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華 (華東政法大學 10276)
琵琶最早稱“枇杷”,西漢劉熙著書有云:“批把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當時游牧民族騎在馬上好彈琵琶,因此是“馬上所鼓也”。
琵琶由直項演變為曲項,經歷了秦、漢、南北朝直至隋唐的演變。中國歷史上許多朝代都有外來人口的遷入中原地區,尤其是南北朝到隋唐時代,周邊的龜茲、曹僧奴曹氏、安馬駒安氏、白智通白氏等胡樂人,他們之中許多都是琵琶能手。他們的到來和進入上層貴族生活,使得中國宮廷文化——特別是隋唐時代——更為豐富多彩。
到了唐代,琵琶進入了“生長高峰”,從民間樂曲演唱直到宮廷樂舞,都可見其身影。這時候,琵琶已經成為了流行樂器之一,且在樂隊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杜佑云:“坐部伎即燕樂,以琵琶為主,故謂之琵琶曲。”
作為一種樂器,琵琶的造型典雅,音樂表現風格包羅萬象,具備很濃的民族特性,也透露著中國傳統文化包容大氣的氣質。作為一種樂器,它已經超過了樂器的含義本身,成為了一種音樂的傳播工具,也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標志之一。
琵琶的曲目按照不同的技法和曲目內容,在傳統上來說分為“武曲”“文曲”和“大曲”三大類。武曲,正如“武”字之氣,大多數是描寫戰爭場面的激烈和悲壯。文曲高雅清新,委婉細膩,多以優美的旋律表達深刻的內心感情。而大曲,“大”字是為包容一切,所以是結合了武曲和文曲的特征、手法,兼備了兩種曲風的特點,既具有武曲的敘事性和寫實性,又具有文曲的抒情性和寫意性。
《十面埋伏》是琵琶曲目中最為人熟知的一首,它的樂譜在1818年華秋蘋的《琵琶行》中可以說是最早的。《十面埋伏》描繪了楚漢在垓下決戰時的戰況。當時,楚漢雙方在垓下決戰,漢軍三十萬,楚軍十萬,漢軍包圍了楚軍。為了動搖楚軍軍心,漢軍中響起了楚歌之聲,而楚軍也慢慢開始唱和,楚軍此時軍心動搖,不再戀戰。楚霸王項羽見大勢已去,對愛姬虞姬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逃至烏江邊時,項羽拔劍自刎。整曲由“列營”“吹打”“點將”“排陣”“走隊”“埋伏”“小戰”“大戰”“項王敗北”“烏江自刎”“眾軍奏凱”“諸將爭功”“得勝回營”等段落組成,演奏層次清晰,技法豐富,表現力強,有著強烈的表現力,讓人身臨戰境。
此曲是由琵琶名曲《夕陽簫鼓》改編而成,使得每一個段落都飽含美的韻味。跟隨琴聲起,春、江、花、月、夜的畫面一幅幅出現,音符在演奏者指間流動。本曲由一組核心音調作為基礎,在此基礎上緩緩展開,或模進,或變奏,整個樂曲和諧生動,溫婉典雅。這也是中國傳統藝術的慣用技藝,樂曲和畫面都通過靜態的表現方式,呈現出動態的美感,在動靜之間展現秀美。樂曲的段落分為“紅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臺”“水深云際”“漁歌晚唱”“回瀾拍岸”“橈鳴遠瀨”,展現了一幅落日余暉,水面行舟,碧波蕩漾的景象,表現了對自然的贊美和留戀,入耳更是身心愉悅。
唐代,琵琶大盛于中原。君王、大臣、文人學士、百姓……各色人等都成為了琵琶的擁躉。唐太宗擅長音律,一生詩作豐富,其中有一首五言很是出名:“半月無雙影,金花有四時。摧藏千里態,掩抑幾重悲。促節縈紅袖,清音滿翠帷。駛彈風響急,緩曲釧聲退。空余關隴恨,因此代相思。”月、影、花的景象在詩中緩緩透出,抒發了作者內心的復雜情感。同時,在琵琶演奏的描寫上,詩作有著生動的語言,慢板時聲音和緩舒展,快奏時聲音如電馳雷鳴、疾勁慷慨。
唐代許多詩人飽含激情、濃墨重彩地寫下了多篇與琵琶有關的詩歌。白居易是詩作數量最多的,《琵琶行》《聽李士良琵琶》《春聽琵琶兼簡長孫司戶》《琵琶》《聽琵琶妓彈略略》《聽曹剛琵琶兼示重蓮》《代琵琶弟子謝女師曹供奉寄新調弄譜》《九日宴集醉題郡樓兼呈周殷二判官》《五弦》《五弦彈》等。在這些作品中,《琵琶行》以優美感人的語言,如同一部文字化的樂曲,綿延不絕,讓人享受無限。
悲傷感嘆在唐詩中,似乎都成了琵琶詩的基調。用對音樂的想象和聯想,使其成為音樂的功能,從而轉化為詩歌的美感。琵琶詩,是唐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印記在中國傳統詩歌史冊上的篇章。
每個國家的民族樂器都有自己的民族審美和文化特征。琵琶,從造型到演奏,都將中華民族的審美和民族特性表現得淋漓盡致。它的造型外觀典雅流暢,律動和浪漫的氣息從它的線條中流露,本身就是一件撩人心動的藝術品。
最早出現的琵琶繪畫造型是在我國古代的佛教壁畫中。敦煌石窟、龜茲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大同云岡石窟的壁畫中,都存有許多琵琶的畫像和作品。敦煌壁畫中以琵琶的圖形最多,僅莫高窟就繪有700余只。
石窟壁畫在我國古代是一種佛教繪畫。在佛教源頭的印度,壁畫中很少有樂隊這種形象出現,而畫中的飛天等形象都是不持樂器的。自東漢佛教東傳入中原,古代中國人民就將中國傳統文化注入佛教中。畫中人各擎一件樂器,或彈或吹或擊。宗教藝術少不了宗教的氛圍和氣質,壁畫和音樂作為表現形式,更是充分體現了宗教的氣息,在佛教的壁畫中,不斷出現各種樂器,天宮、飛天、護法、金剛、伽陵烏等形象都手持樂器,在畫中舒展身姿,既宣揚佛法教義,又表現對佛的無限供奉。琵琶在壁畫各種素材中均有出現,凡是畫面之處,凡是人物之處,琵琶圖像比比皆是,數不勝數。各種飛天琵琶神韻奇崛,精美絕倫,她們神色安詳,風情萬種,持著琵琶,手指撥動,音樂隨即流淌而出,令人無不贊嘆。
在我國壁畫中,琵琶算是出現頻率很高的樂器形象,它給予了壁畫一種神奇的美感。在畫家的心目中,琵琶擁有美的外形,所以也是創作對象之一。
琵琶藝術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之一,是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加以豐富的代表之一。獨特的藝術形式,使得琵琶在我國音樂史舞臺上有著輝煌的歷史。它作為外傳入中國的樂器,有著深邃的氣韻,融入中華浩蕩的文化之中,與中國傳統文化一道奔向新的方向。
[1][西漢]劉熙.《釋名·釋樂器》.
[2][唐]杜佑.《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