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空間集聚、市場結構對城市創業精神的影響研究——基于2001-2007年中國制造業的數據

2014-01-29 03:40:50賀燦飛
中國軟科學 2014年5期
關鍵詞:經濟影響企業

郭 琪,賀燦飛,2,史 進,2

(1.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北京 100871;2.北京大學-林肯研究院城市發展與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一、引言

早在1934年,SCHUMPETER 對企業家創業的研究做出開創性貢獻,發現企業家創業對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有驅動作用,自此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和管理學等學科對創業的相關研究陸續開始[1]。很多國外學者認為,創業有利于現代市場經濟的持續發展,新企業的進入率越高,競爭越激烈,越有利于經濟增長。隨著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進程逐步加快,創業的活躍程度越來越能反映一個城市或區域的市場經濟活力,對城市或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越來越大,未來可能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經濟增長動力之一[2-3]。

那么,如何定義創業和創業企業家?關于創業的定義,國外討論較多,國內缺少完整定義。SCHUMPETER(1934)將創業定義為企業家重新組合新的產品、過程、市場、組織形式或者供給來源的行為,他認為創業者是不斷在產業內部進行“革命突變”、打破市場平衡的創新者[1]。GARTNER(1988)認為,創業是新企業或新組織的成立,企業家為此承擔一定風險[4]。目前,國外學者對創業的理解已經從新企業成立擴展到企業內的組織結構或戰略的革新,即創業不僅包括獨立于已有企業的新企業成立,也包括現存企業內部的新部門、新產品的革新與創新[5]。因此,創業企業家可以被定義為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通過創立新企業或在已有企業內實施革新和創新、能夠改變產業內結構、打破市場平衡的人①由于數據限制,無法獲取在已有企業內實施革新和創新的數據,但是本文所用的工業企業庫可以觀測到子公司的成立,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在已有企業內實施的革新。。城市創業精神是企業家的創業精神在城市層面上的加總與擴展,可以體現為城市的創業活躍程度。不同城市或區域具有不同的創業活躍程度,是什么因素影響創業者成立新企業的決定,進而影響城市的創業活躍程度?由于國外研究起步較早,對于創業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較為深入。BLACK 和STRAHAN(2002)指出美國銀行業改革所帶來更加激烈的金融競爭環境為創業者提供了更好的融資氛圍,推動美國各州的創業增長[6]。ROSENYHAL 和STRANGE(2005)發現創業文化、社會治安環境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是導致美國創業活躍程度具有區域差異的原因[7]。但與國外相比,國內對創業的研究剛剛起步,經濟學者對創業的探討也停留在其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上[8-9],而少有文獻探索創業的影響因素,更沒有文獻從企業所面臨的組織環境入手探討城市創業精神的影響因素。企業面臨的組織環境包括空間組織環境和市場結構環境。空間組織環境是目前受到廣泛關注的產業空間集聚問題,集聚經濟通過生產要素和中間投入品的共享以及知識溢出等機制影響創業成本和機會;市場結構環境是同一產業內企業間的市場關系或市場結構,包括企業規模分布和企業所有制分布,市場結構影響新企業的生產成本、市場和創業文化,具體的影響機制在第二部分詳細論述。本文利用2001-2007年城市面板數據,構建實證模型來探討企業組織環境——包括空間集聚和市場結構——對城市創業精神的影響,并檢驗這一影響是否因行業不同和新企業規模的不同而不同。

