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慧 (大連大學美術學院 116622)
灶兒巷位于江西省南部贛州市老城區東北方,巷長約225米,寬約3米。據明嘉靖《贛州府志》記載:明代名初為姜家巷。清初巷內由于多住皂隸(官府衙役),故名皂兒巷,后因諧音為灶兒巷。灶兒巷是贛州地區保留下來歷史文化街巷的一個典型代表,建筑風格包括贛南客家建筑、贛中天井式建筑、徽州建筑以及西洋式建筑等流派,極具贛南風韻。灶兒巷古建筑傳統裝飾圖案頗為豐富,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對于贛南地區文化藝術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門罩。灶兒巷古民居的大門外觀樸素,簡約大方,民居大門的門罩以石料制成,特點是在其上雕刻各種傳統裝飾圖案。有的民居造型講究,規模大,大多用水磨磚砌出向外飛挑的檐腳再在頂上覆蓋瓦片。普遍以磚石雕圖案裝飾其門罩,造型豐富多彩,生動感人。門罩和門框在墻的外延屬于一個整體,門框多以青石條砌成,上下呼應,相映成趣。
門罩以青石料制成,石為天地之精華,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體現,寄予著萬物長久的美好愿望。與之相伴的門框呈現出長方形狀,在易經中為四方、四時、四季、吉祥,表四方流通之意,線形的長短組合線的曲直變化也都是太極陰陽觀念的體現。以傳統裝飾手法來說,重視底邊齊平,鋪線工整,以平行線來布置山水、花鳥、人物建筑等圖案,以達到規整統一的視覺效果,非常具有傳統藝術的文化韻味。
雕窗。窗戶作為建筑的眼睛,常有精彩之筆作為點綴。灶兒巷古建筑中漏明窗常見于院墻和室內分隔等地點,漏明窗在民間也稱為花窗。材質多種,圖案結構常見以方形、圓形、菱形,偶有鑲嵌花朵等造型。形態豐富,生意盎然,隨處可見。通過多樣的圖案外形和對稱的骨格組織來表達贛南人民純樸的審美觀念,如以四方、圓形組成的骨格圖案,暗示天圓地方,四通八達,喜結連環等寓意。在形態結構的設計上,主要有通風換氣,防潮祛濕等實用功能。圖案結構在文化用意上大多是代表吉慶美滿,象征幸福連綿不絕、長長久久的美滿人生。
屋脊。贛南客家古民居建筑的屋脊常見的脊身有一層和兩層的,融合了皖南徽派建筑的特點而獨具風格,極具地方特色。通常在脊身上可以見到許多的幾何條紋,主要是磚砌并用灰塑的圖案和紋路在脊身上進行裝飾,用動物,器物的造型裝飾屋脊。一般來說懸山屋頂只有一條正脊,往往用灰塑在屋頂兩端做起飛翹,造型飛旋出外,姿態呈現出輕盈靈動的感覺。屋脊的邊緣常飾以傳統的民間圖案,表達了聰慧的當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展現出地道的贛南傳統藝術情趣。
民間傳統裝飾藝術題材大都采用民間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大致可分為祥禽瑞獸、人物神仙、山水花草、蟲魚飛鳥等。傳統裝飾圖案的題材可以概括為祈福納吉、驅邪消災、倫理教化三類,其中祈福納吉是民間裝飾中應用最廣泛的題材。其主要內容有:招財納福、益壽延年、功名利祿等。這些題材以樸素的藝術語言表達了廣大民眾對美好生活、家族興旺的向往和期盼,對自身生命價值和社會地位的關注與追求。
灶兒巷古建筑傳統裝飾藝術,立意選材都十分講究藝術美感,富含傳統文化的氣息。諸如“四季平(瓶)安”“歲寒三友”“喜上眉(梅)梢”“五福(蝠)臨門”“三陽(羊)開泰”等,都是通過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可借以抒情的生活器物、花草、鳥蟲、動物來表達祈福納吉的心愿,反映了人們對生活富足、幸福美滿、平安長壽以及各種美好事物的殷切希望。灶兒巷古建筑傳統裝飾雕刻中,像“八仙過?!薄镑梓胨妥印薄蔼{子鎮宅”等驅邪消災的題材隨處可見。這類題材的作品,反映了人們對平安長壽、多子多福和主宰自然、趨福避禍的美好心愿。另外,傳統的裝飾圖案經常起到“成教化,助人倫”的教化功能。例如:“桃園結義”“目連救母”“竹林七賢”,這些以生活環境為載體的裝飾題材,潛移默化的對人們進行教化,使傳統裝飾藝術的精神功能得到強化。
灶兒巷傳統裝飾圖案有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其造型純樸,結構簡練,充分反映了贛南勞動群眾的審美理念和生活理想,表現出濃郁的裝飾性。
灶兒巷古建筑的裝飾圖案在造型觀念上,不似西方藝術追求對客觀自然的真實摹寫,而是注重主觀感受和精神意念的表達,用心靈去感受自然,重建理想的審美境界。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集中地反映了中國傳統圖案裝飾藝術的造型觀念。
象征性是我國傳統藝術的表現手法之一,灶兒巷的設計者在建造中緣物寄情,以民間吉祥圖案寄托人們美好的祝福,傳達人們的思想感情。這種象征性的造型經過歷代的傳承和發展,形成了較為穩定的表現形式,具有深厚的美學寓意。
圖像的存在具有明勸誡,著深沉之功能。圖像所傳達的人文精神內涵如同教科書一般可以教化后人,使其明禮誠信、引以為戒。
建筑是一種古老的、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藝術形式,它以磚石竹木為語言,在建筑人類棲息環境的過程中訴說著自己的情感、展現著自己的才智、表達著自身的信仰。古建筑是傳統文化的載體。作為文化形態的一種特殊的形式,灶兒巷的古建筑被賦予了文化的內涵,通過圖案,空間,環境的方式表達人們的需求、價值、情感和欲望。灶兒巷古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主要表現在其真實的反映當時社會的文化形態,藝術觀念,審美情趣及自然環境相適應的關系。灶兒巷古建筑傳統裝飾藝術反映了中原漢族原有的儒家文化思想,也體現了天人合一道家的價值理念。
灶兒巷古建筑吉祥裝飾是贛南傳統民間吉祥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滿足了客家人民的精神需要,而且表現贛南人民的思想情感、生活狀態和審美理念。研究灶兒巷古建筑傳統裝飾藝術有助于了解贛南傳統民間藝術文化,并深刻領會建筑裝飾對表達民眾精神理念所產生的重要作用,對于全面發展贛南客家文化有著重要而積極的意義。
[1]朱盈.贛南客家祠堂裝飾藝術研究[D].贛南師范學院,2010.4
[2]郭粼.白鷺村古建筑吉祥裝飾藝術研究[J].藝術與設計,2009(6).
[3]王平.中國民間美術通論[M].安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