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政策法規司
《家庭寄養管理辦法》條文簡要說明
民政部政策法規司
編者按: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家庭寄養是實現兒童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方式。民政部高度重視家庭寄養工作,繼2003年制定了《家庭寄養管理暫行辦法》后又于2014年9月24日公布了更具人性化、專業化、規范化的《家庭寄養管理辦法》。為了在實施過程中更好地理解、正確地把握相關規定,民政部政策法規司特對《家庭寄養管理辦法》逐條作了說明。
第一條為了規范家庭寄養工作,促進寄養兒童身心健康成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國家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說明:本條為立法宗旨及依據。關于立法宗旨,包括兩層涵義:一是家庭是兒童健康成長的最佳環境。當兒童暫時或永久脫離家庭環境、且兒童不愿意或不可能被領養時,家庭寄養是兒童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方式。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民政部門就開始探索開展家庭寄養工作。2003年,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我部出臺了《家庭寄養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將這種替代家庭養育模式予以制度化、規范化。在促進寄養兒童健康成長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截至2013年底,我國家庭寄養兒童人數達到2.9萬人,占集中供養孤兒總數的30.8%。經過十多年發展,我國兒童福利事業取得長足進展,家庭寄養工作環境和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各地在寄養服務創新實踐中形成了許多好做法、好經驗,這些都需要上升為部門規章予以確認。二是家庭寄養在規范發展中也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主要包括殘疾寄養兒童比例趨高對寄養家庭環境和條件提出更高要求,寄養關系的確立和解除沒有程序性規定,社會力量作用發揮不夠充分,民政部門和兒童福利機構的職責表述較為原則,以及政策規定流浪未成年人也可以被寄養等,這些都需要在法律制度上予以完善。
關于法律依據,包括四部分內容: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因其覆蓋領域廣泛,被稱為未成年人保護領域的“小憲法”,也是制定《家庭寄養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的重要依據。該法第43條明確規定:對孤兒、無法查明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以及其他生活無著的未成年人,由民政部門設立的兒童福利機構收留撫養。二是《民法通則》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試行)》規定,對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以及沒有其他監護人的未成年人,由民政部門擔任其監護人。民政部門可以將監護職責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給他人。三是《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孤兒保障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0〕54號)等文件也規定,由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的孤兒,可由監護人選擇撫育條件較好的家庭開展家庭寄養。四是《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我國是締約國)第20條規定:暫時或永久脫離家庭環境的兒童,或為其最大利益不得在這種環境中繼續生活的兒童,應有權得到國家的特別保護和協助。締約國應按照本國法律確保此類兒童得到其他方式的照顧。這種照顧除其他外,包括寄養、伊斯蘭法的“卡法拉”(監護)、收養或者必要時安置在適當的育兒機構中。依照上述法律框架,《家庭寄養管理辦法》進行了相關制度設計:民政部門是寄養兒童的監護人;作為民政部門設立的事業單位,兒童福利機構負責收留撫養寄養兒童,承擔寄養兒童監護職責;兒童福利機構可以將所承擔的監護職責部分委托給寄養家庭,寄養協議關系的存在不改變民政部門的監護人地位。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家庭寄養,是指經過規定的程序,將民政部門監護的兒童委托在符合條件的家庭中養育的照料模式。
