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學海
(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湖北 武漢 430014)
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指出:“人類生存的環境只有一個,破壞了就很難修復。在發展中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說到底綠水青山是最好的金山銀山?!蔽錆h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認真落實習總書記講話精神,在成功申報一批國家級地質環境治理工程項目的基礎上,以實施全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工程”項目為突破口,加快推進項目施工進度,并取得一定成效。
近年來,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按照《武漢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武漢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規劃》,持續對“小、亂、散”礦山實施關閉,同時,積極組織申報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截至2012年,全局共獲批11項,獲國家、省級資金支持約3.62億元。2012年,局里實施的東湖高新鳳凰山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得到了湖北省國土資源廳的肯定并向全省推廣;《楚天都市報》等報刊媒體以《三年復綠,讓“鳳凰”翩然起飛——曾經千瘡百孔,如今綠樹成蔭》為題進行了宣傳報道。
2012年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首次成功申報了“國家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工程”項目后,2013年初財政部下撥了“示范工程”啟動資金1億元。項目啟動后共實施礦區治理面積8.46 km2,實施坡面土、石方開挖削方整形1 746 620 m3、土石方回填夯實1 521 609.92 m3,修砌排水溝1 622.16 m、擋墻2 376.16 m、種植槽571.5 m,通過治理新增建設用地1 037.9 km2,新增林地316.6 km2,地方配套資金5 690.65萬元,有效解決礦山邊坡7處,長度5 781.9 m,治理露采坑8處,恢復和改善礦區生態地質環境,消除地質環境破壞對周圍企事業單位和居民的危害。
2013年底,財政部和國土資源部對示范工程啟動項目進行了評估核查,評估核查組對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實施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工程啟動項目給予了高度評價,并下達2.160 8億元資金,繼續推進武漢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工程。目前,資金已下撥到位,工程的施工圖設計、招投標等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
2013年,武漢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實施破損山體生態修復的意見》,成立了領導小組,制定了《武漢市破損山體生態修復實施方案(2013—2015年)》、《武漢市破損山體生態修復項目及以獎代補資金管理辦法》,要求各區政府開展山體修復治理工作,并按照每畝1萬元的標準對破損山體生態修復實施“以獎代補”。
2014年,武漢市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將《武漢市關于加強山體保護,改善生態環境案》列為“2號議案”重點督辦,并決定自2014年起開展山體保護立法調研工作。目前,全市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已形成積極開展山體修復治理、礦山復綠的良好氛圍[1]。
2005年,全市有礦山企業272家,其中:蔡甸區75家、東西湖區6家、洪山區19家、黃陂區82家、江夏區82家、新洲區8家。按照《武漢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確定的目標,全市礦山企業已逐步關閉至目前的35家,但遺留下來約1 540 hm2基巖裸露的礦山跡地急需治理[1]。
礦區遺留的地質環境問題非常嚴重:一是容易誘發地質災害。近幾年,武漢市每年排查確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80%都與礦山開采有關,有的區100%是采礦形成;二是土地損毀嚴重。由于礦區的不可移動性,以致礦產品、廢料長期壓占土地,使土壤堅硬、板結,治理難度大;三是加劇了礦區的水土流失。從國土資源部提供的衛星遙感成像的圖斑來看,礦山開采直接破壞地表植被,造成礦區基巖裸露、土地貧瘠,植被退化,最終導致礦區大面積人工裸地的形成,使武漢市“三區、三線”(開發區、居民區、風景區,水路、公路、鐵路)可視范圍景觀破壞嚴重。
首先,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涉及土木工程資質、地質災害防治資質,以及景觀、園林、規劃和資金管理、招投標管理等方面,一些單位和部門不支持、不配合的問題比較突出;其次,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專業性強,技術含量高,國土資源部門缺少專門技術人員和支撐單位,加之礦山點多線長面廣,工程項目監管難以到位。再次,多數礦山所在的山體為集體所有,一旦改變農民“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容易引起群眾的抵觸情緒,給依法關閉、治理礦山造成人為阻力。
編制《武漢都市發展區山體保護規劃編制規程》,指導各區政府、開發區開展《山體保護規劃》編制工作,按照武漢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的規定,加強涉山建設工程項目用地審批管理,做好山體及周邊現有建筑環境整治與拆遷改造工作。
暫停審批新的礦山采石項目,對《采礦許可證》期滿的,原則上不再辦理延續手續,確需辦理延續手續的,須經礦山所在地的區人民政府研究同意,區國土部門根據區政府的批文辦理《采礦許可證》延續手續。
積極配合區政府做好“小、亂、散”礦山關閉工作,大力開展“打非治違”行動。定期對礦區進行現場勘測和執法檢查,對擅自擴大開采范圍的行為要依法查處,情節嚴重的要堅決吊銷《采礦許可證》;正確引導礦山企業采用合理的開采方式和開采技術,實行邊開采、邊治理,盡量減少采礦對礦山地質環境造成的破壞,最大限度地降低山體修復成本。
強力推進國家級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工程”項目,嚴格工程施工管理和資金管理,確保工程質量和資金安全。同時爭取各區政府支持,推廣礦山治理“示范工程”經驗做法,加大各部門和單位的協同配合力度,并利用新聞媒體加強政策法規宣傳,引導礦區周邊群眾配合做好治理工作。
參考文獻:
[1]武漢市人民政府.武漢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6—2015年)[A].武漢: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2010:8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