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春,朱開元,馬廣瑩,周江華,鄒清成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花卉研究開發中心,浙江蕭山 311202)
建設美麗濱江都市生態家園的幾點建議
劉慧春,朱開元,馬廣瑩,周江華,鄒清成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花卉研究開發中心,浙江蕭山 311202)
城市生態環境與城市居民身心健康息息相關,對杭州市濱江區都市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并提出打造美麗、生態、宜居生活環境的相應對策。
美麗濱江;生態環境;屋頂綠化;垂直綠化
隨著城市人口的增長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越來越密集,道路、建筑占據大量的城市空間,由此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與突出,如熱島效應、空氣質量下降、噪聲污染、光污染、人均綠地減少等[1]。為改善逐漸被污染的環境,促進生態園林建設,勢在必行的方法就是構建都市生態環境[2-3]。建設杭州濱江都市生態環境,不僅能具有除塵、凈化空氣的功能,還可以減輕和治理污染,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建設濱江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生態環境,為濱江市民提供一個美麗、生態、宜居的生活環境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
1.1 濱江特色景觀有待延續
濱江區西起錢江四橋,東至錢江三橋的錢塘江南岸沿江景觀,全長達3 800 m,面積約為42.3 hm2,呈現人地和諧、水濱筑步、錢塘帆影、錢王射潮、藝術家園、十里楓林、古韻官埠、異情映景等8大主題,可以稱得上是濱江區的特色濱水景觀。該景觀經過一期、二期的建設,現已經成為濱江區居民休閑觀光的好去處。然而,自錢江四橋以西的濱水景觀卻突轉風格,體現8大主題的特色景觀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存在于任何一個城市景觀的、沒有特色的常規綠化帶。
如何將濱江特色景觀繼續往錢江四橋向西延續,將是我們下一步努力的目標。
1.2 屋頂綠化尚處在“襁褓”階段
隨著近年PM2.5、霧霾天氣等對環境的影響,增加綠地,保護環境已成社會共識。但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可供建綠的空間有限。而在建筑物的屋頂進行綠化,可以讓綠化與建筑共存,向天空要綠地不再是夢想。屋頂綠化具有改善城市景觀、降低屋頂溫度、凈化空氣、增加空氣濕度、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等功能[4]。根據科學測算顯示,屋頂綠化平均滯塵量可以達到12.3 g·m-2,平均滯塵比率31.13%,可以有效地改善空氣質量。屋頂綠化下的室內,夏天的溫度會大幅降低,最大能降低10℃左右,冬天可以保暖,對節能減排也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世界各地的許多經濟發達城市對屋頂綠化十分重視,應用也十分成熟。目前,日本、新加坡、德國等發達國家,新建筑已實現100%的屋頂綠化。在國內也引起了越來越多城市的高度關注,北京、上海、成都、張家港以及浙江的舟山等城市都在屋頂綠化方面出臺了相關政策,而杭州市濱江區的屋頂綠化尚處在“襁褓”階段,“屋頂花園”屈指可數,并且這極其少量的屋頂綠化多半還屬個人行為,未得到規范化的施建。如曾被推薦為2012年世界屋頂綠化示范作品的錢塘春曉“屋頂花園”因占用一部分公有面積而被強拆,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市民綠化屋頂的積極性,而且對屋頂綠化的推廣和普及也有不利影響,但同時它也提醒我們,光口頭上提倡屋頂綠化還遠遠不夠,相應政策、規范化的專業指導不能欠缺。
1.3 垂直綠化觀念亟待更新
植物墻垂直綠化是近年來新興的壁面綠化技術,有別于傳統的利用攀援植物垂直綠化,而是利用地面植物培養植物模塊,然后垂直安裝在建筑物立面的方式,從而完成壁面綠化[5-6]。人類的活動環境分為室外和室內2類,室外進行植物墻綠化,滿足的不僅是視覺沖擊,更重要的是改善城市生態大環境,濱江區已在中興立交橋、火炬大道和東信大道立交橋以及少量建筑物的墻壁進行了嘗試,但綠化量還遠遠不夠。室內進行植物墻綠化,更貼近人類健康的需要,因為人類每天的基本活動如工作、學習、休息、娛樂、就餐等,平均有16~18 h的時間待在室內,大約占到整個生命周期的70%甚至更多。傳統的室內綠化是在室內擺放綠色盆栽植物,但事實證明,常規的室內綠化凈化空氣的效果遠遠趕不上植物墻的凈化效果。
