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民政雜志社社長王杰秀
扎根民政再創輝煌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民政雜志社社長王杰秀
今年是中國民政雜志創刊30周年。回望30載發展歷程,梳理30載發展脈絡,我為中國民政雜志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感到由衷驕傲和自豪,對雜志幾代人的奮力開拓和不懈追求感到深深的崇敬和欽佩,同時也增強了在新時期推動雜志再上新臺階的信心。
中國民政雜志的誕生源自于民政事業改革發展的需要,中國民政雜志的成長壯大得益于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可以說是生逢其時。雜志創刊以來的30年,是中國經濟高歌猛進的30年,是中國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的30年,是文化大繁榮和信息技術大發展的30年,是民政事業銳意進取、成就卓著的30年。正是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踏著時代前進的腳步,汲取著民政事業豐富的營養,中國民政雜志獲得了迅速的發展,成為了民政宣傳的主渠道、主陣地,對民政事業發展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報刊的發展環境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特別是隨著市場化的深入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和眾多傳統主流媒體一樣,中國民政雜志也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市場化報刊對機關刊造成的巨大沖擊,新媒體對傳統媒體形成的嚴峻挑戰,無不深刻影響著中國民政雜志的生存與發展。在競爭中求發展、在困境中謀成長,早已成為雜志發展的常態。在部黨組的關懷重視下,在各級民政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體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民政雜志帶著神圣的使命感,帶著曾經的榮耀與夢想,迎著全媒體時代的挑戰,一路走來,風雨兼程、奮勇向前。
與30年前相比,今天的中國早已不是昔日的模樣。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政工作是如此,新聞宣傳工作亦是如此。這種變化給作為傳統主流媒體的中國民政雜志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帶來更多的是挑戰。能否把握機遇、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并且化挑戰為機遇,決定著中國民政雜志未來的前途和命運。作為民政部機關刊,中國民政雜志的命運和民政事業的發展息息相關,民政工作的作用和地位一定意義上決定著中國民政雜志的作用和地位,民政事業的發展決定著中國民政雜志的前途和未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建設已成為“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為主要職能,在社會建設中發揮骨干作用的民政部門任務越來越重、地位越來越突出;民政工作的社會關注度越來越高,從燈火闌珊處漸漸走到了聚光燈下;本就業務多元的民政事業,工作范圍越來越寬,工作內容越來越豐富;民政工作的對象越來越廣泛,從傳統的弱勢群體、困難群體、特殊群體、基層群眾向一般社會公眾拓展。“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民政事業的發展變化,民政業務的拓展,為中國民政雜志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機遇、更廣闊的舞臺。“為民政工作服務,為民政工作者服務”是中國民政雜志的辦刊宗旨,是中國民政雜志的特色,也是雜志的核心競爭力和生命力所在。中國民政雜志要獲得強大的生命力,在未來更加紛繁復雜的媒體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深深植根民政沃土,發揮機關刊權威、嚴謹、深刻的優勢,保持自身特色并緊緊圍繞自身特色打造核心競爭力。同時要適應全媒體時代信息轉播方式和人們獲取信息方式發生巨大變化的實際,按照立國部長的要求,順應時代的潮流,利用新媒體的新技術,著力將中國民政雜志打造成為傳播形態多樣、傳播手段先進、傳播競爭力強大的復合型民政媒體。
時代在變遷,人事有更替。無論辦刊環境如何變化,中國民政雜志作為民政部機關刊、民政工作指導刊的使命不變,中國民政雜志的編輯記者們把中國民政雜志做大做強以更好地服務民政工作的信念、激情與夢想依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肩負部黨組和全國民政人的重托,中國民政雜志全體同仁當堅定信念、站定腳跟、開拓創新,努力不負民政部機關刊所承擔的神圣使命,爭取開創中國民政雜志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