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羽佳 (黑龍江省博物館 150000)
元世祖朝是元代東北統治的重要時期,此一時期元廷在東北地區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行政、監察、軍事機構。這些統治機構的建立既是元世祖附會漢法、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又與東北政局的變動密切相關。因此對這些統治機構建置情況的探討,就成為研究元世祖朝東北統治的重要內容。由于元代東北地區監察、軍事機構及路府州縣的建置情況在其他章節有專門的論述。
憲宗九年七月,元憲宗蒙哥汗因病死子征宋戰爭前線合州(治今重慶合川東北)附近釣魚山的軍營中。蒙哥汗死后。為準備與阿里不哥的戰爭,長期負責經略漠南、漢地的忽必烈立刻著手穩定和加強對漢地的控制。同年五月忽必烈下令設立十路宜撫司,一路宣撫司是忽必烈臨時派往各地代表朝廷宣諭一方的機構,具有明顯的“監司”性質。在東北地區,忽必烈以楊果為北京等路宜撫使,趙炳副之,楊果和趙炳均是忽必烈的藩府舊臣。由于此時忽必烈正在準備與阿里不哥的戰爭,而北京宣撫司的轄地又臨近漠南前線,這樣北京宜撫司的一項重要職能就是為前線部隊提供后勤保障。“合用價銀,今差宣撫集禎、右三部郎中粘合安仁、宣撫別古思等管領元寶鈔一千二百五十定,一同勾當”。該則史料中柴禎的職務準確講應該是北京宣撫使。
北京宣撫司在穩定東北政局方面的作用也較為明顯。漠南、遼西地區是蒙古五投下部族的牧地,而東北的中北部許多地伏又是東道諸王的領地或勢力范圍,所有這些都決定了北京路一帶是忽必烈在這一政局變動中首先要控制的地區。正如H本學者杉山正明所言,“蒙古帝國內勢力強大的東道諸王、五投下軍團是剛誕生的忽必烈政權強有力的支持者,但不論是東道諸王還是五投卜在蒙古憲宗蒙哥去世后,都有過短暫的猶豫不決。”北京等路宣撫司的特殊地位,在北京宣撫副使趙炳的傳記中也有體現,“中統元年,命判北京宣撫司事”。
北京宣撫司也就為北京宣慰司所取代。可是“就中統年間的官府形態而一言,十道宣撫司是宣慰司的前身,宣慰司是道宜撫司的變易,二者前后銜接,共同構成了相當于‘睞司’的第一個發展階段”。在十路宣撫司與十路宣慰司之間,忽必烈派人對漢地進行宣諭、監察并沒有明顯的中斷。至元元年詔以中書都事從姚公董選西京、平陽、太原。看來北京宣慰司的全稱應為北京平灤廣寧宜慰司。這也說明北京宣慰司的主要監臨區域為北京、平灤、廣寧一帶。
元廷設置東京行省的目的不是要改變元朝在東北的行政建置,因此《元史·地理志》井未以其為遼陽行省的前身。但此時所設東京行省依然有協助處理政務的首領官之設,至元十年前東京等路行中書省左右司員外郎撰有《潞州長子縣法興寺記》,左右司員外郎即東宗行省首領官。
忽必烈既沒有采納中朽省任命原中書省平章政事廉希憲的意見,也沒有采納監察御史魏初任命中書右承趙璧的意見,而是最終任命戶部尚書李德輝行省北京,擔任北京行省參知政事。筆者認為忽必烈沒有任命廉希憲行省北京的主要原因,在于忽必烈還沒有恢復對廉希憲的信任二至元七年因受人誣告,廉希憲被忽必烈罷免中書平章政事的職務。至于忽必烈沒有任命中書右垂趙璧行省北京的原因,由于文獻中沒有記載,就不得而知了。
