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縣水土保持局
(江西 興國 342400)
興國縣東村鄉,有個叫東坑子的地方。蜿蜒起伏的丘陵中,有一塊130多hm2的綠洲。這里,青山滴翠,綠草如茵;油茶果木,層層疊疊;滿山遍野,瓜果飄香;田園農舍,錯落有致。既不失古樸、原始的田園風韻,又充滿現代農莊的時尚氣息,二者交相輝映,如詩如畫,人們置身其中,就仿佛穿越時空,走進了童話般的夢幻世界。這,就是興國“東榮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農業開發基地。
然而,誰能想象,三年前,這里竟還是一個草木稀疏、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荒坡呢?這是一個奇跡,一個夢,而筑夢人就是公司的創業者——年輕的女企業家李冬榮。
(一)
有夢的人生是美麗的。
說起李冬榮,在東村一帶幾乎無人不曉。她今年39歲,卻有著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她出身農家,當過農民,進過工廠,擔任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也打過工,當過店員,干過銷售,直至成為大企業的部門經理。然而,就在她事業蒸蒸日上,過上有房有車、令人羨慕的小康生活之際,她卻悄然離開了自己所熟悉的崗位,回到家鄉,與山林為伍,以種養為業,以水保為本,以生態為魂,把人生的坐標定位在了水土保持、生態環保事業上。也因此,她的生命之花綻放出灼灼光華。
李冬榮出生在興國縣東村鄉壩子村的一個農民家庭。由于地質條件的特殊與人為破壞的影響,家鄉早已淪為重度水土流失區,就像茫茫沙漠中的一片沙丘。“天空無鳥、山上無樹、地面無皮、河里無水、田中無肥、灶前無柴、缸里無米”,成為了她沉重的兒時記憶。她無法忘記,小小年紀的她,為了砍上一擔柴,要爬山過崠走上幾里、十幾里路,直至雙腳發顫,才能勉強砍回一擔蘆箕草;每當天旱時,下河洗衣衫,常常要東尋西覓好半天,才能找到一個淺淺的水洼,草草地把衣服搓洗一把。面對如牛負重的生活景況,以及嚴酷的生存環境,她常常叩問蒼天:老天,你為什么那樣殘酷?家鄉,你幾時能變得山清水秀?于是,一個改變家鄉貧窮落后面貌、建設美麗富饒家園的夢,像種子一樣,播在了她幼小的心靈里。1991年,當李冬榮初中畢業時,許多農村青年都踏上了外出打工之路,可她卻留在了家鄉,栽樹種果,她要用綿薄之力,像燕子銜泥一樣,一點點壘筑她心中的夢之巢。
正當李冬榮準備扎根農村的時候,她迎來了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重大轉折——她被招聘為計劃生育專干,成為了一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其時,市場經濟大潮正風起云涌,各地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由于她的商業天賦,不久,上級把她調到了梅窖鄉鄉企辦下屬的大理石建材商店,當了一名營業員;隨后,通過競聘,又出任了國興水泥廠駐贛州辦事處銷售經理,負責市場開拓。幾番風雨,幾許艱辛,李冬榮始終像一只矯健的蒼鷹,在茫茫商海中搏風擊浪,奮發前行。有道是有志者事竟成,憑著她的執著、她的真誠,初出茅廬的她竟然打開了贛州市場。也正是這段難忘的經歷,磨煉了她的意志,啟迪了她的心智,李冬榮不僅收獲了豐收的果實,品嘗到生活的甘甜,更掘得了她人生路上的“第一桶金”,為以后的事業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2003年,國興集團成立,企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李冬榮在銷售領域如魚得水,干得紅紅火火,水泥銷售量僅贛州一地每年就達到40多萬t,她本人的年薪加獎金高達50多萬元。2008年,企業重組,國興集團并入大型國企萬年青集團,李冬榮也隨之成為了大型國有企業的部門經理,可謂是春風得意,前程一片光明。
(二)