二、理論綜述與研究假設

受到以往研究成果的啟示,本文認為產業空間集聚和市場結構對城市創業精神有顯著影響。國外對集聚經濟和市場結構的研究已較為成熟。從MARSHALL 以來,對于集聚經濟的研究已經很多。根據已有研究,集聚經濟可以分為兩類:地方化經濟和城市化經濟[10],前者是指同一產業內的企業集聚所帶來的好處,后者是指不同產業的企業集聚所帶來的好處。大多數文獻已經探討過集聚經濟的原因、水平及其對企業增長和經濟效率的影響,得出不同的實證結論[11-13]。除了對經濟增長或效率有顯著影響,集聚經濟對于創業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創業者或新成立企業可以便捷地在地方化經濟中享受同一產業集聚帶來的好處,包括共享專業勞動力、共享中間投入與服務以及直接獲得溢出的專業生產知識與信息,尤其可以使創業者在生產技術、市場行情、關系網絡等方面直接享受已有企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這些共享與溢出大大降低了新企業的搜尋成本和入行成本;另一方面,新企業或創業者也可以在城市化經濟中享受不同產業集聚所帶來的好處,包括多樣化對創新的孵化、多樣化對創業者失敗的更多包容性以及各種軟硬基礎設施的共享,降低新企業的創新、生產、運輸等成本,同時降低失敗的風險。另外,新企業一般從已有企業中衍生,而集聚恰恰提高了衍生的幾率。因此,集聚經濟對創業一般是正向作用。但是,當集聚超過一定程度時,擁擠效應超過集聚效應,導致企業生產和運輸成本上升,進而提高該地區的進入壁壘,所以過高的集聚程度可能會降低創業的幾率。

因此,本文提出假設一:集聚經濟,包括地方化經濟和城市化經濟,有利于企業家創業;但集聚超過一定程度時,可能會減少創業。

市場結構也會影響城市創業精神。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市場結構主要是指企業規模分布。大企業比重高的地區和小企業比重高的地區,新企業成立的概率不同。創業者的職業選擇理論、經驗學習理論和競爭理論從三個不同的視角對此進行了解釋。創業者的職業選擇理論認為創業者面對領工資和自己創業兩個選擇,因為大企業的穩定性和高工資使員工創業的機會成本較高,而小企業員工更容易放棄工作而選擇創業,所以小企業越多的地區,創業發生的概率可能越大。經驗學習理論認為小企業的員工為創業做了更充分的準備,因為小企業使員工更容易全面接觸到企業的所有業務以及生產運營過程,使員工積累創業的經驗教訓[14]。因此,小企業是新企業最有效的孵化器[15]。競爭理論認為大企業由于在吸引熟練或高素質勞動力、資本、中間投入以及客戶方面都有較強的競爭力甚至壟斷力,從而增加了創業的難度[16-17]。大企業通常采用垂直一體化的組織結構,不僅將中間投入的供給內部化,大大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還將創新與技術都保護在企業邊界之內,使得自身在市場上具有絕對優勢,從而提高了新企業的進入壁壘[18-19]。

由于中國正在經歷市場化轉型,市場結構還應該包括企業所有制分布。國有企業比重高的地區,地方政府受到國有企業的影響較大,在制定政策和分配資源時會有所偏向[20],市場經濟環境較差,導致創業成本和失敗率較高,從而降低創業者對該地區創業成功的預期,限制創業行為的發生。

因此,提出假設二:小企業比重越高的地區,越有利于企業家創業;國有企業比重高的地區,會限制企業家創業。

對于不同技術密集度的行業,集聚對創業的影響程度不同。低技術行業的知識與技術溢出和學習更容易,有利于同行業的新企業成立,而高技術行業由于技術壁壘較高,對創業者的素質要求較高,導致創業的概率可能較低。

因此,提出假設三:集聚經濟對低技術行業創業的影響可能大于高技術行業。

空間集聚和企業規模分布會影響創業企業家對新企業規模的決策。同樣的集聚水平,小企業成立的概率大于大企業。一方面因為創業者受到經驗或資金的限制,在集聚中更愿意先成立小企業,既可以共享集聚中豐富的上下游供應商,又降低風險;另一方面,大企業本身的選址受集聚的影響較小。從企業規模分布看,小企業更有利于孕育小企業,因為新成立的小企業需要較完備的上下游配套和服務,而小企業比重高的地區恰恰能夠提供這些。后文會對不同規模企業進行區分,驗證小企業是否更傾向于設立在產業集聚地區和小企業集中地區。

