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浩
深化競爭類國有企業改革
詹天浩
國有企業改革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國有企業改革將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國有企業按照功能不同,可以分為“競爭類”、“功能類”和“公共服務類”三大類。對于數量眾多的競爭類國有企業,要以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精神為指引,以創新的思路和務實的舉措深化改革,使企業得到更好發展,員工得到更多實惠。
市場取向。《決定》指出,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把“基礎性作用”改為“決定性作用”,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內涵質的提升,也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以及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方針。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要求我們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時,更加突出市場取向。市場取向是一個價值衡量標準,就是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國有企業改革必須有利于提高企業經濟效益、資源配置效率和企業發展質量,必須有利于市場公平競爭、激發企業活力和增加財富創造。從多年來國有企業改革的實踐看,符合市場取向的政策和做法,最終都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而反市場取向的政策和做法,或多或少都對企業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
改革道路。《決定》要求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進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允許更多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為我們指明了國有企業的改革道路。產權制度改革在國有企業改革中具有根本性的地位,加快產權多元化步伐是最根本的改革舉措。國有企業只有通過產權制度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才能真正建立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法人治理結構、人員結構、管控制度、激勵約束機制才能真正轉到市場取向的軌道上來。回避產權制度改革這個根本問題,市場取向就是一句空話,深化改革就會偏離正確的方向。
初級階段。《決定》重申“中國必須立足于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改革是在各種利益沖突的制約當中逐步展開和完成的。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要求我們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時,必須始終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這個核心要求和統籌兼顧這個根本方法,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必須始終堅持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操作策略,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維護廣大員工的切身利益,防止少數人把改革當成謀取個人私利的“合法工具”。
堅定深化企業改革的決心。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必須有“自己拿起手術刀”深化改革的堅定決心。從政府層面來講,要積極推進簡政放權,主動克服不肯放、不敢放、不會放的弊端,大力支持國有企業改革,為國有企業改革創造良好的政策條件和外部環境,充分調動國有企業改革的積極性。近年來,把國有企業改革與國有資產流失等同起來的言論慢慢少了,但是認為經濟效益好的國有企業不需要改革等觀點還有不少市場,這些思想認識嚴重阻礙了國有企業的改革進程,必須首先加以破除。從國有企業自身來講,更要以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深化企業改革。國有企業領導干部要增強危機感,摒棄“不改革,日子照樣過”的思想,樹立“不改革,企業就會被淘汰”的危機意識;增強責任感,確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克服“把燙手山芋留給下一任”的守攤意識;增強信心,爭做勇于改革創新的“獅子型”干部;增強企業家精神,克服對國有企業行政級別和自身“準官員”身份的戀舊意識。國有企業廣大員工也要摒棄改革就是干部得益、員工遭殃以及國有企業改不改革與我無關的錯誤思想。
正確對待利益格局調整。改革是一場脫胎換骨式的革命,其本質就是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固有的利益格局不突破,改革就邁不出步子。改革要付出一定的成本,甚至經受一定的陣痛。國有企業領導干部要正確看待改革中的進退留轉,廣大員工也要有與傳統的體制機制、管理方式和勞動用工分配模式作徹底告別,自覺接受市場和企業選擇的思想準備。改革要善于平衡各方利益。國有企業改革方案,必須兼顧國家、企業、股東、經營者和廣大員工各方利益,使改革得到最大程度的認可,調動最廣泛的積極性創造性。改革要善于向前看。眼前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在改革過程中,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受到一些損失,換來的往往是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的成倍補償。

重視加強頂層設計。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加強頂層設計和“摸石頭過河”相結合,加強各項改革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既要避免零敲碎打、首尾不顧,更要避免今天的改革成為明天的障礙。當前,各級政府層面正在抓緊修訂完善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意見,上海市國資國企改革20條作為地方改革范例,對國資國企改革率先做出了頂層設計,為深化國企改革創造了良好的制度環境。從國有企業層面來講,也要抓緊推進全面深化企業改革的頂層設計,研究制定改革總體方案和實施辦法,明確改革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工作步驟、主要措施、階段性任務,以及推進改革所必須的配套政策。要堅持以資本結構優化為核心,企業管控優化、人員結構優化、激勵約束機制優化為重點,通過深化改革,推動企業產業結構提升、市場競爭力提升、經濟效益提升、國有資本回報率提升和員工收入提升。
善于創新改革舉措。這是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能否取得真正成效的關鍵,也是政府和企業的改革決心和改革力度大不大的檢驗標準。首先,要認真研究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的政策措施,推動企業在改制上市、兼并重組、項目投資等方面積極引入民間資本和戰略投資者,促進一切有利于激發活力的要素進入國有企業,全面推進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其次,要在戰略合作者的選擇上拓寬思路。政府要出臺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制的具體政策,尤其是要鼓勵民營企業的領頭羊參與國有企業的改革改制。國有企業要放下以往坐等上門的架子,主動選擇一些優勢企業,上門招商,聯姻結親。第三,要在解決人的出路上給足政策。一方面,企業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創造就業崗位安置富余員工;另一方面,政府在人員安置以及補償上要給企業以優惠政策。第四,建立健全規范公開透明的國有企業管理人員薪酬體系。五是要在幫助國有企業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上給予支持。六是簡政放權,創新國資監管辦法。要通過組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國有資本運行公司等途徑,更加突出市場化的改革措施和管理手段,推動企業加快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形成符合市場要求的經營管理體制機制。
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所有改革措施最終都要落實在人的身上,體現在人的利益得失上。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公正公平公開,統籌兼顧方方面面的利益和積極性,使國有企業改革成為“陽光改革”。方案制定要合法、合規、合理。改革措施要經過民主法定程序,不搞暗箱操作。推進改革要把握力度和節奏,堅持分步穩步不停步,循序漸進。改革過程當中,一個階段要設置一個“回頭看”的機制,總結經驗教訓,理順整改提高。在國有企業改革全過程都要加強黨的領導,營造有利于改革的良好輿論氛圍。
牢牢把握機遇而不可喪失機遇。多年的國企改革實踐告訴我們,機遇一失,“再回首已是白頭”。改革越拖延,企業付出的成本越大。因此,改革一定要抓住時機、抓緊推進,切忌瞻前顧后、猶豫不決。我們國家歷史上幾次大的國有企業改革,都有抓住機會順利推進的例子,也有錯失機會后悔莫及的例子。鋼鐵行業當中,當年法國鋼鐵巨頭阿賽洛公司為了避免與印度人控制的英國鋼鐵巨頭米塔爾公司合并,曾經找過中國一家鋼鐵龍頭企業洽談重組整合事宜,最后因為觀念以及審批上的原因,這樁中國鋼企與世界鋼鐵巨頭強強聯合的“婚姻”沒有成功,成為一件憾事。而南京鋼鐵集團、南昌鋼鐵集團抓住了機遇,分別引入上海復星集團和方大集團作為戰略投資者深化改革,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為企業加快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礎。
杭州鋼鐵集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