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慧霞 (河南職業(yè)技術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0)
在《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jīng)濟區(qū)的指導意見》中把推動中原文化的大發(fā)展,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培育具有中原風貌、中國特色、時代特征和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放到了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要實現(xiàn)中原文化的崛起就必須對古老厚重的中原文化進行充分地發(fā)掘整理,弄清楚中原文化的核心內涵,并將其與現(xiàn)代藝術手段和現(xiàn)代審美理念實現(xiàn)緊密結合。實現(xiàn)這一目的的方法不在別處,還應該把目光聚焦在中原文化本身。以河南文化為主體的中原文化古老博大,甚至可以說中原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正統(tǒng)和集中體現(xiàn)者。從這個意義上看,對河南文化的深入挖掘,系統(tǒng)整理、深刻認識就顯得非常重要,這些工作是實現(xiàn)中原文化崛起的必要前提。
舞劇《水月洛神》是河南省鄭州市歌舞劇院歷經(jīng)5年時間精心打造的一部舞劇作品。2010年12月初,該劇在河南藝術中心成功首演,此后短短3年時間該劇先后登上河南、北京、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的大舞臺,得到國內權威專家的一致贊譽,榮獲多項含金量十足的省級、國家級大獎,征服了省內外的無數(shù)觀眾。2011年10月在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驚艷亮相,并被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組委會一致推薦為首演劇目,稱其為:一流經(jīng)典、原創(chuàng)新作,代表了河南舞臺藝術的新水平。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中心藝術總監(jiān)劉文國這樣稱贊《水月洛神》:這部作品風格既是傳統(tǒng)的,又是現(xiàn)代的;既是高雅的,又是通俗的;既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在舞劇《水月洛神》取得這樣巨大的成功之后,對它的回頭審視、分析研究是獲得成功啟示的唯一途徑。這對于其本身的繼續(xù)發(fā)展和未來河南文化資源的發(fā)掘轉化與中原特色文化品牌的培育打造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價值。
通過觀照《水月洛神》的舞臺呈現(xiàn)和創(chuàng)生歷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水月洛神》是作為“舞劇”這一西方傳統(tǒng)戲劇形式與1800年前誕生在中原大地的曹植《洛神賦》這一極具東方文化色彩的古老內容的完美結合,他的成功突出體現(xiàn)在民族性、地域性、創(chuàng)新性和市場化四個方面。
無疑,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是《水月洛神》留給觀眾的
第一鮮明印象,也是其獨特藝術氣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水月洛神》以魏晉時期曹植的傳世名篇《洛神賦》、《七步詩》和中原地區(qū)世代流傳的洛神傳說為題材依托,以曹植、甄宓的凄美愛情故事為主線索,以曹植、曹丕的政治沖突以及在此過程中兄弟情誼的破裂為副線索。兩條線索巧妙交織,生動地再現(xiàn)了流傳千年的美麗傳說和感人的歷史故事。