因此,提出假設四:同一水平的產業集聚程度下,中小企業成立的概率大于大企業;擁擠效應也是首先影響中小企業的成立;小企業更有利于孕育小企業。

本文結合中國的現實國情,控制住勞動力成本、人力資本、國內外市場、地理區位、政策要素、城市等級等重要變量,驗證地方化經濟、城市化經濟、企業規模分布和所有制分布對創業是否有顯著影響,并進一步驗證這一影響過程是否因行業技術密集度與新企業規模的不同而不同(見圖1)。

圖1 空間集聚、市場結構與城市創業精神

三、模型設定與數據描述

(一)模型設定

目前實證研究中對創業的衡量幾乎都是用新企業成立或企業進入率[21-22],本文選取城市的私營新企業成立數來衡量城市的創業活躍程度,具體解釋見下一節。由于新企業成立數是計數數據,估計方法應該選擇泊松和負二項回歸。泊松回歸有兩個重要問題:一是泊松分布假設事件數的均值等于其方差,;二是泊松回歸不能很好地處理零值過多問題。但是工業企業通常有空間集聚現象,可能導致新企業成立數量的方差大于平均值,數據往往會是過度分散的(over-dispersed),負二項回歸允許方差大于均值,可以解決這種“過度分散問題(over-dispersion problem)”。而新企業數量的過度分散問題是由于零點概率過高所致,又會導致零膨脹問題(zero-inflated)。因此,本文估計方法選擇零膨脹負二項回歸模型(zero-inflated negative binomial regression model,ZINB)。在零膨脹負二項回歸模型中,隨機變量yi是第i 個城市被創業者選擇的次數,服從一個零膨脹結構的分布函數,則yi的分布函數可以表示為:

其中,參數0 <Pi<1,表明創業數據具有零膨脹特征。在零膨脹模型中,“零”由兩個不同的過程產生:第一個過程是由生成零計數的二項分布支配的,見式(1),第二個過程是由常規負二項分布支配的,見式(2)。

根據圖1,式(2)的計量模型可以設定為:

其中,nit是i 城市在t年私營新企業成立個數,P(nit)是指發生事件的概率,這里是指i 城市在t年被創業者選擇的概率,或者可以說是i 城市在t年發生創業的概率,Loc、Locsq、Urb、Urbsq、Rsmall、Rstate 是解釋變量,均滯后一年,Z 為控制變量,變量的具體涵義見下文和表1。模型同時控制區域虛擬變量(γ1)和時間固定效應(γ2)。本文對所有解釋變量進行了標準化處理,變量的參數可比較。模型估計過程借助stata12 完成。

(二)變量解釋與數據描述

對于城市創業精神的衡量,這里需要詳細闡述。由于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的成立更多受到國家或地方政府意志的影響,而外資企業的成立更多受到其集團的國際戰略的影響,不能反映創業企業家本身的作用,所以本文采用城市的私營新企業成立數量來衡量該城市的創業活躍程度(后文直接簡稱為新企業成立數量),本文選取數據庫中2001-2007年所有私營制造業企業,將成立時間為某年的企業定義為該年的新成立企業。對于私營新企業數量有兩個重要的問題需要交代:

1.參考聶輝華(2012)的建議,我們沒有簡單按照注冊類型定義企業的所有制類型,而是將個人資本占實收資本比重超過其他資本比重的企業定義為私營企業,這就進一步排除了法人資本即企業資本占主導的企業,這類企業的選址通常受到總部或投資企業意志的影響,不是創業者意志。下文的國有企業比重也是按照這種定義方法,將國有資本占實收資本比重超過其他資本比重的企業定義為國有企業。

2.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提供的中國工業企業普查數據(ASIFs),包括所有國有工業企業和主營業收入500 萬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受到數據限制,本文無法觀測到主營業收入500 萬以下的私營工業企業,可能會導致參數估計有偏,但是營業收入500 萬以下的企業規模很小,不足以“改變產業內結構、打破市場平衡”,不完全符合本文對于創業和創業企業家的定義,所以本文認為用ASIFs 做此項研究有一定學術意義,也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Loc 和Urb分別表示地方化經濟和城市化經濟,根據過去文獻的經驗,前者用某城市的同產業就業人數衡量,后者用城市所有產業就業人數來衡量,預期地方化經濟和城市化經濟對創業有正向作用,但是考慮到可能存在的擁擠效應,本文在模型中引入二次項Locsq 和Urbsq,驗證集聚對創業是否有非線性影響。市場結構包括小企業比重(Rsmall)和國有企業比重(Rstate),前者用平均就業人數小于50 的企業數占所有企業數的比重來衡量,后者用國有企業數占所有企業數的比重來衡量。預期小企業比重的符號為正,國有企業比重的符號為負。