如今,濱江區采用的室內綠化卻還是傳統的綠化方式,如在酒店、寫字樓、醫院等大廳擺放一些盆栽植物,選用的植物種類也都是一些諸如綠蘿、萬年青、常春藤、一品紅、紅掌、鳳梨等常規品種,但終究因空間有限而不盡人意。目前蕨類植物已成為塑造植物墻的新寵[7],該類植物因喜蔭、對光照要求不高而非常適合于室內環境,不管是室內哪個區塊,餐廳、臥室、客廳或是衛生間,只要是有墻壁的地方都可以一展它的風采。然而在濱江高新區,卻極少看到植物墻在室內環境中出現,就連白馬湖建國飯店這種高檔消費區都看不到植物墻的影子,可見我們的綠化觀念亟待更新,觀念更新了,前進的步伐也就加快了。
1.4 休閑農業尚待完善
近年來,濱江區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勢頭良好,目前已擁有2個比較規范的精品亮點-杭州晶星都市村和杭州白馬湖生態創意城,晶星都市村開展了垂釣、觀賞、采摘、品果、游覽、棋牌、會議、餐飲、住宿等休閑娛樂項目,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吸引了諸多游客。被定為生態建設區的白馬湖區塊,有著優美的自然風光,而且周圍還有“全球500佳”的山一生態村、越王城遺址、冠山寺等[8],但卻很少看到有游客光顧。究其原因,恐怕要歸結于以下幾點:首先是休閑觀光農業的檔次有待提升,如觀光的項目單一、創新與特色較少,尤其是可供游人參與和體驗式的活動以及娛樂活動都很少,缺乏吸引力;其次是宣傳意識不強,宣傳力度不夠,運用網絡、報刊等工具宣傳較少,休閑觀光人員還基本上是本區居民為主,主城區尤其是外來游客不多;再者,缺乏管理經驗,濱江區的休閑農業由于地點較分散,農業企業相互學習的機會較少,加上農業企業對管理人才的引進力度不大,休閑農業的管理缺乏經驗。
2.1 優化完善綠色濱水長廊
錢塘江南岸沿江景觀工程經過一期、二期的建設,為進一步打造沿江濱水生態帶奠定了基礎,也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濱水綠化案例,使得我們更加有信心繼續完善和提升錢江濱水景觀。在現有的基礎上,以錢江四橋為主軸,以濱江歷史文化為背景,進一步整合資源,發揮江、潮、湖、岸、橋、景等特色,將錢塘江南岸景觀分別繼續往南北2個方向延伸,根據沿江不同區段,營造出水岸樓盤、濱江夜市、沿江綠化、濕地風貌等既各具特色,又體現生態化的景觀走廊。同時借鑒香港、上海、廣州、深圳、武漢、南京等地的成熟經驗,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主動爭取相關職能部門更多支持,建立綜合協調機制,加快推進沿江景觀帶建設,從而推動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優化居民生活壞境。這不僅將成為濱江居民期待的未來濱江,也是全杭州市民所期待的。
2.2 做好屋頂綠化工作
世界各地的許多經濟發達城市在屋頂綠化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如花園城市新加坡,美國的屋頂花園,西班牙、法國、英國的立體綠化等。國內如北京、上海、成都、張家港以及浙江的舟山等城市都在屋頂綠化方面做出了一些嘗試,這些都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根據不同的建筑類群如辦公樓、居住樓、酒店、廠房、醫院、學校等,選擇不同的綠化方式和不同的植物種類進行屋頂綠化。如在居民樓屋頂主要采取簡易草坪式綠化,選擇耐干旱、耐貧瘠的佛甲草和綠景天;在政府辦公樓和大型酒店的屋頂可以采用花園式屋頂綠化,選擇小型喬木、低矮灌木和地被植物,建植復層結構的植物群落,設置園路、亭、座椅和園林小品等,作為游覽和休憩活動的空間;在廠房屋頂建立“空中農莊”,種植蔬菜瓜果,不僅可以起到綠化美化的效果,而且還可以降溫、省電,收獲的蔬菜還能發給員工當福利;在學校的屋頂則本著科普進校園的理念進行屋頂綠化,使屋頂綠化成為學生科普教育的第2課堂,成為校園中的新亮點。
實施屋頂綠化一方面要強化區綠化委員會的綜合協調功能,積極拓展辦公樓的屋頂綠化建設,統籌做好屋頂綠化的規劃;另一方面要加強綠化調整、建設的技術指導服務,行業管理,積極謀求房地、教育、財政等有關部門配合支持,力爭做到組織落實、責任落實,形成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局面。
2.3 做好垂直綠化,室內、室外共建綠墻