企業的興旺,給李冬榮帶來了成功的喜悅,但同時,潛藏在心底的困惑、煩悶、躁動、不安,也漸漸地滋生、萌發。按理說,企業重組之后,已經建立了完善、規范的銷售網絡,多年的打拼,也建立了廣泛的人脈關系,只要按部就班,無需多費腦筋,就可做得風生水起,一帆風順。可是,李冬榮偏偏是個“不安分”的人。她常常捫心自問:自己才30來歲,正是人生創業的黃金時期,難道,剩下的大半輩子時光,就這樣在舒適安樂、平淡無奇的生活中白白流逝?那么,人生的價值在哪里?生命的意義又在哪里?此時,兒時的水保夢,就像是蟄伏已久的火種,在她心中熊熊燃燒,碧水青山的田園風光,成了她心靈深處揮之不去的情結。人們常說,說千道萬,不如真抓實干。既然自己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何不親自動手,開創一條生態環保的路子?正當她輾轉思慮之際,又傳來一個讓她激動不已的消息:家鄉興國已被列入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縣。天時、地利,機遇難得,可謂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追夢圓夢,正當其時。于是,她作出了一個令常人難以理解的重大決定:離開國企,回到家鄉,創辦自己心中籌謀已久的“東榮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一邊是安逸舒適的生活,輕車熟路的營銷工作,令人稱羨的社會地位;另一邊卻是用青春賭未來,前途未卜。消息傳來,親戚、朋友、家人一片嘩然:冬榮呀,搞農業開發,投資大、周期長、回報率低,萬一失敗,開弓沒有回頭箭,你可要考慮清楚喲!李冬榮卻誠懇地回答說:山清水秀,生態優美,是我向往的生活,是我靈魂的歸依。雖然艱苦,但實現心中的理想,是我人生最大的追求和快樂,即便失敗了,也無怨無悔!
就這樣,2011年7月,李冬榮以破釜沉舟、壯士斷臂的決心和勇氣,舉家搬遷,來到山上安營扎寨。
有道是“萬事開頭難”。東榮公司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開發基地的選址。其時,經過多年的努力,興國的水土流失狀況已得到極大改善,過去的光山禿嶺,早已是層巒疊翠。如果按照常規方法進行農業開發,必然要清山毀林,甚至對整座山頭進行“開膛破肚”,不僅已有的治理成果將毀于一旦,而且要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這和李冬榮開發山地的初衷顯然背道而馳。而要想保護植被,就必然要加大投入成本。魚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兩難之下,李冬榮毅然選定了長崗水庫庫尾一處花崗巖紅土區的稀疏林山地,進行保護性開發的新嘗試,她要把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的農業開發與水土保持、環境綜合治理有機結合,闖出一條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路子。
新基地選定后,接下來便是規劃、設計、修路、建房。那些日子里,李冬榮就像一個普通農婦,頭戴草帽,腳穿膠鞋,高卷褲腿,一身泥漿。每天,一大早從縣城出發,中午在附近老表家搭伙做飯,晚上回到家中,盡管已是精疲力盡,但是仍然要強打精神,籌劃第二天的工作。
農歷九、十月間,本應是秋高氣爽的季節。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就在一切有條不紊、順利進展之時,一場傾盆大雨突如其來,雨水裹挾著山上的松土、泥沙,奔涌而瀉,工地上一片狼藉,慘不忍睹。在嚴酷的自然災害面前,她也有過猶豫,也曾想過退縮,但是,一絲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希冀,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執著,支撐著她鼓起勇氣,一往無前。她帶領工人們重新清基、修路。可是,沒過多久,一場更大的暴雨再次降臨,數個月的心血,統統化為烏有。
就在李冬榮彷徨無助之時,水保局領導來到了現場,語重心長地對她說:小李呀,你是興國第一批敢吃“螃蟹”的人,通過水保治理模式進行農業開發,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方向。你的困難,就是我們的困難,我們一定全力幫助你、支持你,做你的堅強后盾。在縣、鄉各級政府和水保局領導的支持、關懷下,水保工程師來了,環保顧問來了,園藝專家來了,他們按照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的建設理念,逐條逐項,對原有的開發規劃重新進行梳理、調整、充實。防沙壩、蓄水池、排水溝、土壤改造、種樹植草、循環利用,各種水保措施逐一跟上;并按照現代農業園區的管理標準和規范,座座山頭公路縱橫、四通八達,3萬余m灌溉水管密如蛛網,龍頭一開,清水嘩嘩流淌。東榮公司租賃的山地面積也一下子擴展到80余hm2。
風雨過后見彩虹。東榮公司峰回路轉,開發基地上呈現一片勃勃生機。
(三)
冬去春來,寒暑更替,兩年時光彈指過去。而今,當你站在基地山頂矚目四望,呈現在眼前的,是怎樣一幅讓人心旌搖蕩的動人圖景啊!
