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是升級
東 海
習近平主席最近在出席兩院院士會議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
不久前,北京市宣布,300家原定于今年底退出的污染企業,將提前到10月底告別北京。贊賞北京的迅速行動之時,不少人也擔心,這些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企業如果轉移到河北等地,會讓當地本已脆弱的生態環境雪上加霜。“北京不要的低端污染產業,我們也不能要”,類似呼聲不絕于耳。
曾幾何時,很多二、三線城市“撿到籃里都是菜”,只要能帶來產值的項目,幾乎是來者不拒。如今,環渤海城市卻開始在爭奪首都產業轉移項目過程中“挑肥揀瘦”,這既是迫于當地環境形勢的客觀壓力,更反映出對“發展質量”的認識,應該說是可喜的變化。不過,這樣的聲音,也反映出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二、三線城市的普遍糾結:一方面需要通過承接搬遷企業刺激當地經濟騰飛,另一方面又必須著眼長遠,在環保上更為審慎。
這樣的糾結,該怎樣紓解?答案只能是在產業承接的過程中努力實現產業升級。只能靠大力推行國家創新戰略。這是當今推行國家戰略的主旋律也是本刊導向的主旋律。
“產業升級”,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可能一蹴而就。正是看到了產業遷入地對搬遷企業的顧慮,北京對產業轉移的態度十分明確。涉及搬遷的企業將在產業升級、產品結構調整的基礎上與周邊城市進行合作和對接。
“在產業承接的過程中實現產業升級”,一個重要的方面,是要結合本地資源稟賦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產業承接模式。同時還要看到,并非所有的產業轉移都是“淘汰落后產能”。如今北京等一線城市,生活成本居高不下,一些創業型公司面臨較重的生存壓力,有向周邊城市轉移的意愿。來北京創業的部分白領“北漂”在生存壓力大的煩惱中也滋生了易地發展的念頭。另一方面,一些科研機構需要尋找科技成果孵化和產業基地,也為周邊地區提供了產業升級的契機。去年以來,北京中關村分別向曹妃甸和秦皇島轉移了若干家高新技術企業,正是這方面的典型案例。
產業升級同樣是我們軍工企業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當前,按照習主席要求,自主創新,振奮精神,迎難而上,以改革初期戰略轉型中“鳳凰涅磐、浴火重生”的勇氣,盡快走出一條科學健康持續發展之路,加快企業提質增效,是新形勢下推進軍工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