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虹
又到9月開學季,許多學生由此揭開了自己人生新的一頁。這里我想講3個和教育有關的故事。
朋友的侄兒隨澳大利亞土生土長的華人去雪梨周邊海域捕撈魚蝦。每撒一下網,總有收獲,可每次網拉上來之后,那華人總要挑揀一番,將其中的大部分蝦蟹扔回大海。朋友的侄兒不解:“好不容易打上來,為啥扔回去?”那華人回答道:“在澳大利亞,每個出海捕魚撈蝦的公民都知道,只有符合國家規定尺寸的魚蝦才可以捕撈。”朋友的侄兒說:“遠在公海,誰能管得著你呀?”那華人淡然一笑:“呆久了你就會知道,在澳大利亞不是什么事都需要別人來提醒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守規矩。
我的一位資產頗豐的朋友讓我和他二十出頭、正在上大三的女兒聊聊,原來,我這位信基督的朋友的妻子不小心懷上了寶寶,由于女兒在外地讀書,生下兒子后沒能及時告知女兒。現在女兒了解后情緒對立,覺得弟弟搶了父母對她的寵愛和她應該全部繼承的財產,聽見弟弟一哭,連殺他的心都有。我一看情況緊急,趕緊找她聊了幾次并及時推薦心理醫生進行疏導,她的對立情緒才有所緩和。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包容。
作家梁曉聲和兩個老作家在法國坐車去郊區,那天風雨交加,前面有一輛旅行車,車上坐著兩個漂亮的法國女孩。前車車輪揚起的塵土撲向后車車窗,加上雨滴,車窗被弄得很臟。路很窄,也不好超車。梁曉聲問司機:“能超嗎?”司機說:“在這樣的路上超車是不禮貌的。”正說著,前面的車忽然停了下來,下來一位先生,先對后車司機說了點什么,然后讓自己的車靠邊,請他們先過。梁曉聲問司機:“他剛才跟你說什么了?”司機轉述了那位先生的話:“一路上,我們的車始終在前面,這不公平!車上還有我的兩個女兒,我不能讓她們感覺這是理所當然的。”一席話讓梁曉聲羞愧了好些天。
這個故事說的是禮讓。
這3個故事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主題,這就是“文明”。“文明”一詞,從詞義上看,就是“以文來照亮”。照亮什么?人性。因此,可以說,“文明”就是一種植根于內心的素養,一種以承認約束為前提的自由,一種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善良。它關乎公平、正義,就存在于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存在于人和人的關系中。
對當今許多“90后”孩子的教育,文明習慣的養成就更顯得急迫了。
作家劉墉說:今天有多少孩子,既要美國式的自由,又要中國式的寵愛,卻沒有美國孩子的獨立和主動,又失去了中國傳統的禮儀和孝道。然而這些孩子一旦進入社會后,既要美國式的公司福利,又要中國式的鐵飯碗,但卻沒有美國員工的自律和中國傳統的忠誠。
從小討價還價,長大后失去原則,該講情的時候講理,該講理的時候說情。這正是我們現在許多家庭教育缺失理性成分的結果。
以教育培育文明,以文明照亮人性,是教育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