說明:本條為“家庭寄養”定義,包括四層涵義:一是家庭寄養被界定為替代家庭養育的社會照料模式之一,其他三種分別為親屬撫養、機構養育和依法收養。二是照料的地點在符合相關條件的居民家庭中。三是這種照料是通過委托方式進行的;四是嚴格限定了家庭寄養的兩個前提條件,即照料的對象僅限于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擔任監護責任的兒童;開展家庭寄養要依本辦法履行相關手續。
第三條家庭寄養應當有利于寄養兒童的撫育、成長,保障寄養兒童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說明:本條為家庭寄養工作應當遵循的原則,其核心思想是:凡是不利于寄養兒童撫育、成長或者可能侵犯寄養兒童合法權益的家庭寄養,都不能開展。已開展的,也應中止。
第四條國務院民政部門負責全國家庭寄養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家庭寄養監督管理工作。
說明:本條是家庭寄養工作的主管機關,包括兩層涵義:一是明確民政部門是家庭寄養工作的監督管理部門。二是民政部負責全國家庭寄養監督管理工作,省、市、縣三級民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家庭寄養監督管理工作。
第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設立的兒童福利機構負責家庭寄養工作的組織實施。
說明:本條為家庭寄養工作實施機構,包括三層涵義:一是明確兒童福利機構是寄養兒童養育的實施部門和責任主體。二是兒童福利機構是經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的機構。三是兒童福利機構包括兒童福利院,以及設有相對獨立的兒童福利設施的機構(如社會福利院等)。
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采取措施,鼓勵、支持符合條件的家庭參與家庭寄養工作。
說明:本條為政府的激勵政策,旨在倡導更多有條件、富愛心的家庭積極參與家庭寄養工作。
第七條未滿十八周歲、監護權在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的孤兒、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可以被寄養。
需要長期依靠醫療康復、特殊教育等專業技術照料的重度殘疾兒童,不宜安排家庭寄養。
說明:本條第一款明確了寄養兒童的范圍,即調整未滿十八周歲、監護權在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的孤兒、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
第二款為排除條款,包括兩層涵義:一是需要長期依靠醫療康復、特殊教育等專業技術設施設備維持基本生活的重度殘疾兒童,原則上不安排家庭寄養。排除這部分兒童,主要考慮目前兒童福利機構在醫療康復、特殊教育等軟硬件設施方面均優于一般家庭。將其留在機構中,對保障兒童合法權益更為有利。二是如果寄養家庭環境和社區條件允許,也可以安排家庭寄養。如部分肢殘、聽力殘疾等兒童,寄養家庭只要具有一定條件就可寄養。此處用詞為“不宜”而不是“不得”,表明是推薦性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哪些兒童適合家庭寄養,哪些孩子更適合在機構中養育,情形較為復雜,實踐也較為多樣。但從“家庭是兒童健康成長的最佳環境”角度出發,本辦法對哪些兒童不適合家庭寄養不做過多限制,以期留出足夠空間給實施機構結合實際進行遴選。
第八條寄養家庭應當同時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兒童福利機構所在地的常住戶口和固定住所。寄養兒童入住后,人均居住面積不低于當地人均居住水平;
(二)有穩定的經濟收入,家庭成員人均收入在當地處于中等水平以上;
(三)家庭成員未患有傳染病或者精神疾病,以及其他不利于寄養兒童撫育、成長的疾病;
(四)家庭成員無犯罪記錄,無不良生活嗜好,關系和睦,與鄰里關系融洽;
(五)主要照料人的年齡在三十周歲以上六十五周歲以下,身體健康,具有照料兒童的能力、經驗,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具有社會工作、醫療康復、心理健康、文化教育等專業知識的家庭和自愿無償奉獻愛心的家庭,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
