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本刊記者 高鑫
世園綻放
張華 本刊記者 高鑫
我們要讓文化、科技、自然在這里生長一種化學反應,即建筑不是建出來的,而是從自然界長出來的。
4月末的青島,一路陽光,說的不光是天氣,更是一種心情。
一步一表情,一園一故事,一場以“自然”為命題的園藝饕餮在青島精彩呈現。在184天的時間里,這里將濃縮“自然”之魅,為所有人呈現一場“尊重自然”的細節范本,詮釋“讓生活走進自然”的真諦。
熟悉百果山的青島人,依稀記得四年多前這里的景象。“山中青松蒼翠,可惜的是,不時有裝載石頭的貨車從山中奔出,車過塵起,留下的是大大小小的采石坑,破壞了蒼翠的景致……百果山應該變身為生態休閑公園,否則,可惜了它的自然稟賦!”
2009年9月15日,這份期待終于變成現實。從西班牙薩拉哥薩傳來喜訊:青島贏得2014世園會的承辦權。同時傳出的還有一條消息:世園會選址百果山。這讓世界的目光聚焦這個鮮為人知的地方。
百果山緣何勝出?“山地造園,這是一個關鍵因素。”曾經參與世園會申辦過程的工作人員介紹說。縱觀整個世界,像青島這樣在山地上舉辦園藝博覽會的城市并不多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韓炳越這樣評價青島的選址:“世園會選址百果山確實是一次最佳的選擇。從專業角度講,山水結合是造園佳境,且展園用地范圍的坡度比較平坦,北部山林區又可做背景山林。從園藝專業角度,背山向陽可以形成良好的氣候條件,利于各種植物花卉生長。”
但是,“山地造園”操作起來并非易事。2010年8月,在青島世園會高層專家座談會上,九位國內外規劃大師的觀點不謀而合:山地造園,有特色,也是挑戰!
如何在241公頃的世園會園區中詮釋“讓生活走進自然”的理念,考驗著設計者和建設者們的智慧。
因地制宜,因循自然。曾“出戰”過上海世博會的吳志強應邀擔任青島世園會總規劃師。在他看來,上海世博會讓大家認識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而青島世園會要讓大家意識到自然是人類的母親以及綠色文明的價值,充分認識生態對世界的意義。在規劃世園會之初,吳志強仔細研究園區地形地貌及其周邊整個山水格局,他最大的欣喜在于將規劃融入整個山水格局,方案本身與自然相融而成、渾然一體。“天女散花、天水地池、七彩飄帶、四季永旺”的總體規劃創意,汲取中華智慧依山就勢,賦予了世園會園區幾分浪漫主義色彩。“大師創造、團隊協作”下形成的世園會規劃設計和場館創意,傳遞著融天合地的理念與當今最新科技的再創造,全面傳播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在這里,寸土、寸水、寸石、寸木、寸綠都精益求精、精雕細琢。
園區施工,幾乎是從“零”開始。“百果山是一個原生態的山地。”這是青島世園執委會規劃設計部副部長展二鵬首次踏進百果山后給出的評價,“可以說,這里的基礎設施就像一張白紙。”
然而,這張“白紙”南北有著120米的落差,而且,這里的原有植被基礎不錯,園區原有植物168種,其中,可食、觀果類植物有123種——百果山名副其實!2010年,國際生產者協會時任主席法博在親自勘察百果山地形后提出他的問題:“如何保護這里的生物多樣性?”這也是青島一直堅守的“準則”。建園且不破壞原有生態,而且工期短——這不亞于“蜀道之難”。
就地造景,柳暗花明——智慧施工在園區內隨處可見,甚至在施工過程中,不乏有為原有樹木讓路而調整規劃的情形發生。在世園執委會秘書長李奉利看來,生態環保是籌辦世園會的唯一標準。“我們要讓文化、科技、自然在這里生長一種化學反應,即建筑不是建出來的,而是從自然界長出來的。——這就是建筑與自然融合的力量。我們在園區建設中,始終強調保護自然風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依托原有地形地貌打造景觀亮點。對當地的一些人文古跡、一草一石,都盡量保留下來,真正做到‘雖為人工,宛做天成,妙造自然’。”
讓石頭上長草,也是世園會的一處創新。在科學園附近,世園會技術人員指著一處已“鉆”出綠草的山坡告訴記者:“過去,這個山坡的山石裸露,‘披’上一層混凝土后,上面就能生草長樹。”“技術人員說的是世園會采用的生態恢復技術——植生混凝土、生物堆袋、高次團粒技術。”青島世園執委會副秘書長李志鵬介紹說,山體護坡種植草皮容易水土流失,覆蓋上混凝土水泥又顯得光禿禿,這種“生態療傷法”攻克了這些難題,實現了綠化和鞏固護坡“和諧共存”的效果。據統計,此類關愛自然、善待自然、保護自然的低碳環保措施在園區有110項——49項新技術、11項新工藝、32項新材料、8項新設備等。