《水月洛神》中的主人公曹植,是三國時期魏主曹操之子,擁有絕世才情,他沉醉于自己的美好藝術世界,無意于現(xiàn)實中的權力紛爭,可以說曹植是集浪漫、純真、癡狂于一身的一代才子,但他卻生于帝王之家,無可選擇地成為世子曹丕猜忌、排除的對象。《水月洛神》的重大戲劇沖突就集中在曹植、曹丕兄弟二人身上。而矛盾的焦點是美麗的甄宓——洛神的化身,于是,殘酷的政治權力斗爭幻化為兒女戀情的爭奪。最終,男女主人公在演繹完塵世中命運悲劇之后,在淼淼洛水的薄暮里自在暢游,盤旋回舞。
《水月洛神》的題材是極具民族性的。作為題材的主要依托,曹植的《洛神賦》是極富于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瑰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tài),媚于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于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壤皓腕于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余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愿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冀靈體之復形,御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返,思綿綿督。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攬騑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1路經(jīng)洛水夜宿舟中的曹植,恍惚間,似見洛神凌波而來,一驚而醒文思激蕩,浪漫名篇揮筆而就。《洛神賦》從其文學風采看兼具了東漢辭賦的平正莊雅和建安文學的主體自覺。它有傳統(tǒng)文化重抒情的特點,有古典文學藝術以“寫意”為貴的取向,有對美的詩意表達。作為文學家的曹植也確如鐘嶸《詩品》所說:“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2達到風骨與文采的完美結合,成為建安文學的最優(yōu)秀代表。曹植與洛神的愛情傳說在千百年的民間流傳中,更是被賦予了濃厚的民族色彩。
凡此種種,我們可以說,民族性在《水月洛神》的題材選擇上是充分突出的,洛神的故事可以作為中原文化乃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
《水月洛神》的民族性還體現(xiàn)在其鮮明的舞蹈主體風格——漢唐古典舞上。漢唐古典舞是以中國古代文明史中最輝煌的漢、唐精神和藝術氣質為審美主干,以漢、唐為代表的樂舞文化傳統(tǒng)和明、清以來發(fā)展成熟的戲曲舞蹈形式為支點形成的中國古典舞流派。這種舞蹈風格在以往的很多歷史題材舞劇作品中多有呈現(xiàn),比如經(jīng)典舞劇《銅雀伎》。在《水月洛神》中漢唐古典舞的古拙大氣、雄肆舒展、雍容瑰麗,兼有癡狂妖嬈的審美風格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使整體舞蹈語言自始至終向觀者訴說著中華民族的古典美。
舞劇《水月洛神》的民族性還體現(xiàn)在其“哀而不傷”“悲歡沓見”的美學追求上。
如果說西方民族精神大體是求真的話,中國民族精神尤其是中國古人的民族精神則大體是求善的。所以,與西歐戲劇藝術悲劇、喜劇涇渭分明不同的是,中國古典戲劇在審美形態(tài)上存在“哀而不傷”“悲歡沓見”的特征,這一差異可被認為是中、西方民族精神在藝術上的生動投射。
舞劇《水月洛神》在審美形態(tài)上繼承了中國古典戲劇這一傳統(tǒng),它給人的總體審美感受是“哀而不傷”的,這點主要體現(xiàn)在男主人公曹植的現(xiàn)實命運與精神歸宿的悲歡矛盾上。