遠山,33 hm2新栽的油茶林長勢喜人,1 500余株丹桂、數千株紅豆杉郁郁蔥蔥;近處,桃、李、枇杷、葡萄、甜橙、紅肉蜜柚……四時鮮果漫山遍野,苗木中套種的西瓜、花生如顆顆翡翠、粒粒珍珠,遍布山崗;山下,牛滿欄、鴨成群、魚(草魚、甲魚)滿塘,萬余只珍貴的竹鼠(荷蘭鼠)更成為了市場的搶手貨。尤為可貴的是,基地按照生態、環保的模式,不僅全部采用有機肥料,而且實現了循環利用:山上栽種的草,用作牛、鴨飼料;牛糞、鴨糞,用于養魚;魚池里的塘泥再作果木肥料。整個生產流程,在實現真正綠色、無污染養殖的同時,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2012年,剛剛起步運營的公司產值就達六七十萬元。而隨著果樹、油茶陸續進入掛果期,前景將更加誘人。
報效桑梓,造福家鄉,一直是李冬榮最大的心愿。基地初具規模之后,如何引領群眾共同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營造綠水青山美麗富饒的家園,就一直縈繞在李冬榮的心頭。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多栽樹”,可眼下迫在眉睫的頭等大事,是解決群眾的溫飽問題。為此,李冬榮采用了雙管齊下的辦法:一方面,公司的20余名長期固定工、四五十名臨時季節工,全部雇用由于種種原因無法外出打工的當地村民,尤其是家務纏身、心掛兩頭而又缺少一技之長的家庭婦女,讓她們既可以照顧家庭,又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另一方面,采取公司+農戶的形式,把從外地引進的竹鼠、珍貴苗木,分送給鄰近數十戶農戶,手把手教給他們飼養、育種、繁殖技術,實行包種苗、包技術、包收購的“三包”政策,主動上門服務。僅竹鼠一項,村民們每年就能獲得10余萬元的收入。而更為重要的是,公司全新的生態農業經營理念、管理方式,如縷縷清風吹入心田,為村民們打開了神奇世界的另一扇窗戶。當地村民紛紛效仿,栽樹種果,并利用地處長崗水庫庫尾的特殊地理條件,開展圍欄、網箱養殖,進行商品化生產的嘗試。一花引來百花鮮,而今的東村,到處以東榮公司為榜樣,彈奏著動人的綠色交響曲。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而今的東榮公司,一座座嶄新的餐廳、賓館、游泳池、林中別墅,正在緊張施工之中。在公司遠景規劃圖前,李冬榮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如數家珍地訴說著:三到五年之內,公司將投資3 000萬元,拓展山地面積53.3 hm2、庫灣水面18.7 hm2,把基地建成集種植、養殖、觀光旅游、垂釣、農家樂于一體,并拓展科研、培訓、娛樂、休閑等項目的立體化生態農業園。在李冬榮勾勒的宏偉藍圖中,一座現代化水土保持生態農業示范園已呼之欲出。
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生命在延伸,李冬榮腳下之路也在拓展、延伸,她要用燃燒的青春,綻放出生命的多彩與絢麗,追逐她心中藍天碧水、青山綠地的水保經濟美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