至元九年正月元廷改北京行尚書省為北京行中書省。至元十一年應關中安西工的奏請,忽必烈改任李德輝為關中安西王府王相。至元十一年二月忽必烈任命廉希憲為中書右叢.、北京等處行中書省。任命廉希憲行省北京,說明忽必烈恢復了對廉希憲的信任。同時在忽必烈看來,廉希憲是行省北京的合適人選。廉希憲是忽必烈的藩府舊臣,125年元憲宗蒙哥死后,曾奉命說服東道諸下斡赤斤家族首領塔察。兒率先擁戴忽必烈即位,后又出任京兆等路宣撫使、忽必烈認為“河西諸下列地,希憲執法于聯意無所曲從,豈聽宗王語者”。在忽必烈看來,廉希憲是不為宗工所曲,堅決執行忽必烈詔令的大、與東道諸王塔察兒有過交往且為其敬重的大臣。所以忽必烈認為廉希憲是協凋元廷與東北諸下關系的合適人選。
到至元十五年四月壬午,元廷改北京行省為宣慰司,同年七月丙午改開元宣撫司為宣慰司。這樣,北京宣慰司和開元宣慰司就又成為東北的最高統轄機構。至于這次元廷改北京行省為宣慰司的原因,史衛民先生認為主要是受江南地區普遍設置宜慰司的影響。此說有一定的道理,但此一時期元廷在江南地區不僅設立宣慰司,也設立了行省。其實,此次元廷改北京行省為宣慰司還應與東北政局的變動有關。至元十四年,蒙古宗王昔里占發動反叛,率兵東來,襲擊和林,掠取祖宗大斡耳朵。弘吉刺部附馬斡羅陳之弟只兒瓦臺舉兵響應,裹脅并殺害兄長斡羅陳,還一度圍攻應呂府,忽必烈之女囊加真公主也被圍困。忽必烈迅速派重兵平定了只兒瓦臺的叛亂。
《史集》稱:“他(乃顏—引者按)與他的堂兄弟如:拙赤一合撒兒兀魯黑(即氏族、后裔—引者按)中的勢都兒、額勒只帶那顏兀魯黑中的勝刺哈兒、闊列堅兀魯黑中的也不十等宗工與窩闊臺合罕的兒子闊端的兀魯黑以及忽必烈合罕左右的其他宗王們策劃了陰謀,企圖與海都勾結起來,反對合罕。”可見這場叛亂的參加者主要是東道諸王。這樣在忽必烈政權內部,東道諸王.與元廷之間的矛盾終于激化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而這種矛盾實際上也是忽必烈附會漢法、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政策與蒙古舊制之間的矛盾以及相關利益分配的沖突。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之東北政局,如《元史》所謂“東北諸下所部雜居其間”,因此“王家和元朝政府兩種勢力是并存的”,既有元廷設立的統治機構,又廣泛存在著蒙古宗王貴族的游牧地。
至元二十五年趁西北藩王海都犯邊之機,乃顏的殘余勢力哈丹禿魯干、火魯火孫等積聚力量復叛于遼東。同年四月忽必烈命皇孫鐵木耳率玉昔帖木兒及土土哈、李庭、博羅歡等從西路再次征討,遼陽行省平章閣里帖木兒、薛閣干以及未參與叛亂而同屬斡赤斤家族的諸王乃蠻帶等都參與了剿滅哈丹反叛的戰斗。此次征伐哈丹的戰事,主要集中在大興安嶺東麓的貴烈河一帶。元軍大敗哈丹軍隊,“時已盛冬,聲言侯春方進,乃倍道兼行過黑龍江,搗其巢穴,殺戮殆盡,哈丹禿魯干莫知所終,夷其城,撫其民而還”。之后,哈丹之軍不斷騷擾托吾兒河(沼勝兒河),遼東開元、海陽及高麗國邊境等地。
東道諸王之亂對當時的東北政局產生重大影響,元廷重新調整并加強對東北的控制,削弱東北的宗王勢力,同時一也采取一些安撫措施。這些政策的實施既顯示了元廷對東北地區的重視,又是忽必烈探索地方統治模式、加強中央集權的必然結果。
[1]錢大聽.《元史氏族表》s嘉定錢大聽全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2]吳廷燮.(元行省承相平章政事年表》,二十五史補編,中華書局,1995.
[3]金毓獻.《東北文獻零拾》,東北大學文科研究所,1942年石印本.
[4]譚其驥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釋文匯編,東北卷》,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