,卻也是體現了本片的主題。作為主角的男人整理好領帶,順從地趴在地上,成了被人踐踏的地毯。另一個人踩在他的身體上,卻一點怨言都沒有,那么,進去的那個人又在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呢?我們無從得知。
人們都以為自己能控制著別人,卻不知道自己也是別人棋盤中的一顆棋子。每個人在別人的世界里或多或少扮演著一個角色。然而,在這個角色扮演中,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提到陳勝起義時用的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難道說我們窮苦百姓就該有窮苦的命,而那些貴族們就生來是貴族的命嗎?這句話在當時給民眾帶來了莫大的鼓舞,也使得這次起義得到了成功。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平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從根本上動搖了秦王朝統治。這也是第一次中國歷史起義中涉及到的平等觀念,為后來劉備、項羽滅秦提供了有利條件。
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記錄的是一個身份卑微的女子追求自由的故事。簡愛追求的愛情,不是財富地位的相等,而是兩個人互相尊重。她認為愛情應該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礎上,而不應取決于社會地位、財富和外貌,只有男女雙方彼此真正相愛,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扎根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礎之上的深摯愛情,具有強烈的震撼心靈的藝術力量。作者塑造了一個敢于反抗,敢于爭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婦女形象,在當時英國社會引起了轟動。時至今日,這本書仍然具有深遠的影響。
平等自由,向來都是人們為之而奮斗的目標,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哪怕頭破血流。電影想要告訴觀眾們的便是這樣,你也許覺得別人是比你低下的,可是你想不到,在別人看來,你也是低下的。人們都一樣,享受著同等的權力與待遇。
“所謂壹刑者,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敗于后,不為損刑。有善于前,有過于后,不為虧法。忠臣孝子有過,必以其數斷。守法守職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商書·賞刑篇》)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相信大家耳熟能詳。商鞅針對國家各個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刑法方面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張“一刑”,統一刑法標準并平等適用刑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一措施的頒布,立刻得到了百姓們的擁護。這一政策的實行,打架滋事的情況少了很多,社會也穩定了許多。秦國在商鞅變法后欣欣向榮,最后發展成一個強國。
啟蒙運動發生在十七八世紀的歐洲,是繼文藝復興運動之后歐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我不能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伏爾泰是啟蒙運動的領軍人物,是啟蒙運動的杰出領袖。他主張天賦人權、認為人生來就是自由和平等的,法律應以人性為出發點,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伏爾泰的主要著作《路易十四時代》《哲學通信》抨擊了天主教會的黑暗統治,啟迪了人們的思想,動搖了封建統治,激勵了亞洲國家的仁人志士為改造舊社會而斗。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墨子提出“兼愛”“非攻”。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并提出“天下之人兼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辱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他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同時,墨子也看到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弊病就是戰爭,因此,從兼愛的思想中,引申出了非攻。
自古以來,政治家們不斷地進行改革以保證公民的權利,使得社會繁榮穩定,國力日益增強、平等的觀念深入人心。宗教也有許多宣揚平等的觀點。佛教宣揚眾生平等,伊斯蘭教《可蘭經》中也有對平等的論述,基督教徒們相信每個人都是上帝的寵兒。
不自由毋寧死。在中外歷史上都有很多關于追求平等的名言。可見,人們對于自由的追求從來都沒有因為時間、空間的限制而有所停滯。
導演在把參加影片制作的名單放在結尾的時候,很多人不會注意到在謝幕的最后,地燈的燈柱將戴在他頭上的燈罩狠狠地摔在了地上,頭也不回地走掉。他是去干嘛呢?是厭惡了自己一直被人雇傭,還是去尋找自己的自由了呢?影片戛然而止。導演也沒有詳細的說明,給觀者留下了無限遐想的空間,這大概也是這個短片如此成功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