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芝
(慈利縣農業局,湖南 慈利 427200)
慈利縣位于湖南省張家界市西北部,地處武陵山脈東部邊緣、澧水中游,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適合種植春玉米,是湖南省玉米主產區,以及玉米種植面積最大的縣[1]。2012年慈利縣玉米種植面積達2.4萬hm2,總產達到14.4萬t。但是,目前市場上銷售的玉米品種多、亂、雜的問題十分突出[2-3],且缺少骨干品種[4],農戶很難選擇適宜的品種。為了篩選出適宜慈利縣種植的玉米新品種,同時鑒定新品種的豐產性、適應性和抗逆性,對近3 a審定的10個玉米新品種進行品比試驗,以期為加快玉米品種更新換代速度及推廣新品種提供參考。
試驗在湖南省慈利縣通津鋪鎮長峪鋪村進行,當地海拔320 m,土壤為灰紅土,地勢平坦,土壤肥力中上等。
供試玉米品種為近3 a新審定的10個雜交玉米新品種,分別為百農5號(湘審玉2012001)、正大999(湘審玉2012002)、三北89(國審玉2011017)、吉湘2188(湘審玉2011001)、吉湘2133(湘審玉2010003)、天玉3000(國審玉2011019)、荃玉9號(國審玉2011018)、三農玉218(湘審玉2010004)、幫豪玉108(國審玉2012013)、湘康玉2號(湘審玉2011002)、以臨奧1號為對照(CK),共11個品種。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共30個小區,試驗地四周種植4行保護行。每個小區種植玉米4行,面積為13.3 m2(長5 m,寬2.66 m),密度45 000株/hm2,小區全區收獲脫粒曬干計產。按全國玉米區域試驗記載標準,記錄各品種的大田生育期和主要農藝性狀,收獲后進行室內考種。
玉米采用人工挖穴直播,2013年3月30日播種,4月28日間苗、定苗。播種的同時施基肥,用量為45%俄羅斯復合肥750 kg/hm2,5月2日施苗肥,追施尿素300 kg/hm2,5月27日施穗肥,追施尿素450 kg/hm2。8月5日收獲。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和DPS 7.05軟件進行數據匯總和統計分析。
由表1可知,各參試品種的生育期在103~112 d之間,生育期最長的是幫豪玉108,比對照長2 d,生育期最短的是吉湘2188,比對照短7 d;百農5號、正大999、吉湘2188、荃玉9號和湘康玉2號的出苗期比對照晚1 d;所有品種的抽雄期、吐絲期均比對照提前;除幫豪玉108外,其他品種均比對照提前成熟。產量位居前3位品種的生育期分別是:百農5號為107 d,比對照短3 d;三農玉218為106 d,比對照短4 d;湘康玉2號為107 d,比對照短3 d。

表1 參試玉米品種的生育期

表2 參試玉米品種主要農藝性狀及經濟性狀
由表2看出,在11個品種中,株高在271.4~288.6 cm之間,以對照最矮,幫豪玉108最高;穗位高在118.3~135.6 cm之間,以幫豪玉108最高,吉湘2188最矮;穗長在18.5~22.8 cm之間,均優于對照,以三農玉218最長;穗粗在4.8~5.4 cm之間,百農5號最粗,三北89、吉湘2188和對照最細,均為4.8 cm;禿尖長在0~1.2 cm之間,湘康玉2號最長,比對照長0.7 cm,以三北89最短;穗行數在13.4~17.2行之間,均多于對照,吉湘2133最多;行粒數在34.6~42.8粒之間,以對照最多,三農玉218最少;百粒重在31.8~38.6 g之間,均重于對照,以吉湘2188最重;單穗粒重在174.3~205.6 g之間,均重于對照,以百農5號最重;出籽率在81.8~88.4%之間,均高于對照,以三農玉218最高;株型以半緊湊為主,只有正大999、吉湘2188、天玉3000和三農玉218為平展型;穗型以筒型為主,只有天玉3000和荃玉9號均為錐型;粒色以黃色為主,只有吉湘2188、荃玉9號和湘康玉2號為橙紅色;粒型以半馬齒為主,只有正大999為硬粒,三北89、荃玉9號和三農玉218馬齒;軸色以紅色為主,其中百農5號、吉湘2133、三農玉218和幫豪玉108均為白軸,其他品種均為紅軸。
結合表3結果,產量排名前3位的品種為百農5號、三農玉218、湘康玉2號,其產量構成因素都比較好,主要表現為穗行數、行粒數較多,且百粒重較重、出籽率較高。
試驗產量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試驗區組間產量差異不顯著,品種間產量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從表kg/667m2之間,平均產量為584.08 kg/667m2,其中10個玉米新品種均比對照顯著增產,除了三北89比對照增產8.61%外,其余品種的增產幅度均超過10%,介于10.74%~17.41%之間,且增產達極顯著水平。經新復極差法測驗進一步進行產量多重比較,百農5號、三農玉218和湘康玉2號比其他7個品種顯著增產,產量分別為608.55、607.05和601.87 kg/667m2,分別比對照增產17.41%、17.12%和16.12%,居參試品種產量排名前3位。其他7個品種產量比對照顯著增產,排序依次為天玉3000>吉湘2133>荃玉9號>幫豪玉108>吉湘2188>正大999>三北89。

表3 參試玉米品種產量比較
田間調查結果(表4)表明,參試品種在試驗點均未出現空稈、倒伏和倒折現象,主要病害是大、小葉斑病和紋枯病。大、小葉斑病發生程度較輕,所有品種都表現為高抗(抗性級別均為1級)。百農5號和正大999對紋枯病的抗性等級均為1級,都表現為高抗,其余品種均為3級。
從試驗結果分析得出,參試10個雜交玉米新品種均適應慈利縣特殊的生態地理環境,在產量、生育期和主要農藝性狀等方面表現較好,適合在當地推廣種植,其中百農5號、三農玉218和湘康玉2號的生育期適中、抗病性較強、產量較高,均超過600 kg/667m2,可結合當地的種植制度進一步擴大試驗和示范。
在試驗期間,玉米生長發育的前期和中期天氣較為正常,未對玉米生長造成不良影響,但在玉米授粉后一直到成熟,高溫干旱少雨,對玉米生長發育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出現高溫逼熟現象,百粒重有所降低。由于研究所采用的種植密度較低(45 000株/hm2),而提高種植密度是增產的重要措施,且種植密度和玉米產量呈二次曲線關系[5-6],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不同品種適宜的種植密度,充分發揮其增產潛能。
[1]王 瓊. 慈利縣發展玉米生產的舉措[J]. 湖南農業,2012,(1):16.
[2]稅紅霞,王秀全,沈昌埕,等. 西南區雜交玉米新品種篩選試驗[J]. 中國種業,2010,(S1):32-37.
[3]湯 彬,李宏志,曹鐘洋,等. 湘西北玉米新品種篩選試驗研究[J]. 現代農業科技,2012,(23):52-53.
[4]湯 彬,李宏志,曹鐘洋,等. 不同種植密度對13個玉米品種產量及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J]. 湖南農業科學,2013,(1):17-21.
[5]王 楷,王克如,王永宏,等. 密度對玉米產量(>15 000 kg/hm2)及其產量構成因子的影響[J]. 中國農業科學,2012,45(16):3437-3445.
[6]常建智,李彥昌,王小星,等. 豫北地區夏玉米適宜種植密度研究[J]. 河南農業科學,2011,40(9):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