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婭玲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 310018 )
由山西省京劇院排演的現代京劇《走西口》自2004年,在第四屆中國戲劇藝術節上成功演出,就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好評。《走西口》是以晉商文化為題材重筆描繪了誠信思想,歌頌了在中國經貿發展史上留下光彩一頁的一支晉商隊伍——“晉德裕”。描繪了山西商人以特有的堅定不移的信念和堅韌不拔的毅力,開拓了中俄的邊境通貿之道。整臺演出較大篇幅的描繪這支晉商隊伍恪守“誠信”,用極大的代價,甚至是生命來維護商道中的誠信原則。晉商文化獨特的歷史氣息與現實意義為當代商人展現出一個活生生的舞臺版,主題鮮明,立意深刻。
新編京劇《走西口》創編以來,包括臺灣已在全國演出近200場,看慣了大投入、大制作、大舞臺、大陣容的觀眾,再看這臺由山西省京劇院主創演繹的以充滿質樸與民俗特色帶著泥土般芳香的獨特藝術魅力,像一縷春風吹進綠野,飽嘗了西北民族文化的盛宴,在享受鏗鏘有力的臺詞唱段中深受感染和感動。本劇從音樂、舞美、武打等藝術形式上進行全方位的打磨也帶給我們許多深層的思考。筆者試從其挖掘歷史精神與創新思路相結合之視角,淺析此劇的成功之道。
京劇《走西口》在保持了京腔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對晉商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刻畫。晉商是中國商業歷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清代中后期,我國對外經濟的發展與貿易的開拓譜寫了一曲不朽的篇章。每一個輝煌的歷程都有豐厚的歷史文化背景所支撐。山西有民謠云“殺虎口,走西口,沒有錢財難過口,不是丟財就掉頭”。虎口是山西人到塞外經商的必經之路,但茫茫戈壁灘的酷暑與嚴寒,種種困難可窺一斑。“誠信為本、勇于開拓”的晉商經商的敬業精神在漫漫走西口的歷程中得以詮釋與標榜。現代京劇《走西口》的創作也是對晉商前輩不畏險阻,誠信經營、以義制利的精神的歌頌與傳唱,揭露諷刺在當今商業經營中見利忘義,弄虛作假的不良現象。全劇圍繞著“誠”和“義”二字展開,這既是晉商一貫堅守的準則,也是山西文化的歷史精髓。即便是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誠信為本、以義制利也是所有人應該維護的商道原則。在鮮明的主題立意基礎上以深沉的歷史感情和鮮明的當代意識有機的融合呼喚“誠信”的回歸。
京劇《走西口》可謂是中國京劇現代戲的精品,山西文化藝術精品,綜合了舞蹈、音樂、京劇、繪畫等多種藝術手段,是古典與現代的結合。音樂雄渾豪邁,蒼涼悲壯,很有氣勢;舞美虛實結合,寫意與寫實結合體現意境。
《走西口》由當今京劇界領軍人物于魁智、李勝素領銜主演,樂隊由山西省京劇院、中國京劇院、山西省歌舞劇院交響樂團聯合組成,并聘請胡炳旭擔任首席指揮,劇本則是山西作家張曉亞、高曉江、黃來喜獲得曹禺文學獎的力作。朱麗、張巍、朱強、管波等一批優秀演員也參與其中,組成了強大的一支演出陣容。
《走西口》的原型是根據廣泛流行在陜西、內蒙古、山西及河北省北部地區的民間故事、民間小調。劇中通過將京劇音樂與山西民樂的有機融合,令觀眾在品味京劇音樂的同時,也領略了山西文化的魅力。在音樂、唱腔創作方面,編導人員在浩如煙海的陜北民歌中,選取了一些符合故事劇情、人物的情緒、現代觀眾的審美標準,用廣大觀眾耳熟能詳的民歌素材尤其是《走西口》信天游的曲調為主要敘事手段,使民歌與故事的劇情交融在一起,呈現情景一體、聲情并茂、珠聯璧合的舞臺藝術效果。該劇還設定了許多具有濃郁的山西音樂特色的幕間伴唱,使全劇音樂形象更加絢麗多彩。“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熟悉的山西民歌在京胡的伴奏下,顯得格外清亮而有韻味。高亢激越的旋律迅速將觀眾帶進一個古韻滄桑的地方,京劇《走西口》賦予了民歌“走西口”以豪邁悲壯的風骨,民歌“走西口”賦予了京劇《走西口》以低徊纏綿的情愫。京劇的典雅增加了晉商的魅力,晉商故事的濃墨重彩為京劇的表演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尤其是觀眾耳熟能詳的山西民歌《看秧歌》的旋律以京劇形式為觀眾帶來了歡快的歌舞。黃河岸邊放河燈的習俗貼切地向觀眾們展示出山西民間文化特色,營造出具有當地風情的獨特氛圍,令人耳目一新。也使得《走西口》的音樂旋律、更優美、婉轉,表演更具有觀賞性、藝術性和趣味性,這種創作和編排是極富地域色彩的大膽嘗試。
