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莉 (重慶市江北區文化館 400020)
筆者在群文戰線工作已有七年時間,從事了中老年聲樂教學、合唱指揮等工作,對中老年聲樂教學中的發聲訓練有一定的體會,現闡述如下觀點:
現今的中老年越來越喜歡唱歌,水平也越來越高,他們已經不滿足于簡單的唱歌,而是有強烈的學習聲樂的需求,越學越來勁,越學越專業。筆者認為,中老年想要學好聲樂,發聲訓練必不可少,發聲訓練是確保歌者發聲穩定性、協調性的必備練習。
“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想要有良好的發聲,呼吸訓練是基石。筆者在長期的教學中發現,如果教師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進行完整、統一的呼吸訓練,那么接下來的發聲訓練、歌曲練習往往得來不費功夫。
重視體驗教學,呼吸訓練應重體驗、重感受,通過多種多樣的方法讓歌者感受聲樂中的呼吸模式、呼吸狀態。對于初學者感受歌唱中的呼吸尤為重要,如雙臂抬高或雙腳離地呼吸,感受腹部肌肉的運動;坐在椅子上,雙腳著地,上半身靠向大腿,雙臂和頭部自然下垂,頭頂指向地面,雙肩不動,開始吸氣,感受后背向外擴張;雙腳著地、雙手放于后腰背處,掌心朝外,手背和背部相貼,吸氣時感受后背向外擴張將手向外推得感覺。中老年一旦真正體會到腹部和背部的變化,加之正確的呼吸姿勢,便可解決許多錯誤的呼吸,如身體松垮、身體僵硬、大口喘氣等問題。筆者自編了一套呼吸訓練操,讓中老年隨著音樂做呼吸練習,很受大家的喜愛。
如何保持發聲訓練的穩定性,筆者認為后頸是關鍵。在筆者的自編操里有一項練習是手握頸背,向上提拉頭部,如果動作正確,能感覺到脊柱被拉長,整個后背得到伸展。這個練習可以讓歌唱者體會歌唱時頭頸的正確擺放位置,如若能很好的保持,在整個發聲訓練中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一旦歌者的頭頸位置正確,并且頭頸無小動作、多余的動作,在發聲的過程中可以做到穩定的保持。其次,哼鳴練習是打開呼吸通道和尋找發聲位置的敲門磚。讓歌者用閉嘴哼鳴和張嘴哼鳴的方法練習,體會兩者相同的發聲狀態。同時,著重練習張嘴哼鳴,體會發聲位置,并且保持。
如果把發聲訓練比喻成一項人聲樂器的發音,那么便需要這個樂器中的各個零件相互協調統一、分工合作,這樣才會發出優美的音色。如果只是某些發聲器官在工作,就好比是樂器少了一根弦、一個簧片。因此,要做到發聲訓練的協調平衡首先應讓歌者認清自己的樂器,培養歌者對歌唱器官相互適應、協調的感覺,找到歌唱器官運動整體性的規律。首先,我們應培養歌者良好的心理素質,身體的任何運動都是由大腦發號施令,緊張、焦慮、害怕都會影響歌者的呼吸和發聲質量,因此文章前面講的呼吸是基石便體現得尤為重要。大師們都會說,當你輕松自如呼吸時,獲得好聲音似乎毫不費力。其次,要做到發聲剎那間的協調統一。這部分的練習應讓中老年多琢磨、多思考。讓他們做呼吸—發聲轉換練習,吸氣時,手掌向內放于距離盆骨中央30厘米處,開始向上畫圈,轉換成呼氣時達到最高點,發聲唱u,同時手臂向下向內畫圈,到達最低點時發聲結束。中老年的發聲練習應以簡單為主,從五個元音開始慢慢練習,一條練習完全掌握、領會之后再做第二條練習,切忌五花八門,擾亂他們的思緒。同時,不要因為歌者為中老年就僅僅讓他們坐著唱,應變換姿勢達到理想的聲音狀態。筆者就經常讓歌者用馬步蹲或坐姿抬腳的姿勢進行發聲訓練,這些姿勢很容易讓歌者把思想集中在呼吸和整體配合上,而不是簡單的把聲音唱出來,杜絕了很多不必要的錯誤的歌唱狀態。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中老年的發聲訓練應先進行體驗教學,待中老年心神領會之后,再用多種多樣的形式進行發聲練習,從而獲取滿意的發聲效果。把握循序漸進、由簡到繁的原則,打好堅實的發聲基礎,為歌唱奠定基石。
[1]梅里貝斯.德姆.挖掘嗓音的潛力[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
[2]高秀竹.在歌唱教學中確立協調、統一、完整的聲音概念[D].東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