劇中曹植的現(xiàn)實悲劇命運軌跡,是在與曹丕的四段戲劇情境對比中勾畫出來的。第一段,兩漢風格的鼓陣中,鏗鏘激昂的鼓點節(jié)奏下,曹植、曹丕兄弟雙雄對舞,意氣風發(fā)。然而,在對舞一開始,曹丕就舍我其誰地跨前一步,毫無顧忌地占據(jù)領尊之位,顯露了其必將拋棄手足骨肉之情的殘酷心性。對比之下,曹植則依然憨實地勁舞,袒露自己的飛揚無羈和蓬勃神采。第二段,賜寶劍時,純真的曹植毫無禁忌地伸手欲接。不料,曹丕飛快地從曹植手中抓住劍柄,奪過寶劍,高高地舉起……這是陰鷙利用坦蕩的不設防取得的勝利,曹植由此開始逐步陷入政治困境。第三段,曹植、曹丕兄弟征戰(zhàn)疆場,在戰(zhàn)亂之中,曹植循著悠揚的古琴聲見到了凜然撥弦的佳人甄宓。在四周血腥和哭泣包圍下,曹植眼中只有甄宓的美麗——不可占據(jù)、不可褻瀆的美。他凝神佇立,繼而,捧起丟棄在廢墟中的古琴,懷著對美的珍重和敬仰離開了。與此相對比的是曹丕,他揮劍刺去,接連打開六道大門,斬殺了在場所有的百姓,得到了他最得意的戰(zhàn)利品——甄宓。前者是對美的珍重和敬仰,后者則是對美的粗暴和占有。兩種取向,兩種對待美好事物的態(tài)度本身就構成了強烈的戲劇沖突,也為下面曹植的悲劇命運進行了充分地醞釀。第四段,在庭宴上,曹植第二次見到甄宓,她已經(jīng)是哥哥曹植炫耀的戰(zhàn)利品。植、宓兩心相知,曹丕陷入影影綽綽的流言陣中。登上最高政治舞臺的曹丕終于劍指曹植,曹植七步成詩,字字泣血、句句驚心。深宮冷月下,甄宓用一卷白綾結束了生命。最終瀕臨崩潰的曹植懷抱古琴,帶著對悲劇政治命運的驚悚和困惑漂泊流浪。至此,似乎美好和正義都被無情地摧毀了,悲劇性的戲劇結構已經(jīng)完結。然而,舞劇的點睛之筆就在于結尾曹植夢境與序幕曹植幻境的遙遙呼應。曹植喪失的是政治命運,但他對至高至善的美的追慕、求索與向往是永不會喪失的。還是同樣的淼淼洛水邊,身心俱傷的曹植懷著對甄宓的無限思念進入夢境,夢中他緩緩走向美麗的洛神,人神共舞,他們在蒙蒙水月中自在暢游,飛上九天。美的永恒光芒終于穿越現(xiàn)實的短促生命,“圓滿”悄然中和了悲劇帶給審美者的哀痛心情。
在“中原文化崛起”時代趨勢下,作為一部取得巨大成功的文化精品,《水月洛神》是一張能代表古老厚重的中原文化的藝術名片,它的一舞一蹈無不浸潤著古老中原文化的滋養(yǎng)。《水月洛神》是充滿鮮明民族精神的,同時也是有著濃郁地域特征的。它的地域性在創(chuàng)生歷程、舞臺元素兩方面均有體現(xiàn)。
作為主要文學依托的《洛神賦》據(jù)記載是曹植游于洛水時所作,正因為此,古老的中原大地上才有了世代流傳的曹植與洛神的愛情傳說。鄭州市歌舞劇院選擇這一題材創(chuàng)作舞劇《水月洛神》正是對自身地域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也符合“文藝要有根”“文藝要接地氣” 的創(chuàng)作要求。在舞劇創(chuàng)作過程中,主創(chuàng)人員多次遍訪河南各地,深入民間采風,充分汲取厚重的中原歷史文化營養(yǎng),使作品在最終的舞臺呈現(xiàn)中很好地實現(xiàn)了中原文化的表達。比如在鼓陣的設計、群舞舞蹈語匯選取、十二面漢磚墻的運用、音樂風格、服飾道具等多個元素上都充分顯現(xiàn)了中原文化的地域特色。
任何一部成功的藝術作品必定是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有所突破的。舞劇《水月洛神》也不例外。在過去三年中筆者曾數(shù)次觀看這部舞劇,每次都有眼前一亮的感覺,不斷豐富著對舞劇這一舞臺藝術形式的固有認識。其原因就在于這部劇繼承了民族舞劇的傳統(tǒng),但不囿于傳統(tǒng),能夠在傳統(tǒng)的既有形態(tài)上大膽創(chuàng)新,勇于變革,使其呈現(xiàn)出與眾不同獨樹一幟的藝術魅力。
其創(chuàng)新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yè)全面繁榮和文化產(chǎn)業(yè)快速發(fā)展。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鼓勵文藝院團以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為動力,不斷增強內部活力,爭取多出人才、多出精品。2004年,鄭州歌舞劇院從建院伊始,就確立了以改革創(chuàng)新的全新理念貫穿于劇目創(chuàng)作、生產(chǎn)、演出的始終,決心革除制約文化發(fā)展的體制性障礙,堅持實行“投資主體股份制、市場運營項目制、演出活動代理制、創(chuàng)作人員委約制、主要演員簽約制、演職人員聘用制”的機制創(chuàng)新模式。舞劇《水月洛神》正是在這種全新的文化體制下孕育降生的,也正是在體制創(chuàng)新的前提下才能有超強的“黃金班底”來打造出這樣一部藝術精品。
