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翼龍
(廣元市水務局,四川 廣元628017)
(責任編輯 張培虎)
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我國當前的重要任務之一。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綜合治理是我國當前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也是當前我國治理水土流失的成功經驗,為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山區經濟和推動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廣元市通過實施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項目,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建設基本農田、營林種草、建設坡面水系及小型蓄排水工程,明顯改善了項目區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人居環境,增強了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為項目區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探討小流域綜合治理成效及其在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對小流域綜合治理中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廣元市地處川陜甘三省結合部,嘉陵江中上游,四川盆周北部山區,為米倉山、龍門山、盆北低山及岷山、大巴山南部五大單元的交匯地帶,地質構造和褶皺強度從北向南逐漸減弱,地勢總體呈西北高陡、東南低緩走向。下轄4 縣3 區,土地總面積16 313.8 km2,其中耕地35.11 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21.5%。2010年廣元市總人口311.5 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42.6 萬人,人口密度約191 人/km2,農村年人均純收入4 036 元。區內丘陵、山地面積大,平地面積小,人地矛盾較突出。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1 044.8 mm。據全國第三次土壤侵蝕遙感普查結果,全市輕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7 769.3 km2,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47.56%,其中輕度1 361.5 km2、中度3 949.0 km2、強烈2 234.2 km2、極強烈189.1 km2、劇烈35.5 km2,年土壤侵蝕模數達2 242 t/km2。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當地生態環境惡化、農業生產條件較差、農民生活貧困,成為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大障礙。
廣元市自1995年被列入國家“長治”工程新增第三期項目區以來,在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先后實施了“長治”工程、國債項目、災后重建生態治理工程、國家農發水保項目、中央坡耕地治理試點工程、省級財政資金治理工程、其他部門及專業戶治理項目等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項目,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截至2010年底,全市累計綜合治理小流域223 條,完成各類投資73 945.4 萬元,其中中央投資37 505.6萬元,完成土石方4 766.4 萬m3,群眾投勞4 107.3萬工日。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 052.87 km2,其中完成基本農田19 158.3 hm2、水土保持林72 638.8 hm2、經果林42 270 hm2,種草11 318.1 hm2,封育治理127 811.3 hm2,修塘壩池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67 642 座、坡面水系工程2 697.4 km。經過多年的小流域綜合治理探索實踐,我市蒼溪縣在北門溝、蛾溪河、沙人溝等小流域成功開展了以“六個一”加“三配套”為主要內容的庭園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模式;旺蒼縣通過引進業主,形成了以南陽河小流域為代表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產業開發相結合的“果、草、畜”高效生態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青川縣在大溝小流域實施以農戶為主、業主加入的333 hm2茶葉產業帶,帶動了一方農民脫貧致富。全市先后建成了旺蒼縣麻英河、蒼溪縣閻家溝、劍閣縣抄手小流域等“全國水土保持‘十百千’示范小流域”。項目的實施逐步改變了群眾認識不足、經濟效益不高的局面,極大地調動了社會各界參與水土流失治理、改善生態環境的積極性。
總體來看,實施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核心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項目對于改善項目區生態環境、發展農業經濟、促進區域經濟建設、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封山育林、營造水土保持林提高了項目區森林覆蓋率;建設水平梯田增加了宜耕土地面積,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遏制了土壤肥力下降,明顯改善了農業生產基礎條件,流域內土地利用結構和農業生產結構趨于合理,提高了土地綜合生產力和糧食生產能力;營造坡面排水系統和蓄水池等小型水利水保設施,明顯改善了農田小氣候,增強了農業抗災減災能力。根據調查,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的實施使項目區內年均減少土壤流失量149.24 萬t,年均增加有效降水利用量1 482.2 萬m3,年均增加經濟收入4 611.872 萬元,年均增加糧食產量1 434.4 萬kg,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收176 元。隨著項目區內生態環境和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將進一步增強。
廣元市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核心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推動了項目區內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還存在治理難度大、水土保持資金投入不足、科技含量較低和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為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重點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充分征求當地群眾意見,制定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水土保持規劃。二是項目建設要與縣域生態建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方向相協調,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要符合項目區實際,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果則果,把水土保持項目建設與區域農業產業發展相結合,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三是要創新項目建設管理和運行管護機制,進一步完善工程招投標制、財政資金報賬制、項目公示制、建設監理制、產權確認制、群眾投勞承諾制和工程管護責任制等制度,明晰產權,切實落實管護責任,確保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持續發揮和水土資源永續利用。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是一項綜合性強、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涉及農業、林業、牧業、水利、國土等多個部門。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是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要搞好小流域綜合治理,必須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統籌協調機構,進一步強化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領導機構職能,拓寬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投資途徑,整合農業、林業、牧業、水利、國土等多個部門的項目資金,同時大力引進社會資金,加大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的資金投入,從而加快工程進度、確保工程質量,實現既遏制水土流失又改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的目標,為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物質基礎。
一是要做到密切與科研單位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強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為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提供科技支撐。二是要重視水土保持試驗研究,將水土保持科研成果與當地自然資源條件相結合,積極引進適合當地自然條件的優良新品種和水土保持新技術、新方法,做好科研成果推廣工作。三是要積極探索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大力推動生態清潔型示范小流域建設,發揮水土保持科技園區的示范效應,提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項目的科技含量,帶動區域農村生態經濟良性發展。四是要加強專業技術人員和基層群眾水土保持實用技術培訓力度,提高其水土保持科技應用能力,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效益提高。
一是要將小流域綜合治理與農村經濟發展規劃相結合,根據各小流域自然特征、社會經濟特征、土地和人口資源的分布狀況,有針對性地科學配置小流域綜合治理措施和經濟林果品種,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產業結構,使各小流域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二是要以項目建設為契機,以資源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發展高效種植、養殖業,適度集約化經營,促進農業規模化發展,建設特色產業基地,大力培育特色優勢主導產業,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優勢。三是以科技為先導,以效益為目的,發展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提高土地的產出率和產品的商品率。四是要因地制宜發展生態旅游、生態農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小流域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持續發揮,奠定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