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鵬 (中南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430074)
在我國的舞蹈訓練中,長期存在著這樣一個現象,教師在訓練學生舞蹈基本能力或舞蹈技術技巧時,總是追求動作練習的數量來達到訓練的效果。“每天早功踢腿一千次”,“一節技巧課小翻兩百個”對于很多學舞蹈的孩子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這樣的訓練方式不僅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和體力,影響了學生其它課程的學習,而且還會給學生帶來不必要的身體損傷,以及身材的不良變化。這樣的訓練方式顯然不符合當代舞蹈的發展要求。教師應充分認識這一問題,在訓練中追求訓練質量,而不是數量,巧妙運用訓練強度,以科學高效的訓練方法進行教學。
速度是指單個動作從開始到結束所用時間的快慢程度。動作完成的速度越快,訓練強度就越大。例如,在單一技術技巧的訓練中,側手翻的擺腿速度,原地飛腳的蹁蓋腿速度。教師在訓練學生時,對于這些需要快速完成的動作,教師要有意識地不斷要求學生以更快的速度去完成動作,使學生在訓練中受到更大強度的刺激。
節奏是動作重復的時間量度,指在組合的單位時間內重復進行的動作次數。當單位時間或組合長度相同時,動作重復次數多,節奏就快,訓練強度就大。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節奏不同,人體即使是在完成相同的動作,參與工作的肌肉的工作形式也會不同。節奏越快,強度越大,練習者完成起來也會越困難。隨著節奏的加快,不僅需要完成動作的原動肌要更加快速地在收縮與松弛中轉換,而且對保持身體姿態的固定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把上小踢腿的訓練中,教師在一個八拍的音樂中,將原來一拍一次的小踢腿動作改為兩拍三次的小踢腿動作,這就意味著節奏加快,動作重復的次數變多,從而提高了訓練強度。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改變動作的節奏來提高訓練的強度。
高度是指環節動作或身體騰空時,環節重心或身體總重心所達到的與地面的垂直距離。垂直距離越大,高度就越大,訓練強度就越大。例如,在把上控制的練習中,后腿120度的探海舞姿控制就要比后腿90度的探海舞姿控制的訓練強度大。因此,教師在訓練學生時,應不斷地打破學生先前已經適應的動作高度,追求新的高度,用高度的增加來提高訓練強度,挖掘學生身體的潛能。
訓練強度和訓練量對機體刺激所引起的反應是不同的。由訓練強度刺激所引起的機體的反應比較強烈(如訓練后身體感覺異常的疲憊或有強烈的肌肉酸痛感),能較快地提高身體器官系統的機能水平,所產生的適應性影響比較深刻。但相對來說,機體所產生的適應不太穩固,消退也較快。如果不能進行持續、不間斷的訓練,先前取得的訓練效果就會丟失。因此,機體在適應了某種強度的訓練后,必須不間斷地繼續安排練習,并且在原有強度的水平上適當增加強度,才能將先前的訓練效果保持住并繼續取得訓練效果。
從訓練目標角度講,舞蹈舞臺表演和舞蹈比賽的核心就是訓練強度,看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訓練質量實際上就是一種強度指標,要提高訓練質量就必然要加大訓練強度。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在舞蹈作品的表演中,當舞者跳到最累的舞段時,要想高質量地完成一個技術技巧會比平時在基訓課上單一完成同樣的技術技巧困難得多。有很多老師會片面地把這樣的問題歸咎于學生“體能不夠好”,但是如果從訓練課的角度找原因的話,我們會發現是教師在訓練組合的編排上做的不夠好,總的來說就是強度不夠大。在平時的基訓課上,教師如果總是以低強度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訓練的話,學生只是具備了在這種低強度負荷的刺激下完成各種動作的能力,并且獲得了一種錯誤的“成就感”,一旦在舞蹈作品表演中,強度負荷刺激增大的情況下,他們就不能像在基訓課上那樣游刃有余地完成各種動作了。所以,教師要從舞蹈表演和舞蹈比賽的實際出發,重視訓練強度的應用,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編排出強度較大的組合對學生進行訓練,增強學生在承受較大強度刺激時,具有高質量完成各類動作的能力。
從生理學角度講,訓練強度在單位時間里直接反映了訓練對機體的刺激程度,對機體的適應性變化起著比訓練量更為重要和深刻的刺激,沒有一定強度的刺激就不能引起機體的適應過程,而過多地運用訓練量容易引起肌肉體積和重量的同步發展,容易破壞舞者的形體美,任何以破壞舞者形體美為代價的訓練都是失敗的。這一點在訓練學生力量能力和技術技巧時表現的最為突出。例如教師為訓練學生的腿部力量,經常會安排大量重復的踢腿練習或跳躍練習,這樣練習表面上看取得了可喜的訓練效果,學生的腿部力量有了提高,但隨之而來的還有學生腿部肌肉圍度的增粗。因此,教師必須明確過多應用訓練量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并且處理好訓練強度和訓練量的關系,以保持體形為舞蹈訓練的重要前提,多運用強度的手段進行訓練,避免在訓練學生各種能力時,肌肉過分增粗。
從訓練課條件角度講,在舞蹈訓練課的時間范圍內,教材容量非常大,一般來說,無論是舞蹈中專學校還是舞蹈高等院校,都會開設基訓課、技巧課、民間舞課、身韻課、現代舞課、劇目排練課等多門課程,學生沒有條件更多地重復某一堂課中的某一個練習動作。因此,舞蹈訓練課上不可能無限度地增加訓練量,只有訓練強度的持續增加才是不斷提高訓練水平的有效訓練方法,因此舞蹈教師在教學中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將訓練強度與訓練量進行科學合理地組合,在有限的訓練課時中追求最佳的訓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