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杰 (文山學院美術系 663000)
關于意象油畫的研究,一直是中國人話題,傳統中國畫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群眾基礎廣泛,油畫作為外來品種,且也有著幾百年的歷史,在中國是否能有所發展,討得國人喜歡,一代接一代的藝術家付出自己的努力。國內外一次次美術界的大辯論甚至也由意象油畫引起,而意象油畫又起源于中國,必然有中國化的影子,基于此,本文會從意象油畫與傳統中國畫的關系之中,找出二者的契合點,即意象油畫對傳統中國畫寫意性的借鑒,另外研究意象油畫對促進中國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意象油畫作為一個受傳統中國畫影響的藝術表現形式,受到美術界很多人的追捧與探討,那么,究竟什么是“意象”,值得我們首先說明。
1.意象之界定。在西方,意象是作為想象的產物,指的是心理學上的心象和表象,而在我國,意象則指興象、物象等。中國的古代典籍中也有很多地方提到“意象”,《文心雕龍》是第一步提出意象的文藝作品。在我國古代,情意、立意即為“意”,“象”則有心象、物象之說。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以及文化創作的需要,意象的含義也在不斷與時俱進,在當代人的理解中,“意”大體上講的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主觀判斷,而如花、鳥、山、水等的客觀事物則構成了“象”。意象作為中國古代美學之范疇,為意象油畫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意象油畫的形成。意象油畫是近十年來提出的一個概念,早期提法習慣于“油畫民族化”或是“油畫中國風”。意象油畫是一種在中西融合下的新的油畫形式。油畫由西方文化滋生,并傳入中國,西方世界強調二元論世界觀,而中國則重視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下,并經過中國大批油畫家們近百年的實踐與探索、借鑒與融合,最終形成了目前所說的意象油畫。
3.意象油畫的特點。在大概了解了意象油畫的概念及其形成和發展歷史后,其特征就是顯而易見得了,本文認為意象油畫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對西方油畫的繼承與發展。東西方的比較中不難看出,意象油畫對西方本土油畫做了充分的保留與延續,無論從材質還是形式方面都有很好地體現,西方油畫中使用的畫布、畫架、松節油、畫筆等工具,仍為意象油畫所使用,另外西方油畫的基本藝術特征在意象油畫中也沒有改變。第二,融入了東方之精神。任何事物的產生肯定會受到本土的影響,意象油畫也不會例外,它既然在中國產生,就必然的受到中國文化思維和美學的影響,例如在寫意性方面就融入了相關的記憶與想象,并主要注重想象;造型上的突破就是打破西方以客觀事物為根本依據的繪畫基礎,追求寫神達意即強調一個“神似”;由于受到傳統中國哲學和美學思想的影響,意象油畫更強調意境。總之,以“形”寫“神”就是意象油畫的特性,“氣韻生動”更是意象油畫追求的境界。
意象油畫大肆吸收中國畫中的營養,從構圖、虛實、筆墨到色彩,都從中國畫寫意中廣泛吸收和借鑒。在深厚的中國畫理論背景之下,意象油畫也就有了相應的理論基礎。在語言和審美標準上,意象油畫都與西方傳統油畫存在不小的差異,但與中國文化有相通之處,尤其受到中國畫寫意精神的影響。
1.對構圖的借鑒。與西方的橫向構圖不同,豎向構圖是中國畫一般采用的構圖形式。在老子哲學思想的影響之下,虛實關系是傳統中國畫所講究的,放棄全景式而采用邊角式構圖也是與西方用幾何形狀構圖的不同之處。而目前的許多意象油畫則是采用和借鑒傳統中國畫之構圖,如林風眠的《宮女與花瓶圖》,另外,在創作過程中,不但注重疏密、虛實,還強調畫內畫外之境,而這正是傳統中國畫的風格特點。
2.對筆墨的借鑒。中國畫的特色傳統是“書畫同源”,即重視對筆墨的運用。在六朝漢魏時期,畫和文字的產生常常被聯系在一起,即使在20世紀,書法的方法和技巧也常常應用于繪畫過程之中。意象油畫講究一個筆意或者筆不到意到,中國畫的線性用筆特征在其中也顯示得歷歷在目,意象油畫在創作中引入的技巧和審美要求,正是將繪畫與書法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如趙無極的作品《25.06.86桃花源》。強調干、濕、濃、淡程度是傳統中國畫用墨特色,意象油畫就很好的繼承了它的這一特性,并引入了中國畫的其他繪畫技法,如蘇天賜的作品《雨后秋江》。如今,很多油畫家真是基于“墨分五彩”等的筆墨技法的這種認識,開始在油畫布中應用中國傳統畫筆墨技法,自己的畫風也逐漸形成。