除了集聚經濟和市場結構以外,對城市創業精神的研究還要控制其他一些重要的影響因素。創業者是追逐利潤的,而利潤取決于市場需求和生產成本,所以創業者在考慮成立新企業時要首先考慮市場和投入要素。

市場包括國際市場(Exmarket)和國內市場(Market),本文用城市該產業出口交貨值來衡量城市該產業的國際市場需求,根據Harris(1954)和He(2003)用國內市場潛力公式計算的結果衡量國內市場需求,公式如下:

其中,Pj是j 城市的消費品零售總額,Pk是j 以外其他城市的消費品零售總額,djk是城市j 和城市k 之間的最短公路距離,Sj是城市j 的面積。該衡量方法的優勢在于不僅考慮本城市的市場需求,也考慮了距離加權后的全國其他城市的市場需求。

投入要素考慮勞動力和貸款,勞動力要素包括勞動力成本(Wage)和人力資本(Hcapital),前者用城市職工年平均工資衡量,后者用城市高等院校畢業生數量衡量,預期勞動力工資越低或人力資本越高,越有利于企業家創業。貸款用城市工業貸款量(Loan)來衡量,貸款不僅反映資本可得性,也反映當地的政策支持力度,預期工業貸款越多,新企業成立的概率越大。以上這些解釋變量全部滯后一年,因為城市環境對于創業的影響存在滯后效應,并且滯后一年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模型估計得內生性問題。

直轄市和省會城市與其他城市不同,這些城市具有某些權力特殊性,政策優惠力度較大,處于國家和各省的優先發展地位,所以本文控制直轄市和省會城市虛擬變量(Provin),預期符號為正。城市地理區位,本文主要考慮交通區位,包括沿海港口虛擬變量(Coport)和內河港口(Inport)虛擬變量,預期地理區位越好,創業發生的概率越大。此外,本文還控制了城市是否在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虛擬變量(γ1)以及時間固定效應(γ2)。所有解釋變量及其預期符號見表1。所有解釋變量的統計描述見表2。這些解釋變量中,地方化經濟、小企業比重、國有企業比重的數據是通過ASIFs 數據計算得出,其他數據來自2002-2008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

表1 解釋變量與預期符號

表2 解釋變量的統計描述

四、實證結果分析

本文將所有制造業企業、技術密集度不同的行業和規模不同的新企業分別作為回歸樣本,考察產業空間集聚和市場結構對城市創業活躍程度的不同影響機制。

(一)所有制造業企業的回歸結果分析

從所有企業的實證結果(表3)看,地方化經濟對于中國城市創業精神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產業集聚通過共享、匹配和溢出等機制,有利于企業家創業,同時也驗證了集聚經濟具有累積效應,若一個城市率先在某個產業具有集聚優勢,那么這種優勢具有可持續性。但是地方化經濟的二次項顯著為負,說明同產業集聚超過一定程度后,對勞動力、資本和土地的競爭越發激烈,提高了創業者的創業成本,降低了創業活躍程度。雖然城市化經濟在模型(1)中不顯著,但是模型(2)中城市化經濟的二次項顯著為負,說明城市過大,使新企業成立的各種成本上升,尤其大城市的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發展較好,與這些產業相比,制造業對高素質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的競爭不具有優勢,導致制造業新企業成立的概率下降。綜上,假設一得到驗證。

