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潔 (吉首大學師范學院 湖南吉首 416000)
隨著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問題逐步引起了課程理論界的重視。職業教育如何充分利用民族地區的本土文化資源豐富課堂,增加職教課程的迫切性,促進職教的發展,建構具有民族特色的課程體系,是近年來職教各界熱切關注的問題。
湘西山水奇麗,風景迷人;湘西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據統計,湘西州已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056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4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0項;申報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8人,省級“非遺”傳承人44人。這些,是湘西的驕傲,更是湘西職業教育得天獨厚的課堂資源。學校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基地,協助、承擔著非物質文化的遺產的傳承和保護。作為職業學校,傳承非物質文化的遺產不僅是發揮其公益作用,更要引導他們將湘西民間美術成為創業的源泉,真正做到讓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傳承和發展。民間工藝美術是非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職業教育課堂的重要資源。
民俗民情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民間工藝美術的大薈萃,走進節日,參與民俗活動,了解民風民情可以增進學生熱愛家鄉民族自信心,探尋民族文化淵源。對民間工藝美術的了解和學習,我們除了要掌握“學什么”,更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內涵,明確“為什么學”,感知學習內容背后所包含的人文思想要難得多。引導學生從文化發展的試點參與教學。了解本土風俗民情,歷史淵源。比如苗畫,是湘西民間美術領域的瑰寶之一。最早出現在苗族婦女的服飾上,作為刺繡的底稿,用白色的粉漿將花樣畫在深色的布上,后來人們舍不得把這些美麗的線條和色彩覆蓋,就把白色的線描改成彩繪,植物顏料經久耐洗,成為了單純的布制繪畫。現代苗族藝術家又將其用油畫、水粉、丙烯顏料畫在布上,使之成為一種獨立的畫種。“乾州扎春”“河溪燒龍”“清明歌會”等活動都是鄉土民情風俗中社會活動面貌,是人們的一種生活態度方式的體現。在學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銼花”內容時,我們布置同學做了課前調查工作,了解銼花前身——苗繡的一些基本知識。這一對姊妹藝術在一定時期里是相互相成,互相依存的。感受了苗繡的藝術特色,才能更好地去欣賞銼花的魅力,發現銼花的審美價值。通過參觀訪問、體驗感受,同學們對湘西文化有了濃厚的興趣和深刻的認識。這樣,可以展示它們在區域文化的中的標記意義,也大大豐富了同學們的創作素材。
2012年10日,在湘西吉首市乾州古城正式開園的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園,隨著湘西旅游業的興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園也成為乾州古城里的一大文化亮點被眾多的游客所稱贊。據乾州古城辦非遺管理處主任姚方介紹,乾州古城已逐步成為一扇展示湘西民族文化的窗口。湘西工藝美術方面就已入駐了土家織錦傳承人葉水云、石硯雕刻傳承人楊光三、苗畫大師梁德頌、棕編大師宋彪等10余名各級“非遺”傳承人,還有繡花鞋墊、竹編、木雕等項“非遺”項目的展演也在園中形成常態。同學們走進非遺園,就是走進了五光十色的民間文化長廊,在這里他們可以欣賞到民間工藝美術的成品,看到其制作流程,可以與大師、非遺傳人面對面交流探討。穿越地域與歷史的距離,一切都是這么活靈活現,觸手可及。補充了校園課堂的局限,同學們對湘西民間工藝美術有了最直觀的、最深刻、最全面的認知。
長期從事職業學校的美術教育,我了解到很多學生雖來自農村,但對本土文化的了解都是片面和零星的,更不要說城鎮的孩子,這顯示了加強民間文化傳播的重要性和艱巨性。除了通用的課本知識傳播以外,還依據一定的教學目標對地域資源進行挖掘、整理,組織成教學內容:銼花、苗繡、苗畫、草編、泥塑等形式都引入到我的課堂中來。鼓勵學生充分利用本土隨處可得的稻草、樹枝、果實、石塊等原生態材料進行藝術創作,取得很好的收效。這樣的教學,學生非常樂意參與到民間美術的教學中來,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充分領略到真、善、美真諦,挖掘民間工藝的精神和內涵,用簡單、粗樸、美觀的藝術形式再現其藝術價值和審美情趣。
作為職業學校,如果對民間工藝美術的學習僅僅停留在校內課堂上,那只是實現了其中一部分價值。民間工藝美術應該根植到他們的職業情操中去,對他們產生延續性的影響。對于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我們引導他們將民間美術的元素運用到服裝設計中,使自己走民族特色產業,提高產品民族文化附加值與國際競爭力。通過前期一系列的鋪墊,同學們對湘西民間美術已經有了情感基礎和知識積累,在此基礎上,我們一起設計制作了有苗繡元素的產品:服飾品(掛飾、項鏈、提包)、家居用品(坐墊、家具套、桌布)等。這些將傳統元素與時代理念相結合,所設計的服飾、家居用品非常受歡迎。除此之外,我們還充分利用湘西的旅游資源,比如通過鳳凰、王村、張家界等地旅游市場,設計特色產品,這些都是傳統文化特色的附著,是傳統手工技藝與時代發展的結合。事實證明,這些產品,不僅本地人喜歡,也很受外地人歡迎。這樣的市場理念,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創新、研究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是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切實舉措。我們還在進一步嘗試,辦校園企業,將學校的資源與民間工藝大師相結合,讓民間工藝在市場上穩步發展!
一方面,是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呼喚,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又讓非物質文化遭到淘汰和破壞。這是時代進程中不可避免的沖突,許多專家學者滿懷愛國的熱情,肩負保護民間美術的責任和使命,都在進行整理挖掘宣傳的工作。做為一名教師,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掌握相關技藝、弘揚民族精神,是時代賦予我們重要而深遠的使命。職業學校要把授業和育人結合起來,努力培育文化創新能力的技術技能人才,推進教學成果進入市場,服務民族文化特色產業,使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走特色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