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婭萍
25例宮頸癌患者的心理護理體會
孫婭萍
目的 探討宮頸癌患者的心理護理方法與體會。方法 對25例宮頸癌患者的心理特征進行分析, 給予相應的護理。結果 宮頸癌患者存在焦慮、自卑、恐懼等心理問題, 經過心理護理得到消除,達到了預期效果。結論 對宮頸癌患者進行恰當的心理護理, 對夠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婦科;宮頸癌;心理護理
宮頸癌是婦科常見的惡性腫瘤, 原位癌發年齡在30~35歲之間, 浸潤癌在45~55歲之間;近年來隨著人們傳統思想的改變, 過早性生活、性伴侶過多等現象的增多, 該病呈現年輕化態勢。宮頸癌的主要治療方式是手術為主, 化療為輔,癌癥的恐懼心理使患者容易產生恐懼、焦慮等心理, 影響治療效果。因此, 采取有效的心理護理對促進患者康復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宮頸癌手術患者25例, 年齡31~53歲, 平均年齡42歲。病程6~18個月, 手術方式:子宮全切17例, 子宮部分切除8例。術前均征求患者家屬意見是否保留生育功能, 19例要求保留, 6例可不保留。
2.1 焦慮 疾病初期由于無明顯不適癥狀, 因此患者對病情存在僥幸心理。一旦確診, 多半會一時接受不了, 感到非常痛苦、焦慮不安。主要表現為:擔心手術是否順利, 會不會喪失生育功能, 住院治療會不會給家庭帶來重大的經濟負擔等。
2.2 恐懼 由于生活環境和角色突然發生變化, 又要面臨手術及相應的化療, 患者出現對治療過程、疾病預后以及孤獨的恐懼。主要表現為精神緊張、抗拒、暴躁等不良情緒,尤其在看到鋒利的手術器械后。
2.3 自卑 宮頸癌晚期患者往往會存在嚴重的自卑心理,認為自己是一個有缺陷的人。表現為情緒低落, 冷淡易怒、拒絕親友看望等隨著患者病性的惡化、體質越來越虛, 病痛加劇, 一些患者甚至會有自殺傾向。
3.1 術前心理護理 術前評估患者焦慮心理因素。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宣教, 讓患者了解相關女性生殖系統知識和性知識。了解到子宮切除后, 月經不來潮, 但對夫妻生活不會造成影響。避免因患者因無知帶來的焦慮和恐懼。有些患者擔心手術效果不理想, 害怕手術, 對此, 在手術前1 d, 護士確認患者時, 要進行詳細的自我介紹, 告知患者到訪的目的, 以及進入手術室至離開手術室的大體過程, 指導患者做好術前準備, 詢問患者不明白和擔心的問題, 并進行認真解答。讓患者感到護士人員對患者病情十分了解, 對手術的負責, 消除患者焦慮心理, 從而積極配合手術。
3.2 術后心理護理 術后器官缺失容易使患者對自己失去信心、產生自卑心理, 變得敏感和多疑。護士要及時回訪患者,告訴患者手術很順利, 并定期與患者丈夫或其它家屬進行溝通, 介紹患者病情變化、治療動向以及如何患者減輕痛苦。充分發揮家庭支持作用, 因為只有家人最了解患者的想法與壓力, 家人更是患者的重要支柱, 鼓勵家屬多陪伴、探視。
3.3 化療期間心理護理 疾病對患者長期的折磨加上長時間的治療, 不僅使患者身心疲憊, 也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化療帶來的毒副反應、血管損傷以及復發的可能性是主要的壓力源, 給患者心理帶來嚴重影響。為此, 在化療前,盡量配合醫生向患者講清治療的目的, 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 讓患者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在發生不良反應時, 不必過度緊張。化療過程中, 要多巡視、常與患者溝通、做好安撫工作。化療后, 幫助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休息、康復計劃。
3.4 臨終前心理護理 患者臨終前的心理過程是十分復雜的, 表現為不接受、憤怒、協議要求、抑郁和接受死亡五個階段。整個臨終過程中患者都充滿恐懼和孤獨。因此, 這個過程中, 護士要主動了解患者心態, 認真傾聽患者訴說, 從患者關心的話題入手, 引導她們說出心理感受, 要注意語言的謹慎和婉轉, 不要在患者面前提及其它患者的病情, 避免給患者帶來不良刺激。最后, 對患者此時提出的愿望, 應盡量滿足。通知家人多陪伴, 以消除患者的孤獨感。
心理護理改變了被動護理模式, 本組25例患者通過心理護理有效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和護理質量。通過心理護理,不僅讓護士進一步了解到病情, 同時有效緩解了患者焦慮、恐懼、自卑的心理, 為進一步治療及康復都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由于臨終患者的特殊心理, 晚期宮頸癌臨終護理是一項艱巨的工作, 則更需要護理人員高度的責任感和素質。宮頸癌需要一個長時間的治療和康復期, 患者承受的壓力較大, 而心理因素對患者生存質量與治療效果都有著顯著的影響, 因此, 應將心理護理貫穿患者的整個治療過程, 鼓勵患者正視疾病, 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接受治療, 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促進康復。
[1] 李立萍,陳庚敏.宮頸癌患者的心理狀態評估及干預措施.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 , 2008,04:296.
266200 即墨市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