縱觀全劇,可以說作品在藝術上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是無處不在的。
首先,史、詩、書、歌、樂、舞等多種藝術元素綜合出現(xiàn)在一部舞劇作品中就是作品對傳統(tǒng)舞劇藝術形式的大膽突破。我們知道,西歐戲劇范疇中的舞劇是有著嚴格的藝術程式規(guī)定的,其表達方式只能是無聲的舞蹈語言,以至于在文化歷史進程中逐漸弱化了其作為“劇”的特征,相對于其他戲劇形式,舞劇“講故事”的能力不強。我國民族舞劇在這方面雖然是優(yōu)于西方的,但仍顯不足。《水月洛神》在表達方式上的創(chuàng)新大大增強了它“講故事”的能力,尤其是劇中曹植在戲劇沖突最激烈處《七步詩》的吟誦,聲情并茂,極富藝術張力,給流動的舞蹈增添了直入人心的力量。
其次是十二塊漢磚墻體的妙用。這些墻體,正面是漢代的石刻圖案,背面則是明亮的鏡子,既映照出曹植的純真坦蕩,又折射出曹丕的陰鷙兇狠。其自由的流動、任意的組合、巧妙的翻轉,時而顯示宮廷的森嚴,時而逼仄曹植狹小的生存空間,時而流動著宮人們的流言,時而圍護著甄宓與流民,時而張揚著曹丕的威權,時而又變化為撲朔迷離的曲折小路,令曹植的苦苦追索愈加困頓。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審美感受和體味不盡的精神內容。
藝術創(chuàng)新還表現(xiàn)在匠心獨具的舞臺美術設計和現(xiàn)代舞臺技術的應用上。與西方舞劇相比,與傳統(tǒng)戲曲血脈相連的我國民族舞劇在舞臺布置方面是較為簡單的,這是我國傳統(tǒng)戲劇的整體特點之一。看過此劇的觀眾都會對美侖美奐的舞臺背景印象深刻。隨著戲劇情節(jié)的推進和人物境遇的變化,多套既逼真又不失寫意的舞美裝置精彩紛呈,給觀眾帶來了極為豐富的審美享受。可以說,創(chuàng)作者在舞美方面的創(chuàng)新上下足了功夫,也轉化為了強大的藝術表現(xiàn)力。
舞劇《水月洛神》的成功還在于其遵循市場規(guī)律,從生產(chǎn)、打磨、運營、推廣一系列環(huán)節(jié)進行市場化操作,在廣闊的文化市場和觀眾——文藝產(chǎn)品消費者的目光審視下不斷完善自身,精益求精。創(chuàng)生過程中的體制創(chuàng)新、在保利院線的演出運營、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上的精彩開幕等等都是其走文化藝術市場化道路的表現(xiàn),也是其獲得成功的寶貴經(jīng)驗。
劇作家歐陽逸冰說:《水月洛神》就是這樣,用簡潔、準確而又優(yōu)美的肢體語匯揭示出主人公曹植命運的悲劇性演變,是謂“以形寫神”。在曹植的命運衍化中,他的精神世界是凄涼而又美麗的,政治利劍斬斷了他的報國之志,卻不能阻斷他對美的發(fā)現(xiàn)與構建。正如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所說:“永遠發(fā)現(xiàn)(發(fā)明)某種美的東西,是一種神圣的心靈的標志。”也如詩人舒婷所說:“理想使痛苦光輝”。這就是《水月洛神》的主創(chuàng)以當代人的視角去解讀了這位詩人在那個時代的“人的覺醒”。3
作為舞劇,《水月洛神》用多樣化的舞蹈語匯和豐富的藝術形式完成了一個戲劇性極強的復雜故事的完整表述,從始至終閃爍著厚重的中原文化光輝,承載了中國古典美的各個方面。而現(xiàn)代戲劇理念的注入,音樂、舞美、多媒體、服裝、燈光等多種舞臺效果的融合,又使《水月洛神》在充滿古典美意韻的同時,極具現(xiàn)代藝術新意。走市場化道路推動了《水月洛神》不斷地自我完善,為其注入了長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期待這部藝術精品在更加寬廣的國際舞臺上繼續(xù)起舞,并帶動中原文化的發(fā)掘創(chuàng)新,進而打造出更多的精彩作品。
注釋:
1.百度百科《洛神賦》詞條。
2.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二版第28頁。
3.歐陽逸冰《以形寫神 氣韻生動》 中國作家網(wǎng)。
參考文獻:
[1]鄭傳寅著《中國戲曲文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修訂版。
[2]藍凡著《中西戲劇比較論》.學林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