在尊重生態自然的做法上,青島世園會更是沒少花心思。在籌建前,世園執委會聯合青島農業大學,對世園會園區周邊區域的動植物資源現狀進行普查,編制了《青島世園會園區樹種(花卉)選擇和植物配置研究技術報告》、《青島世園會園區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報告》。園區規劃建設體現生態保護原則,同時為體現生物多樣性特征,通過引進適應青島氣候的外地植物種類,豐富、補充和完善園區植物群落系統,共配置設計植物種類720種,是原有植物種類的近四倍。
四年多的精雕細刻,如今的百果山,完成了從山野林地到園藝勝地的華麗嬗變。
如今,不管是選擇山路沿途欣賞美景,或者乘坐2010米長、30米高的空中索道俯瞰世園美景,都是不錯的體驗。
站在百果山之巔,南區,“五洲聚會、中華團圓”的百個展園濃縮國內外的園藝精華;北區,創意源自月季花瓣的主題館“綻放”在百果山中,樹葉形狀的植物館“舒展”在山腳下;從南側主入口向山頂望去,絢爛的鮮花大道從山頂傾瀉而下,正合了“天女散花”之意,一條綠蔭覆蓋的“綠軸”橫貫園區,大大小小的展園如大珠小珠般落在鮮花和綠樹編織的錦帶上,呈現“海陸空薈萃、新特異云集”的園藝大觀……
青島世園會首次實現“五洲聚會、中華團圓”,國內展園涵蓋了港澳臺在內的所有省級行政區、省內地級以上城市和青島市各區市,35個國際展園全部由參展方自行組織設計,各個展園都體現出精湛的技藝水平和鮮明的地域特色,成為本屆世園會的突出亮點。
在中華園里,河南園通過彩樓歡門、汴水虹橋、亭臺樓榭、雕梁畫棟為游客展示了一幅動態版的《清明上河圖》,真正實現了“人在畫中游”;江蘇園則借鑒了江南古典園林藝術中“開門見山、曲徑通幽、小中見大和虛實相生”四種經典的空間布局手法,積極融合現代園林的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表達了最具代表性的江蘇城市氣質……
由17個地市級展園聯合組成的齊魯園,將齊魯文化的豐富多彩充分體現。在這里,能夠看到以“仁、義、禮、智、信”儒家五常為主題的濟寧園,以“廊、墻、文、瀑、徑”為元素的淄博園,展現“家家泉水,戶戶楊柳”的濟南園,還有自然古樸、海味十足的威海園。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林業和花卉業大省,世園會里自然少不了最能代表齊魯特色的花草植被。菏澤的牡丹、棗莊的石榴、煙臺的蘋果、萊陽梨等都以各種形式呈現給游客。
而集中展示東道主青島本土形象的場館是一個螺旋形不斷盤升的建筑物,像一只驕傲的花朵,昂揚綻放。追求其設計靈感,卻是來源于島城最古老又最具市民氣息的“波螺油子”。
依托于青島強大的海洋科技,“海陸空”植物在世界范圍內首次薈萃。在世園會歷史上第一次設置的海洋植物展區,除了能看到被“蛟龍號”深潛器攜帶到海底的植物種子的繁育情況,還能看到在內地首個室內人工模擬海水循環系統下建造的海底森林。200平方米的太空植物展示區,向游客展示通過搭載“神舟”系列飛船、人造地球衛星進入太空發生變異的“太空作物”,特別是太空特大南瓜等30多個有明顯外觀變化的新品系。同時,設有展示模擬太空科技育種育苗的太空艙。
海爾、青啤等本土生長的知名品牌,更借世園會充分展示了青島的經濟活力。綠業園中,青島啤酒展園將簡易的啤酒生產線搬到世園會中,揭示優質啤酒的生產秘密;青建園是一個以魯班鎖為設計思路的榫卯結構,將古代智慧與現代技術完美融合;在海爾建造的“智慧生活館”中,通過綠色設計、綠色能源等前沿科技,融合“生活”與“自然”的各項元素,闡釋人、科技、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居住方案……
世園會對于青島的意義遠不止舉辦一次節慶活動那么簡單,而是為這座城市認識綠色和發展綠色提供了一個全球化的坐標,也催動了一個城市的謀變。
科技離我們的生活到底有多遠,世園會上,這種距離將被重新定義。
