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楠 (鞍山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遼寧鞍山 114005)
舒伯特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政治黑暗、封建復辟的時代,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時代已經過去。當時一些知識分子雖然對大革命時期的理論家的諾言和承諾感到失望,但是他們沒有受到消極的浪漫主義影響,對未來還是充滿著幻想的。舒伯特就屬于這些知識分子的范疇內,處于在黑暗與光明、失望與希望的徘徊中掙扎著。
受到愛情生活的失意和生活上的困境再到對藝術圈子朋友的失望等這些情緒的影響,在他的晚期創作《冬之旅》中體現出來,在《冬之旅》中表達了他看不到光明的苦悶,殘酷的社會現實都讓他在剛剛走進社會時所抱有的幻想逐一的破滅了。
但是舒伯特作品的情感表現難能可貴之處在于他雖然非常苦悶但是他沒有絕望,沒有成為一個悲觀主義者,他還是對光明抱有一線的希望即使在他短暫的人生中根本沒有光明的未來,但他還是在渴望著。
1818年以前舒伯特藝術歌曲中存在著宿命論的情感特點,這位思想單純的青年隱約的感受到時代的現實中純在著某種不可抗拒的憑著自己的能力不可抵御的力量在操控著命運。例如早期的作品《魔王》《死神與少女》《鱒魚》這些歌曲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人不能抵抗命運的宿命論情感表達。
例如《魔王》題材取材于民間故事,德國詩人歌德的將它寫成一首敘事詩,舒伯特用這首詩譜成曲,通過詩歌和曲調的結合表達了新的寓意和時代內容。在這首歌里出現了三個人物:父親、孩子、魔鬼,另外還有故事的敘述者,三個人物輪番登場,形成戲劇化情節。故事發生在深夜的森林里,黑霧彌漫,風吹枯葉蔌蔌作響,樹影憧憧,渲染了黑暗恐怖的氣氛。
在1819至1823這幾年中舒伯特的心理變化很大,由于社會的黑暗統治生活和情感上的不如意讓他的作品帶有悲情色彩的很多,注入了自己的親身經歷。這段時期也是他的創作高峰時期,在他死后享譽盛名的500多首藝術歌曲就是在這段時期創作的。這段時期也是他創作思想更成熟、更定型的時期。
這段時期他的作品大多數是表現個人情感經歷的比較多例如《美麗的磨坊女》。《美麗的磨坊女》體現了他個人的經歷也是歷史上第一部聲樂套曲,歌詞采用繆勒的詩歌,套曲包括20首歌:《流浪》《去往何處》《停步》《感謝小溪》《黃昏》《疑問》《早晨的問候》《磨工之花》《淚雨》《屬于我的》《休止》《綠色琴帶》《獵手》等。
《冬之旅》和《美麗的磨坊女》雖然都是情感性強的聲樂套曲,但是這兩部作品在思想情感上卻有很大的差異,舒伯特的《冬之旅》所要表達的內容更加有內涵,對社會的認識更加深刻,從個人的體驗上升到了對那個社會現實的整體認識。
舒伯特的聲樂套曲《冬之旅》是作者晚期的代表作,從開始創作到結束用了兩年的時間,《冬之旅》是德奧藝術歌曲文獻中最重要的聲樂套曲之一,《冬之旅》無論是作曲技法和作者表達社會內容上都達到了最成熟。可以說是詩歌與音樂的完美結合、聲樂與鋼琴的相互融合、音樂的優美性與思想的深度性相互兼顧都達到了一個頂峰。
“我的音樂是我的天才和苦難的產物。”舒伯特曾經這樣說過。舒伯特的歌曲可以說既是浪漫主義的又是現實主義的,因為他的音樂中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的同時也有著面對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矛盾。理想與現實總是矛盾的。總體來說舒伯特藝術歌曲的情感是真實而又悲傷的,希望而又失望的,在黑暗和光明中徘徊的。
舒伯特藝術歌曲的情感價值就在于他提出來他那個時代奧地利知識分子思想的苦悶,生活上和精神上看不到光明這一社會現實,所以說舒伯特作品既是浪漫的又是現實的。因為他的作品中體現了既對未來抱有幻想的同時又揭示了現實的矛盾。舒伯特藝術歌曲的情感價值就在于他的作品雖然體現一種在黑暗與光明中徘徊、希望與絕望中掙扎的情感特征,但是他的作品中并沒有消極怨恨的情緒。甚至在他的晚期作品《冬之旅》中仍然體現他一直尋找著光明尋找著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