表3 顯示,小企業比重對企業家創業有顯著正向影響,驗證了假設二,小企業較多導致城市產業橫向分工,使產業鏈各個環節趨向市場化,大大降低了新企業的進入壁壘,因此,小企業是新企業有效的孵化器。國有企業比重對創業有負向影響,符合預期,說明國有企業的大量存在會導致城市內部各經濟主體對勞動力、土地、資本和優惠政策等要素的競爭公平性受到損害,從而阻礙創業者創業。

比較解釋變量的系數大小可以發現,產業集聚對創業的影響最大,其次是小企業比重,國有企業比重對創業的影響力遠小于產業集聚和小企業比重。從中我們得到啟示,地方政府不應該只重視大企業的進駐與發展,小企業更有利于地方產業環境的形成,而且一旦產業集群形成就具有累積效應,比大企業對地方的貢獻更穩定和長久,所以地方政府應該充分重視有潛力的小企業或小企業集群的發展,為其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和優惠政策。

表3 所有制造業企業的回歸結果

(二)不同技術密集度行業的回歸結果分析

對于不同技術密集度的行業,創業受到集聚和市場結構的影響不同。本文選取服裝及其他纖維制品制造業(SIC18)、專用設備制造業(SIC36)、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SIC40)分別代表低技術、中等技術、高技術行業。從零膨脹負二項回歸的結果(表4)看,低技術行業的創業受到地方化經濟的影響最大,中等技術行業其次,高技術行業的創業受到地方化經濟的影響最小。這是合理的,因為已有企業的知識與技術溢出對創業者的影響至關重要,行業技術密集度越低,創業者越容易掌握行業的核心知識和技術,知識與技術越不容易被保護在企業邊界之內,共享與溢出越容易,創業的成本和風險較低。而在高技術行業內,技術不容易溢出,更不容易學習,對創業者的素質要求較高,所以地方化經濟對高技術行業創業的影響較小。地方化經濟對低技術和中等技術行業的創業都存在顯著的擁擠效應,同行業集聚達到一定程度,不利于新企業成立,而高技術行業沒有出現顯著的擁擠效應,一方面可能說明高技術企業的利潤較高,對擁擠成本的承受能力較高,不容易到達拐點,另一方面可能表明高技術行業本身更依賴集聚經濟,集聚經濟帶來的好處遠遠超過集聚不經濟。城市化經濟的影響與地方化經濟相似,城市化經濟對低技術和中等技術行業的創業都存在顯著的擁擠效應,城市規模過大不利于中低技術行業的創業,而高技術行業對城市規模不敏感,一次項和二次項都不顯著。

小企業比重對三個行業的創業都有正向作用,但是只有中等技術行業的系數顯著。國有企業比重對中、低技術行業的創業有顯著負向影響,說明在這兩個行業中,國有企業比重高不利于新企業成立,而國有企業比重對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影響不顯著,主要是因為中、低技術行業的進入門檻較低,競爭更為激烈,對市場經濟環境的要求更高,如果一個地區的中低技術行業的國有企業比重較高,市場環境較差,十分不利于新企業的成立。而高技術行業在大多數地方政府的重點產業的名錄之內,國有企業比重不會影響到這類行業所得到的政策優惠,所以不顯著也容易理解。

表4 高技術、中技術、低技術代表行業的回歸結果

(三)新企業按照規模分組的回歸結果分析

JACOBS (1961)認為,小企業從產業集聚中所獲得的好處大于大企業[23],因為小企業更依賴外部產業環境。另外,小企業的成立更能準確地反映創業的活躍程度,很多外國學者甚至直接用小企業成立來衡量創業。本文將就業人數50 人以下的企業定義為小企業,50~200 人以下的企業定義為中型企業,200 人以上的企業定義為大企業。采用這種劃分標準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從規模分布來看,這樣劃分更均勻,大、中、小企業分別約占全部企業的三分之一;二是國外的20 人以下、20-50 人、50 人以上的劃分方式不適合中國國情,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較多,企業的從業人數比美國等發達國家的企業從業人數多得多,因此不能照搬國外的劃分標準。

