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雅軒 馬丁元 ( 昌吉學院 831100)
我國新疆的少數民族很大一部分都是維吾爾族,他們占據了新疆的主體,因此音樂的風格也主要是以維吾爾族的音樂為主,雖然其為主體,但是絕不可以將其唯一化。在新疆,可以大力的發展維吾爾族的獨特音樂,但是也不應該忽略新疆其他民族音樂的發展,對其他民族的音樂、音樂人的培養也是同樣的重要。要想切實的發展新疆的特色音樂,就應該注重這種多元化,將風格嚴格的界定與標記,將各民族、各群體的音樂文化有機結合,致力于打造充分富有內涵的新疆音樂。
新疆音樂是對新疆各地區音樂的一個統稱,這類音樂的旋律較為優美,節奏較為活潑大氣,且整體結構對應整齊,人們演唱的情緒高漲歡快,主要采用的是七聲自然調與五聲自然調,聲音豐富且變化多端。每一首新疆的音樂作品,都會有著類似的特點,特點主要在于作品結構完整,規模較為宏偉,整體的曲調深遠而悠長,富含豐富的情感,大都存在著敘詠性。在進行新疆音樂的演奏時,通常都會有樂器進行輔助,像手鼓、冬不拉、鐵鼓等。
從整體上我們能看出,新疆的土地遼闊且富饒,存在著維吾爾族、漢族、回族、蒙古族、塔吉克族等,共13個世代居住的主要民族。這些不同民族的組合,自然就使得新疆的文化具有多元化與復雜性,而音樂的種類也就由此而增多。另外,不同的民族存在著不同的語言類型,大概的語言種類在十種左右,分別歸屬于不同的語系當中。這些大背景都是新疆音樂產生不同類型的前提條件,究其新疆音樂的組成部分,主要存在著三種音樂調式體系:中國音樂、歐洲音樂、波斯-阿拉伯音樂,這三大體系深刻的影響著新疆音樂的發展,從而形成一種多元化的新疆音樂。
由此看出,新疆音樂歷史悠久且內涵深刻,它主要是由于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而形成的,它是我國民族音樂中的典范代表。在新疆音樂的發展中要切記不得更改其淳樸的原貌,每一個組成部分都是發展的重中之重,缺少任意一個因素,新疆的民族音樂將會變得不完美。
我們在從事新疆音樂工作的過程中,要嚴格的對相關作品的民族真實屬性與民族特有風格進行科學化與規范化的界定與標記。這項工作非常重要,而主要涉及的問題在于:
當我們聽到一種旋律特殊、民族特性鮮明的音樂時,我們可以很容易的判別出這種音樂的民族屬性,當我們肯定其音樂風格時就不應該籠統的將其標記為新疆音樂,應該直接明了的對其進行準確、系統的標記。例如:歌曲是一種創作類型的聲樂作品,我們可以直接對其進行標記,如塔吉克民族民歌風格、柯爾克孜民族民歌風格等,這些標記簡單直白,讓所有人一下就能辨識出此音樂的風格,不需要過多的思考與分析就可以一目了然。
為了更好地進行國際化的文化交流,可以在一些有特色的民族音樂前面署上四個字:中國新疆。例如,中國新疆-塔吉克民族音樂風格、中國新疆-哈薩克民族音樂風格、中國新疆-維吾爾族民族音樂風格等。這樣的風格標記可以將民族屬性、地區屬性以及民族音樂概念準確的表達出來,同時還可以反映出音樂作者自身的嚴謹與認真,給音樂相關分析人以具體的指示與提示,這樣能夠更好地讓我國民族的音樂在國際上發展,有利于我國的音樂作品更好地在國際上進行演出與傳播,弘揚我國的特色文化。
現實中肯定會存在難以確定風格的音樂作品,通過研究我們得知,隨著經濟用途社會的進步,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越發頻繁并且不斷加深,不斷的涌出新的音樂作品,而且這種類型的作品還會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主要在于音樂的創作者,他們會在創作中將不同民族、不同風格的音樂素材有機的融合在一起,通過歌曲技術的處理,產生了一種有著多民族、多角度、多元化的復合型音樂作品。在新疆這種作品層出不窮且傳唱度高,有時在聽這類音樂時會感覺其像維吾爾族音樂,又會感覺像柯爾克孜族的音樂,眾多的民族特色都融合在在一起,使得我們難以準確的辨別出此類音樂作品到底是什么風格的歌曲。那么面對這類作品,可以真正的將其風格標記為-新疆音樂,否則其他任何一個民族的音樂風格都不能完全涵蓋此類作品的真正風格。一旦進行這類的標記,人們就會知道這類歌曲是融合新疆多民族、多文化的音樂作品,這樣也可以給予人們一種真實的、標準的提示。
新疆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百花園,更是聞名世界的歌舞之鄉,其音樂作品享譽世界。新疆音樂為我國的文化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但是在現如今的時代里,各民族長期生活在一起,對于文化來講可謂是相互交融、相互學習,從而形成了一種多元化的發展形勢。在音樂的表現上我們可以看到新疆音樂的創作手法、創作素材越來越多,形成的音樂作品也風格迥異、復雜多變。正式在這種情況下才更應該對新疆音樂的風格進行注明標記,利用新型的理念與手段進行相應的標記,讓我們所有人都能更好的、更科學的了解新疆音樂,了解民族音樂。從而更好的發展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讓我國的文化更加閃耀于世,更加地被世界所熟知,從而真正的成為東方文化的代表。
[1]周新華.對新疆音樂及風格界定與標記的思考[J].昌吉學院學報,2009.
[2]楊葉青.新疆特色音樂教育的探索與展望[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