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我們相當于做了沙盤推演,發現目前戰略不行,不能掉以輕心了,要給政府一個警示。”
——曾參編“國十條”的權威專家、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發出預警稱,即使全面落實現有的減排政策,京津冀依然難以完成“大氣國十條”任務。
■“現在企業面對的各項收費確實太多了,有些地方的收費項目就像‘梁山好漢’一樣,108項都不止!”
——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談到煤炭資源稅改革時說。12月起,煤炭資源稅由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稅率由省級政府在規定幅度內確定。
■“在很多情況下,開會有人打瞌睡其實是空氣中二氧化碳過高。二氧化碳>800ppm,個別人——譬如我,容易打瞌睡;>1500ppm,不少人打瞌睡;>4000ppm,大部分人打瞌睡;超過8000ppm,恐怕就沒有人能不睡的。院士講課有人睡覺,估計是聽講的人太多,造成教室內二氧化碳過高。”
——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主任陶光遠就院士講課學生昏睡進行科學分析。
■“又是一個江河的悲劇。白鰭豚功能性絕滅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今天中華鱘又面臨同樣的命運。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尚有小南海、虎跳峽、六庫等等一系列大壩待批、待建,面對一環環消失的生命鏈,還有成千上萬因無魚而失去生計的漁民和因水壩而背井離鄉的百萬民眾……我們不能只事后嘆息。”
——北京大學教授呂植就媒體報道“中華鱘受人類活動影響32年來首次停止自然產卵”在微博上評論。
■“我們之前都是靠GDP增長來評估發展,而忽略了生態自然服務的成本,即大自然給人類提供的服務。”
——在日前舉行的2014低碳發展高峰論壇上,聯合國環境署前主席勞倫斯·布魯姆在演講中提出,生態成本應作為GDP統計的一部分。
■“只要市(縣)主要領導‘不點頭’,像‘三高’企業這樣的污染源,環保局管不了、治不了、關不了。因為這些企業能繳納高額稅收,這才是地方政府的‘命根子’,環保這樣的‘次要’工作要為增稅這樣的‘主要’工作‘讓路’。”
——國慶長假過后,華北再遇霧霾天,媒體報道援引東部沿海省一位環保局長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