3.對色彩的借鑒。色彩能體現出某種觀念傾向或者情調。東西方有著較為不同的色彩體系。西方色彩通常更科學化、客觀化一些;東方色彩則是更主觀、淡雅、內斂一些,典型的中國文人畫便是如此。傳統中國畫關于色彩的基礎理論是,以相同相似的色彩描述事物本來的面貌,但又不要求完全無差別,這就是所謂的“隨類賦彩”。而意象油畫在著色方面則借鑒了傳統中國畫的這一理論,實際上,在創作過程中,藝術家們為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主觀感受,不局限于簡單的照搬物體的本來色彩,而是加入了自己的主觀感受,打破各種限制,對色彩進行重新調配和組合,例如林風眠先生就特別重視色彩中黑色的應用。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意象油畫也是如此,在中國傳統寫意畫的學習借鑒過程中也遇到很多問題和阻礙。
1.寫意不寫形。《我們所希望的國畫前途》是林風眠先生寫的一篇關于國畫問題的文章,里面談到了這一點,繪畫聯系的基礎就是自然現象,明確了“物”,才會對“神”有深刻的了解,切忌“寫意不寫形”現象。西方的比較有名的畫家比如格列可、畢加索、杜尚等等,不管后期他們的繪畫風格是著重于體現表現主義、立體主義還是現代主義,其實在最初的時候他們都是以深厚且純正的寫實功底為基礎的。從近代一些畫展中我們可以看出意象油畫在其創作的過程中太過于注重視覺效果和形式效果,從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傳統造型基礎,使其缺少內涵。
2.油畫水墨畫。意象油畫的表現可以借鑒中國畫寫意性里面包含的寫意手法,也可以借鑒、學習傳統中國畫中瀟灑靈動的用筆,但是要注意不能將油畫水墨化。石濤是清末明初時期的國畫大師,“借古以開今”就是他對學習傳統,借鑒傳統、運用傳統所提出的最好的解釋。我們在借鑒的過程中不能照搬照抄,也不能簡單地提取和挪用,而必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對傳統中國畫的寫意性借鑒僅僅局限于單純模仿也是不行的,要努力去探索意象油畫的精神和傳統中國畫的寫意精髓。
3.文化歸屬問題。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不管意象油畫怎樣借鑒的創造,都離不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個大背景,但這也并不代表意象油畫只能參照傳統,借用傳統,注重傳統,而不去接受優秀的、影響力深遠的西方民族文化。現在有很大一部分理論家對待意象油畫的文化歸屬問題時受固定思維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受傳統文化固定傾向的影響。實際上,在尋找文化歸屬方面,并不需要抵制或者排斥西方的文化、西方的藝術的影響,而是要注意尋找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中的優秀財產,藝術無國界,要定位好文化歸屬問題,首先必須要做的就是排除思維定勢和偏見。
意象油畫是一種極具東方特色韻味的新的繪畫形式,任何一種文化系統的建立與傳承,都需要不斷的吸收、借鑒、取舍和提煉,意象油畫也是如此,中華民族是一個極具包容性的民族,意象油畫的存在正是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中國畫等等各個方面的影響。意象油畫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孕育中出現,其發展也離不開中國畫寫意精神的影響,意象油畫在這種不斷地吸收和借鑒的過程中表現出強大的生長力和無限的生機,長此下去,意象油畫必將發展的越來越璀璨。
[1]牛翰鼎.意象油畫之“意象”性[J].藝海,2010(08)
[2]王昆.多元文化影響下的中國意象油畫[J].美術大觀,2010(05)
[3]樊紅蕖.中國傳統意象與中國意象油畫[J].美術之友,2009(03)
[4]李敏艷,欒布.將意象“寫”進油畫——從意象油畫看中國油畫的發展方向[J].美術大觀,2009(02)
[5]孫景.關于“意象油畫”的思考[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2)
[6]王淑芳.對意象油畫的初探[J].大眾文藝,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