說明:本條第一款是寄養家庭的基本條件。選擇具有穩定、健全功能的家庭,是協助寄養兒童形成良好依戀關系,避免寄養兒童出現“二次傷害”的關鍵舉措。本條立足撫養能力和撫養意愿,從居住條件、收入水平、家庭成員健康和品行以及主要照料人狀況等5個方面規定了寄養家庭應當同時具備的條件。
本條第一款第(一)項對戶籍、居所的要求,旨在保障寄養兒童有足夠活動和居住空間,同時對異地寄養、境外家庭或個人開展家庭寄養進行限制。第(二)項要求寄養家庭生活水平在當地處于中等水平以上,一來保證寄養家庭能夠為寄養兒童提供良好的養育環境,二來防止把家庭寄養當做扶貧幫困或者變相擺脫貧困的手段。第(三)、(四)項是對家庭成員健康和品行的要求,旨在保障寄養兒童的人身安全。第(五)項規定包括兩層涵義:一是保證寄養家庭必須有專人在家照顧寄養兒童,二是主要照料人要有精力、懂撫育、能進行簡單的康復訓練和教育等。
本條第二款是優先條款。旨在鼓勵具有社會工作、醫療康復、心理健康、文化教育等專業知識的家庭和自愿無償奉獻愛心的家庭參與家庭寄養工作。
第九條每個寄養家庭寄養兒童的人數不得超過二人,且該家庭無未滿六周歲的兒童。
說明:本條限定每個寄養家庭寄養兒童的人數不得超過二人,且該家庭沒有學齡前兒童需要養育,主要是基于目前被寄養的兒童大部分是殘疾兒童的現實。要真正實現“養好”這部分殘疾兒童的目標,有必要對其家庭養育環境提出更高要求,特別是對主要照料人的照料能力和精力予以充分考慮。
第十條寄養殘疾兒童,應當優先在具備醫療、特殊教育、康復訓練條件的社區中為其選擇寄養家庭。
說明:本條是針對寄養殘疾兒童作出的特別規定。與《暫行辦法》制定時相比,目前家庭寄養環境發生明顯變化:寄養兒童大部分是殘疾兒童,他們對醫療康復訓練有較大需求。調研數據顯示,高達88.32% 的寄養兒童身患不同類型、程度不同的各類殘疾和疾病。要求寄養家庭所在社區需具備醫療、特殊教育、康復訓練等條件,對提升寄養兒童康復質量和效果十分重要;但考慮到具備醫療、特殊教育、康復訓練等條件的社區,在全國并不普遍,硬性規定這一條件在實踐中很難做到,故提出“優先”概念。
第十一條寄養年滿十周歲以上兒童的,應當征得寄養兒童的同意。
說明:為確保寄養兒童享有參與影響其生活的決定的權利,本條規定寄養年滿十周歲以上的兒童,應當征得本人同意。依據是《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4條“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根據未成年人的年齡和智力發展狀況,在作出與未成年人權益有關的決定時告知其本人,并聽取他們的意見。”《收養法》第11條也規定:“收養人收養與送養人送養,須雙方自愿。收養年滿十周歲以上未成年人的,應當征得被收養人的同意。”
第十二條確立家庭寄養關系,應當經過以下程序:
(一)申請。擬開展寄養的家庭應當向兒童福利機構提出書面申請,并提供戶口簿、身份證復印件,家庭經濟收入和住房情況,家庭成員健康狀況以及一致同意申請等證明材料;
(二)評估。兒童福利機構應當組織專業人員或者委托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等第三方專業機構對提出申請的家庭進行實地調查,核實申請家庭是否具備寄養條件和撫育能力,了解其鄰里關系、社會交往、有無犯罪記錄、社區環境等情況,并根據調查結果提出評估意見;
(三)審核。兒童福利機構應當根據評估意見對申請家庭進行審核,確定后報主管民政部門備案;
(四)培訓。兒童福利機構應當對寄養家庭主要照料人進行培訓;
(五)簽約。兒童福利機構應當與寄養家庭主要照料人簽訂寄養協議,明確寄養期限、寄養雙方的權利義務,寄養家庭的主要照料人、寄養融合期限、違約責任及處理等事項。家庭寄養協議自雙方簽字(蓋章)之日起生效。
說明:本條為寄養關系確立的程序,主要包括申請-評估-審核-培訓-簽約五個環節。設置這些環節,首要的考慮是最高限度地保護寄養兒童權益,努力的方向是“永久性安置”寄養兒童。為此,兒童福利機構在收到有寄養意愿的家庭提出書面申請后,一是要組織專業人員或者委托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等第三方專業機構對申請家庭進行家訪,旨在通過家訪,了解申請家庭的動機、適應性以及家庭成員共識等。二是要組織人員對符合條件的寄養家庭中的主要照料人進行看護知識、防病知識、孩子的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培訓。三是要求寄養家庭嘗試寄養兒童一定時間,以便了解寄養兒童和寄養家庭是否真正匹配。四是要求家庭寄養協議應明確列出的主要內容,以免日后可能出現的爭議。
第十三條寄養家庭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保障寄養兒童人身安全,尊重寄養兒童人格尊嚴;