植物墻垂直綠化不但占地面積小,省料省錢,而且在綠化、美化市容市貌、改善環境、減噪防塵、凈化空氣、調節溫度等方面效果格外顯著,頗受人們歡迎。因此,在當今環境條件逐年惡化的情況下,應大力推廣植物墻代替磚墻、水泥墻的環境保護措施,把森林引向城市、把園林引入街道、把花園帶到室內,以滿足濱江快速建設生態家園的需要。將植物墻帶到室內是未來室內綠化、美化和凈化空氣的必然趨勢。
首先,要更新觀念,大力宣傳,大力推廣植物墻綠化建設,類似于常規綠化在室外、室內環境中的普及一樣,推廣植物墻在室外尤其是室內環境中的應用。其次,獲得政策支持及法律規范的保護是不可或缺的。再者,高度重視墻面綠化新技術,支持植物墻專業公司的發展,促使其建立多層次的技術支撐體系,產品形成標準化、工業化,以降低建設和維護成本。最后,加強與國外成功案例的交流與合作。歐洲、美國、加拿大、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墻面綠化技術目前處于較發達的地位,通過學習、引進、借鑒甚至合作,可以縮短我們與其差距。相信通過努力,在不遠的幾年內,植物墻將走進濱江的千家萬戶、辦公樓宇、醫院、學校、酒店、商場、書店等各個場所。
2.4 開發綜合型都市生態觀光園
生態觀光園是一種將園林和生態有機結合起來的新的園林形式。農業部頒布的《全國休閑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提到,到2015年,休閑農業將成為橫跨村、鄉、鎮、縣一二三產業的新興產業,成為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和滿足居民休閑需求的民生產業,成為緩解資源約束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產業,成為發展新型消費業態和擴大內需的支柱產業。堅持生態化、綠色化、節能化發展,使景觀設計走向產業化將成為今后休閑觀光園發展的主要方式。
要想讓白馬湖景區成為江南休閑觀光農業的一顆明珠,需要我們打破觀念,以新的理念來進行完善。在白馬湖景區可以設置不同類型的觀光區,如向日葵、薰衣草、杜鵑、月季、牡丹等特色花卉專類園、奇花異果專類園、芳香植物專類園、特色蔬果采摘區等,讓人們一年四季有花可賞、有果可食。每年定期舉辦一些觀光活動如牡丹花會、杜鵑花展、蘭花展、菊花展等,和一些體驗活動如楊梅節可以采摘楊梅、品楊梅酒等。還可以與學校掛鉤,成立生態教育基地,開展特色生態教育活動,讓學生充分認識自然、親近自然、感受自然。總之,要做到讓白馬湖景區的休閑旅游浪漫化、景區休閑農業高端化,將采摘蔬果、吃農家飯、住農家院與池中捉魚、竹林探險、花間撲蝶等豐富的參與性的體驗項目相結合,從一個單純的休閑農莊深化、延伸為生態型休閑、養生旅游、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示范、技術培訓、科普教育、參觀學習等多功能的綜合型都市生態觀光園。
[1] 楊玉培,謝玉常,咼子煒.改善居住環境創建生態家園[J].城市規劃與環境建設,2002,22(3):14-15.
[2] 李愛權,柴曉娟,申曉霞.我國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安全分析[J].山西農業科學,2012,40(4):304-306,352.
[3] 向昌國,李文芳.張家界市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考[J].山西農業科學,2010,38(12):80-82.
[4] 朱開元,劉慧春.城市立體綠化的應用與植物選擇[J].北方園藝,2012(2):107-108.
[5] 尚全明.深圳地區垂直綠化現狀及植物墻技術發展探析[J].中國園藝文摘,2012(7):43-51.
[6] 虞莉霞.城市綠色生態植物墻[J].設計時空,2009(12):54-56.
[7] 陳潔,裘勝陽,涂彧洲,等.植物墻在城市垂直綠化中的推廣及應用[J].現代園藝,2012(4):77-78.
[8] 韓利紅,錢木根,來福根,等.濱江區發展都市生態、休閑農業思路探討[J].杭州農業科技,2006(4):20-21.
(責任編輯:張才德)
D 669
:A
:0528-9017(2014)10-1564-03
文獻著錄格式:劉慧春,朱開元,馬廣瑩,等.建設美麗濱江都市生態家園的幾點建議[J].浙江農業科學,2014(10):1564-1566.
2014-08-06
杭州市科研攻關專項(20110332H16)
劉慧春(1979-),女,湖北武漢人,助理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園林植物育種及應用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