在唱腔設計方面,程派的蕩氣回腸與荀派的活潑俏皮形成鮮明的對比。為了飾演劇中的山西商人,演員于魁智用心的找來不少有關晉商題材的資料,對晉商文化做全面深刻的了解,從中找尋過去晉商的真實感覺。許多唱段慷慨激昂,唱詞直指人心。由李勝素扮演的男裝裝束的鐘雪兒在一開場便與于魁智出演的“晉德裕”商號老板常雨橋成為了冤家對頭,舉手投足間頗有幾分英武之氣,兼有不少高難度的打戲,唱段也充滿了女英雄的氣概,讓觀眾眼前一亮。而后換回女裝后又盡顯柔美與細膩。唱腔設計上有較大的起伏變化去刻畫人物性格和揭示內心活動,也使演員的演唱技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讓各位藝術家盡閃亮點,拿出自己的絕活。表演可謂精彩紛呈,令觀眾耳目一新。
據了解,為了讓作品更加成熟與民俗化,《走西口》在演出創作的過程中曾不斷完善,歷經多次修改,為鮮明地表現劇中人物常雨橋大智大勇、精于計算及不屈不撓的精神。著名的音樂唱腔設計人張延培先生和指揮家胡炳旭先生對全劇的音樂進行了精心設計與大膽嘗試,聲勢宏大的管弦樂也搬上舞臺來襯托釋放京劇音樂的魅力。使具有強烈表現力的京腔、京韻在音樂、唱腔及風格在交待情節和內心活動上達到完美。伴奏除京胡、京鼓、京板等外,另有大型交響樂隊伴奏。大劇場回響設計效果明顯,每逢好腔佳音觀眾席都有陣陣掌聲和喝彩聲,演員功底深厚,將劇中人物演繹得栩栩如生。觀這樣的京劇是一種美妙的藝術享受!在宏達的交響樂隊的烘托下表現出一種大氣磅礴的悲壯豪情,還讓多個流派唱腔融合在一臺戲中,恰到好處的承接、轉合。有變化也不顯得脫節。既增強了觀賞性,也成為京劇不甚熟悉的觀眾快速尋找情感的切入點。讓觀眾品足了味道。給人以流暢、耳目一新之感。以情動人是大多數藝術家的經驗,用情感的大潮沖擊觀眾的心靈大坎,大膽創新,合理渲染,在瞬間濃縮各種真實的生活情感,讓觀眾隨著劇情的推進,接受各種情感的撞擊,從中品味劇中所蘊喻的內涵。給人們留下的不僅僅是深深的思想啟迪,還有動人感人的藝術價值。
古老的京劇已邁入21世紀,自清代興盛至今已經走過了二百多個年頭。具有國粹美譽的京劇在戲曲衰微的今天能否擁抱時代,占領文化市場,與新時代的脈搏一起跳動。尤其是如何面對現代觀眾,面對年輕的觀眾,的確不是一件樂觀的事情。不僅中國京劇界在探索,整個中國戲曲都在探索。尤其是京劇的衰落最集中體現在觀眾的離去,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先生曾多次慨嘆說:“只有激活傳統,做到既有血又有肉,好看又好聽,撞擊人的心靈,孕育當代中國人的精氣神,京劇才能發展下去”。本劇在多年的演出過程中不斷進行完善,歷經多次修改,尤其是從挖掘歷史精神與創新思路相結合這個意義上來說,成就了晉商文化的代表作——《走西口》。事實證明,京劇唯有具備時代內涵和符合新時代人們的審美趨向才可能贏得今天的觀眾贏得文化市場的一席之地。
京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在面對文化多元,速食文化極其盛行的當下,如何繼承傳統又能為傳統的戲曲文化注入活力,讓博大精深、滲透著民族血液和精神的戲曲藝術發揚光大是戲劇工作者面臨的挑戰。特別是國粹京劇弘揚、傳達民族文化是新的時代中國戲曲無法回避的課題。新編《走西口》是近些年山西打造精品劇目中為數不多的戲曲藝術形式。典型的利用地方民歌與傳統京劇藝術營養的揉合、滋補和潤澤,程式與生活的結合,真實與寫意的諧和,深入刻畫山西晉商文化。在社會呼喚商業誠信的今天,山西省京劇院將京劇置于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上,將“誠信”的理念化作藝術帶給觀眾。通過優美的京劇唱腔和栩栩如生的舞臺人物形象傳遞給觀眾,真正達到了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為一體的視覺享受。在新的時代天地中綻放出絢麗燦爛的生命火花!
《走西口》是山西省京劇院與中國國家京劇院、中國戲曲學院、山西省歌舞劇院聯合創作而成的。在行當的設置上五大行當競相亮相。除了于魁智、李勝素領銜主演外,朱麗、張巍、朱強、管波等一大批優秀演員也參與該劇中,名家名角的參與帶動地方優秀京劇演員,組成了強大的演出陣容。為突出人物性格,發揮各個院團的優勢,對各位藝術家,各個流派也做了許多量體裁衣的設計。進一步體現出了強強聯合的創作初衷和優勢。
近年來,山西要打造成為文化強省,省政府給予了山西省京劇院很大的支持。去年,山西省京劇院在政府的支持下翻新改造出自己的舞臺,并且,在民間成立了振興京劇基金會,京劇在山西探索出新的路子。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索也得到一種啟示:地方劇種只要抓住機遇,雖然演的是歷史故事,但緊扣時代脈搏,首先要找到好的創作源點,擁有優秀的演出團隊,推成出新,同樣是可以打開市場,打造出當地的知名文化品牌來。
參考文獻:
[1]樊祖蔭.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若干問題的思考[J].音樂研究,2006(1).
[2]武佩琴.戲曲教育與教師的現代素質[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1994(2).
[3]崔華功,王靜.淺議戲曲教育的幾個問題[J].戲曲藝術,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