從實證結果(表5)來看,地方化經濟和城市化經濟對大、中、小企業的成立概率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是影響程度不同,小企業的系數最大,大企業的系數最小,說明集聚更有利于培育中小企業,驗證了假設四。從地方化經濟二次項的回歸結果看,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都會受到擁擠效應的影響,同產業過度集聚會導致不同規模的創業都有所下降,但是它們的拐點不同,通過計算得出,小企業的拐點為0.077時,中型企業的拐點為0.12,大企業的拐點為0.219時,說明中小企業最先受到擁擠效應的影響,當過度集聚發生時,中小企業的成立首先受到阻礙,但是大企業憑借其內部規模經濟的優勢對成本和風險有較高承受能力,所以其受到擁擠效應的影響較遲。從城市化經濟二次項的回歸結果看,大、中、小企業也都受到城市規模過大的負向影響,但與地方化經濟不同的是,小型新企業的拐點最大(0.417),大型新企業的拐點最小(0.24),說明小企業更適應大城市,規模過大的城市一般是綜合性城市或區域性服務中心城市,如北京和上海,這類城市主要發展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價格較高,不利于大型制造業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另外,這類城市的創新活動頻繁,包容性強,孵化器多,且市場較大,有利于中小型企業的創業。

表5 還顯示,中小型新企業受到小企業比重的影響顯著為正,且小企業的系數遠大于中型企業,說明小企業更有利于催生小企業,創業精神具有延續性,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也證明了創業具有遺傳效應。另外,大、中、小型新企業受到國有企業比重的影響都顯著為負,說明國有企業比重越高,市場經濟環境越差,創業者對在這種環境中成立新企業的預期越差,導致企業家創業的概率較低,且這個結論適用于任何規模的新企業,不僅是中小型新企業。

表5 新企業按規模分組的回歸結果

五、結論

本文利用2001-2007年地級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數據,用私營新企業成立數來度量城市的創業活躍程度,通過估計零膨脹負二項回歸模型,控制住勞動力成本、國際市場需求、國內市場潛力、工業貸款、人力資本、地理區位和城市等級等重要影響因素,探討企業所在城市的組織環境——包括空間集聚和市場結構——對城市創業精神的影響,主要得到以下結論:

總體上,地方化經濟和城市化經濟有利于企業家創業,但是過度集聚導致的成本上升,會阻礙新企業成立。關于市場結構,小企業比重越高,企業家創業的概率越高,說明小企業是創業有效的孵化器;而國有企業比重越高,市場經濟環境越差,越不利于創業。

組織環境對城市創業精神的影響存在行業差異。由于技術傳播和學習的難易程度不同,空間集聚通過共享和溢出等機制,對低技術行業創業的影響最大,對高技術行業的創業影響最小。對于不同技術密集度的行業,創業受到市場結構的影響也不同。

組織環境的影響因新企業規模的不同而不同。中小型新企業從產業集聚所獲得的好處明顯大于大企業,集聚更有利于小企業的成立。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的成立,都會受到擁擠效應的影響,但是不同規模企業對擁擠效應的承受能力不同:從地方化經濟的二次項看,中小企業最先受到擁擠效應的影響,而大企業對成本上漲有較強的承受力,所以其最后受到擁擠效應的影響;但是從城市化經濟的二次項看,大型新企業最先被大城市所排擠,而小企業更容易在大城市中生存。市場結構方面,實證部分證明了小企業更有利于催生小企業的結論。而國有企業比重高的地區不利于任何規模新企業的成立。

本文的研究結論有一定的政策意義。產業空間集聚和小企業的大量存在,顯著提高城市創業的活躍程度,而國有企業較多的地區,市場經濟環境較差,使創業受到限制。很多文獻已經證明了創業對于地區經濟增長有驅動作用,地方政府不應只關注于外商投資或大企業的進駐與發展,小企業更有利于地方產業環境的形成,而且一旦產業集群形成就具有累積效應和網絡效應,比大企業對地方的貢獻更穩定和長久,所以地方政府更應該將支持企業家創業放在關鍵地位,關注有潛力的小企業或小企業集群的發展,運用經濟、行政等各種手段與政策,為其營造良好的集聚條件和市場環境,推動地方經濟快速、持續、有活力地發展。

[1]SCHUMPETER J A.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

[2]KLAPPER L,LAEVEN L,RAJAN R.Entry regulation as a barrier to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82(3):591-629.