在無線網絡實現全部覆蓋的園區內,“手機就相當于一個自助導游,軟件不僅包含電子世園導覽圖,而且還有詳細的景點介紹;另外還有語音解說,市民可通過軟件來合理規劃自己的游覽線路,實現游園線路的私人定制”,青島世園執委會數字辦軟件項目負責人田德慶介紹,“世園會還引進了眾多新奇特植物,游客只要拿手機掃一下對應的二維碼,詳細的百科介紹就會出現,讓市民更智能游園。”不僅如此,就連入園的小小門票,也有一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RFID智能“芯”。
在尊重生態自然的同時,青島世園會也是競相展示最新科技成果和先進理念的舞臺。數百項創新技術被廣泛應用,打造出了一個綠色、節能、智慧的園區。來到園區,你可以看到水是活的,路是透的,場館是能呼吸的。從遠處眺望,許多建筑的屋頂都被草坪覆蓋,整個園區內的屋頂綠化率達到60%。海洋館的所有展缸均采用亞克力玻璃,即便用釘子釘進去也不產生裂紋。國內首次亮相的“空氣取水”設備,能把空氣中的水分子凝結為飲用水。該設備的出現為人類在缺水地區生存提供了解決方案。
來到園區,各個場館武裝到牙齒的高科技,讓人目不暇接。主題館是青島世園會的最大展館,形如四片月季花瓣“播撒”在百果山上。異形鋁板拼接、七彩幕墻、光導系統、3D軟件設計等,都在主題館的設計建設中得以應用。據了解,幕墻上所有的鋁板均是經過電腦軟件事先測試、設計,在計算好光線的折射角度后,根據不同造型進行特別加工,最終拼接成整個場館外墻,目的是讓主題館外部幕墻能折射不同色彩。而使用的光導照明則是在主題館的屋頂上,設置可以收集自然光的材料,然后通過光導纖維將這些光能導進場館內部,用以場館內照明,幾乎能節省室內30%的照明能耗。
此外,燃氣冷熱電三聯供技術,地源熱泵技術,實現了清潔新能源的集成應用;開展建筑垃圾再生、透水混凝土路面、雨水收集等技術應用示范,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推廣應用滸苔生態肥,保護生態環境。諸多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讓游客無論身處何地,都能感受到生活走進自然,科技就在身邊的和諧統一。
如今走在青島的街頭,世園會吉祥物“青青”的形象隨處可見,“到百果山看世園會”成為很多人的下一站目的地。但世園會對于青島的意義遠不止舉辦一次節慶活動那么簡單,而是為這座城市認識綠色和發展綠色提供了一個全球化的坐標,也催動了一個城市的謀變。
以“讓生活走進自然”為主題,讓很多青島市民在期盼與見證中,充分理解了綠色、生態、低碳的發展理念。特別是通過綠化、美化、亮化、凈化這座城,改善居民生活環境,世園會將綠色與生態融入了每個人的生活中,成為美麗青島的完美注腳。
在世園會總規劃師吳志強的心中,青島世園會規劃設計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在于展后的會址利用,這是青島的“遠見”,也是留下的“世園財富”——世園會在滿足六個月展覽需求的同時,從更長遠的角度去考慮后續利用;結合青島城市發展的功能定位以及國際化休閑城市的功能要求,規劃提出世園會及周邊地區后續功能發展戰略;緊緊圍繞世園會作為帶動青島北部發展的新引擎、平衡青島“南北差距”新動力而展開,同時實現“夏有大海,冬享百花”,彌補青島旅游“冬冷夏熱”的不足。
為充分發揮世園會的帶動作用和外部效應,青島市委、市政府早在世園會規劃時就提出了“投入在園內、效益在園外”和“立足眼前建世園、著眼長遠建新區”的戰略思路,在世園會及其周邊規劃建設世園生態城市新區,作為青島優化區域布局、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啟動區和帶動區。
4月11日,占地約55公頃的世園村正式開村。從其“雙重身份”——世園會期間的服務保障基地、世園生態都市新區率先啟動的商業開發項目——可以看出世園會的后續開發與青島全域統籌、加速北部崛起的舉措在此一拍即合。
4月25日,青島世園會拉開大幕,以園區為核心,周邊194平方公里的世園生態都市新區也將豪邁落筆,北部城區將崛起一片生態青島、美麗青島的安居福地、創意高地和休閑勝地。
“世園會要為青島北部增加一處以園林藝術為主題的高端生態旅游景區,打造新的生態旅游中心和城市大花園,形成‘南有八大關、北有百果山’、‘南有奧帆中心、北有世園景區’藍綠呼應的旅游新格局。”李奉利的這番話道出了青島“后世園”時代發展的新目標。
責編: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