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廣 張守美(陜西未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 陜西榆林 719099)
兗礦魯南化肥廠年產13.5萬噸合成氨裝置始建于1967年,該系統以無煙煤為原料,采用固定層間歇式造氣制取半水煤氣,經常壓脫硫控制至變換系統硫化氫含量在150mg/m3左右,經電除塵至壓縮機壓縮到2.2Mpa送至氣體凈化工序,經過氣體耐硫變換、栲膠脫硫、熱鉀堿一次脫碳、銅鋅系低變、熱鉀堿二次脫碳、甲烷化后,制得合格的精制氣提壓至30M pa后制得液氨。
由于變換氣中有一部分有機硫轉化為無機硫,入變脫塔中H 2S含量達到250-300mg/m3,吸收后的溶液壓入再生塔,在再生塔中溶液與空壓機來的空氣進行接觸氧化,形成單質硫溢出,貧液壓入溶液循環槽,系統循環使用。再生塔頂硫泡沫溢流至泡沫槽經加壓,打到熔硫釜回收硫磺。進入熔硫釜的硫泡沫在釜上部被加熱,粘在泡膜上的單質硫集聚成較大的顆粒下沉至釜的下部,在釜下部繼續加熱成熔融狀液體,由放硫閥放出成品硫磺。
變換氣脫硫系統原采用ADA法,但變脫塔內易出現硫堵現象,系統長周期運行困難,后將ADA法改為栲膠法,在入口H 2S達到300mg/m3、壓力在2.0M pa下出口H 2S控制在5~6 mg/m3。在國內成功地在2.0MPA下采用栲膠脫硫。但是,再生系統仍采用高塔再生,與栲膠脫硫有些不適應,溶液再生不徹底。變脫高塔再生存在以下問題:
(1)空氣明顯分布不均勻,利用率偏低,造成溶液再生效果差;
(2)溶液中懸浮硫偏高,易造成溶液副產物的增加;
(3)高塔再生能耗較高;
(4)硫泡沫在浮選時易帶出大量溶液,造成熔硫負荷加大,熔硫效果差。
(5)脫硫效率低,操作彈性小。由于溶液再生不好,造成溶液脫硫效率降低。當變脫入口H2S達到300mg/M3時,出口H2S偶超8~9mg/M3,常出現超標現象。
針對這種情況,為保證變脫溶液的再生,將高塔再生改為噴射再生。
再生槽直徑:D12=GA/0.785AiAi取70m3/(h.m2)GA=Lr.CiCi取2.4m3/m3
循環溶液總量 Lr取600m3/h,所以:D1=6.0m擴大部分直徑:6+0.4*2=6.8m,
600/40=15臺
噴嘴孔徑:d12=L1/(0.785*3600*w)w噴嘴處溶液流速,通常取18-25m/s w取20 m/s
計算得d1=0.027m,入口管直徑d2=3 d1=0.08m
噴嘴入口收縮長度 L2=0.22m,噴嘴喉管長度 L3=3mm,噴嘴總長度L=0.223mm
(1)槽子直徑、高度 D=Ф6000mm,擴大部分Ф6800mm,溢流堰高度500mm,擴大部分高度2500mm,下部槽子高度4000mm槽子總高度7000mm
(2)增加噴射器噴射器18臺
(3)入再生槽管,總管仍以DN 250mm管為主,另外在槽頂加一周DN400mm的管作為緩沖管.
噴射器:在緩沖罐頂部對角的四個,從頂部開孔,安裝在靠槽子的中心處,其它噴射器從緩沖管底部開孔.
(1)熔硫釜安裝在原脫硫溶堿池上部的框架下部;
(2)加壓泵用地面上新的一套熔硫裝置進行改造;
(3)水冷器用新水冷器改造.
(4)增加一臺泡沫罐
吸收H2S之后的脫硫液進入緩沖罐減壓至0.8Mpa,然后經噴射器與自吸來的空氣在再生槽內完成再生,清液經液位調節器流入脫硫循環槽供系統循環使用,再生槽生成的硫泡沫經溢流堰進入泡沫槽,經加壓泵打入熔硫釜付產硫磺,出釜清液回收到循環槽。
自投用以來,改造后的各項工藝指標都較改造前得到了優化,取得了較大的經濟效益。
改造前,我們對再生塔塔釜液位安排專人監控,仍然不能避免事故的發生。改用噴射再生后,解決了過去硫磺沉積在塔釜,易發生堵塔的弊端。另外,噴射器吸入的空氣氣量大,約是原來的4倍,而且氣體均勻分布,氣液兩相接觸充分,氧氣和還原態栲膠反應徹底,栲膠富液再生度高,脫硫劑能長時間循環使用,脫硫效果很好。

改造前改造后氣量變出H2S 氣量入工段變換后再生氣變出H 2 H 2S 17.84 18.82入工段H 2S 150.61 178.26 5.3萬5.3萬變換后H 2S 198.2 1 233.6 2 8.12 10.0 8再生氣H 2S 36.3 2 42.1 6 5.3萬5.3萬H 2S 160.11 200.82 H 2S 202.63 258.22 S 4.6 2 5.1 6
由上表得知,在相同氣量下,采用噴射再生,脫硫溶液再生度高,整個脫硫塔的壓差減小,脫硫效果明顯提高,生產操作彈性增大。
與原來的再生塔再生相比:
1.噴射再生不需空氣機,整個脫硫—再生系統的動力消耗有所下降,噸氨電耗降低8KW.h,每年可節約電費30多萬元。
2.脫硫效果提高,再生氣中H 2S含量大幅度降低,延長了尿素壓縮機脫硫劑的使用壽命,同時杜絕了因脫硫效果差而減量的現象發生。
3.為摻燒高硫煤,降低入爐煤成本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實現了穩定、長周期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