[3]DJANKOV S,PORTA LA R,LOPEZ-DE-SILANES F,and SHLEIFER A.The regulation of entry[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117):1-35.

[4]GARTNER W B.”Who is an entrepreneur?“is the wrong ques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1988,12(4):11-32.

[5]SHARMA P,CHRISMAN S J J.Toward a reconciliation of the definitional issues in the field of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M].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07:83-103.

[6]BLACK S E,STRAHAN P E.Entrepreneurship and bank credit availability[J].Journal of Finance,2002(57):57-68.

[7]ROSENTHAL S,STRANGE W.The geography of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American metropolitan area [J].Economic Policy Review,2005,11(2):29-54.

[8]魯傳一,李子奈.企業家精神與經濟增長理論[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5(3):42-49.

[9]李宏彬,李 杏,姚先國,等.企業家的創業與創新精神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J].經濟研究,2009(10):99-108.

[10]HENDERSON J V,KUNCORO A,and TURNER M.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ities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103):1067-1090.

[11]CICCONE A and Hall R E.Productivity and the density of economic activity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86):54-70.

[12]HENDERSON J V.Marshall's scale economies [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3,31:1-28.

[13]FELDMAN M P.and AUDRETSCH D B.Innovation in cities:science-based diversity,specialization and localized competit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43):409-429.

[14]JOHNSON P S,CATHCART D G.The founders of new manufacturing firms:a note on the size of incubator plants[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79,28(2):219-24.

[15]SANTARELLI E,STERLACCHINI A.New firm formation in Italian industry:1985-89[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1994,6(2):95-106.

[16]AUDRETSCH D B,and KEILBACH M.Entrepreneurship capital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Regional Studies,2004(38):949-59.

[17]NORTON R D.Agglomer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From Marshall to Chinitz[J].Urban Studies,1992(29):155-170.

[18]SCOTT A J.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location:Division of labor,the firm,and spatial process [J].Economic Geography,1986(62):215-231.

[19]HENDERSON J V,SHALIZI Z,and VENABLES A J.Geography and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1(1):81-105.

[20]陳玉宇,黃國華.中國地區增長不平衡與所有制改革[J].經濟科學,2006(1):8-9.

[21]SANTARELLI E,TRAN H T.Growth of incumbent firms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Vietnam [J].Growth and Change,2012,43(4):638-666.

[22]GLAESER E L,KERR W R,PONZETTO G A M.Clusters of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10,67(1):150-168.

[23]JACOBS J.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M].Random House LLC,1961.

猜你喜歡
經濟影響企業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今日農業(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是什么影響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哪些顧慮影響擔當?
當代陜西(2021年2期)2021-03-29 07:41:24
敢為人先的企業——超惠投不動產
云南畫報(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華人時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擴鏈劑聯用對PETG擴鏈反應與流變性能的影響
中國塑料(2016年3期)2016-06-15 20:3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日韩免费中文字幕| 国产18在线播放|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91麻豆|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麻豆精品在线| 日本a级免费|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欧美激情伊人|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日本91视频|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91在线视频福利|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AV熟女乱|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高h视频在线| 永久天堂网Av| 99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人人艹人人爽|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8|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欧美视频二区| 狠狠综合久久|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欧美一级在线|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激情视频综合网| 国产一区二区色淫影院|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丝袜高跟美脚国产1区| 欧美无专区|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亚洲成人在线播放 | 国产视频你懂得| 国产激情第一页|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精品国产网站|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日韩一二三区视频精品| 国产白浆在线| 免费一级毛片|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国产精品色婷婷在线观看| 久综合日韩| 不卡无码网|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久久福利网|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91无码网站| 亚洲视频影院|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 亚洲视频四区| 欧美不卡二区| 91视频99| 无码一区18禁| 美女裸体18禁网站| 国产另类视频| 欧美亚洲欧美|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91在线|日本| 国产第一页亚洲| 欧洲亚洲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