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雪瑩 (洛南縣劇團 陜西洛南 726100)
戲曲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藝術,是一門包含文學、音樂、舞蹈及表演藝術等的傳統技藝。劇目豐富繁多、表演形式多樣,內容貼近人民的生活風俗,深受廣大老百姓的喜愛。其中,秦腔就是最具特色的劇種之一,向世人展示著秦風的魅力。然而,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人們的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生活日益豐富多彩。作為傳統藝術形式的秦腔,也同其它戲曲一樣,受到來自現代娛樂方式等各方面的沖擊,未來的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因此,秦腔在新的歷史時期,該怎樣保持輝煌繼續發展,成為不能不考慮的重要課題。
秦腔是我國最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并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秦腔又稱亂彈,起源于陜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以古都長安為中心發展壯大,現主要流行于西北五省等地區。秦腔粗獷、樸實的表演方式,體現著西北人民的包容與大氣,是秦文化的突出表現。
秦腔傳統劇目大多出自民間文人之手,所演內容多以英雄傳奇、民間故事為主,代代流傳著中華民族的忠義孝。角色行當分為四生(老生、須生、小生、幼生)、六旦(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二凈(大凈、毛凈)、一丑,共十三門,表演自成一家。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互聯網、電視等多媒體技術的出現,極大的沖擊著傳統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秦腔的未來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隨著新的傳播媒體的產生,如電視機、電影、網絡和KTV等新文化樣式的出現,使得多式多樣的娛樂方式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面對豐富的娛樂形式,娛樂性較差的秦腔,必然滿足不了現代觀眾的精神需求。此外,世界范圍的文化大繁榮,不進行創新便會遭到淘汰。秦腔的演出面臨萎縮、票房不景氣等現象。從而使得演出收出無力擔負演出費用及演員工資,導致了演員的流失,以及劇團沒有好的專職編導和設計人員。在缺乏人才的情形下,沒有更好的劇本來彌補,秦腔劇團的包袱便會越來越重。再加之受到資金的限制,演出設備不能更新,演出市場越來越小,從而造成惡性循環。
秦腔的劇目、演出技巧、傳統絕技等,都需要師傅的言傳身教。通過師徒傳遞,秦腔得以流傳幾千年。然而,時代久遠,許多好的劇目和技藝也不斷的佚散。民間獨特的絕活,也面臨無人傳承,傳統藝術也可能會因此而失傳。今年來全國雖有不少戲曲學校,但真正開設秦腔的專業卻少之又少。同影視、音樂等藝術類型相比,秦腔這種傳統文化形式卻少有人愿意傳承并發展。況且,學校專業化、系統化的教學模式,并不能完全滿足秦腔的傳承特點。老一輩秦腔表演藝術家退休后,專業的表演人才后繼無人,秦腔的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
秦腔劇目的創作,原本來自民間,源于民間生活。它的題材,更需要日常生活的不斷滋養。但是現在許多劇目深奧難懂,劇情復雜,失去了切進普通人民生活的本質。再加上,信息化時代繁雜的文化娛樂形式,使得年輕人有更多的方式選擇。雖然以前輝煌的歷史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秦腔愛好者,但目前已面臨老齡化的趨勢。在這種狀況下,新的愛好者越來越少,漸漸失去了市場基礎。
秦腔起源于西北這塊土地,表現著西北人民特有的風土人情,深深地扎根于此。其表演形式多為地方方言,不熟悉的人也會較難理解。從而,導致秦腔很難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傳播,只能局限在這片土地發展。
秦腔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更難反映著當地的民風民俗。在信息化時代下面臨的問題急需解決,使其得以更好的傳承與發展。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增加對劇團演出活動、人才培養、宣傳以及研究等工作的經費,確保秦腔文化保護能夠很好的持續發展。此外,戲曲的持續發展也需要經濟效益的支撐,應該呼吁全社會對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積極尋找經濟增長點,另辟蹊徑,為秦腔的傳承與發展尋找更為有效的出路。
采取對現有民間藝人的保護的有效措施,保障他們的工作與生活。積極鼓勵他們將他們技藝傳承下來,尋找好的繼承人。其次,建立學校與社會相結合的有效機制。聘請舞臺經驗豐富的戲曲從業人員或著名演員進行教學,并進行大量的實踐演出。培養出優秀的戲曲人才,為戲曲藝術的繁榮發展提供新鮮血液。
遵守秦腔文化藝術的創作規律,并尊重作為娛樂性的內涵實質。積極尋求多渠道的營銷途徑,打開市場。在充分尊重民眾文化需求的基礎上,創作具體化和細膩化的劇目。現在許多大成本投入的劇目都面向城市,面對高昂的票價、薄弱的群眾基礎,并不能吸引很多的觀眾。秦腔的發展還應主要投入在農村這片廣闊的市場,通過下鄉活動,滿足農村人民的文化娛樂需求。這樣才能建立廣泛的群眾基礎,進而推動其加速度發展。
面對文化大繁榮的現狀,秦腔的發展需要創新來吸引更多的市場。在保留秦腔傳統特質的前提下,敢于打破界限,融匯其它藝術表演形式。通過創新,秦腔將會注入新的活力,使其走出西北,更好的發展。
秦腔在新的歷史時期,面對問題和挑戰,需要改變應對策略,適時調整才能對應信息化時代的沖擊。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環境下,繼續傳承,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