(二)為寄養兒童提供生活照料,滿足日常營養需要,幫助其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三)培養寄養兒童健康的心理素質,樹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觀念;
(四)按照國家規定安排寄養兒童接受學齡前教育和義務教育。負責與學校溝通,配合學校做好寄養兒童的學校教育;
(五)對患病的寄養兒童及時安排醫治。寄養兒童發生急癥、重癥等情況時,應當及時進行醫治,并向兒童福利機構報告;
(六)配合兒童福利機構為寄養的殘疾兒童提供輔助矯治、肢體功能康復訓練、聾兒語言康復訓練等方面的服務;
(七)配合兒童福利機構做好寄養兒童的送養工作;
(八)定期向兒童福利機構反映寄養兒童的成長狀況,并接受其探訪、培訓、監督和指導;
(九)及時向兒童福利機構報告家庭住所變更情況;
(十)保障寄養兒童應予保障的其他權益。
說明:本條對寄養家庭在兒童寄養期間約定了九項義務,分別從人身安全、生活照料、精神關懷、就學、就醫、康復以及接受兒童福利機構的探訪、培訓和指導等方面進行了規定。其核心思想是:保障好安全、照料好生活、培養好品行,協助好就醫就學,配合好康復、送養以及接受機構指導監督。
當然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寄養家庭的權利也不例外。考慮到本辦法主要是為了保障寄養兒童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寄養家庭的權利在本辦法中沒有做直接表述。但在全文中時有體現,如寄養家庭有選擇寄養兒童、要求兒童福利機構提供養育知識服務和短期照料服務、與兒童福利機構出現爭議時可向民政部門反映并要求其協調解決、以及優先收養其照顧的寄養兒童等方面的權利。
第十四條兒童福利機構主要承擔以下職責:
(一)制定家庭寄養工作計劃并組織實施;
(二)負責寄養家庭的招募、調查、審核和簽約;
(三)培訓寄養家庭中的主要照料人,組織寄養工作經驗交流活動;
(四)定期探訪寄養兒童,及時處理存在的問題;
(五)監督、評估寄養家庭的養育工作;
(六)建立家庭寄養服務檔案并妥善保管;
(七)根據協議規定發放寄養兒童所需款物;
(八)向主管民政部門及時反映家庭寄養工作情況并提出建議。
說明:本條對兒童福利機構承擔的主要工作做出規定。主要包括:制定規章制度、遴選寄養家庭、培訓主要照料人、探訪寄養兒童、監督評估養育工作、建立寄養服務檔案、發放寄養兒童所需款物、向主管部門反映情況等。
第十五條寄養協議約定的主要照料人不得隨意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當經兒童福利機構同意,經培訓后在家庭寄養協議主要照料人一欄中變更。
說明:本條對寄養家庭中主要照料人的變更做出了規定。兒童在寄養家庭中生活一段時間以后,其身體狀況、生活習性等特點已經為家庭中的主要照料人所熟悉,同時兒童自身也會對主要照料人產生心理和生理依戀。為了保證寄養質量,寄養家庭中的主要照料人不宜隨意變更。確需變更的,要履行變更手續。
第十六條寄養融合期的時間不得少于六十日。
說明:本條是寄養融合期限的規定,包括兩層涵義:一是寄養兒童和寄養家庭由于各種原因,不一定互相匹配。為了確保寄養成功, 避免因為屢次寄養失敗給寄養兒童帶來新的傷害,必須在實施正式寄養前安排一定時間的融合期。二是考慮到年齡偏大等兒童適應期較長,寄養融合期時間下限不得少于60日。
第十七條寄養家庭有協議約定的事由在短期內不能照料寄養兒童的,兒童福利機構應當對寄養兒童進行短期養育服務。短期養育服務時間一般不超過三十日。
說明:本條規定了短期養育服務及期限。創設短期養育服務制度,既可預防寄養兒童安置服務因寄養家庭因素而中斷,也是寄養家庭應當享有的權利。不過,兒童福利機構對寄養兒童提供短期養育服務三十日后,寄養家庭仍然不能繼續履行協議所約定的義務的, 協議簽署的雙方應考慮解除協議。
第十八條寄養兒童在寄養期間不辦理戶口遷移手續,不改變與民政部門的監護關系。
說明:本條是關于寄養兒童戶口和監護人的規定,包含三層意思:一是民政部門是寄養兒童的監護人。按照《民法通則》的規定,當兒童找不到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和其他親屬、朋友時,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孤兒住所地的居(村)委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民政部門對找不到監護人的兒童負有兜底監護責任。二是寄養不改變民政部門作為監護人的地位。寄養兒童雖然與寄養家庭生活在一起,但并不像收養那樣在法律上建立了擬制血親關系。民政部門與寄養兒童的監護關系不發生改變。三是戶口不遷移。按照我國戶籍管理有關制度,寄養不屬于遷移戶口的情形之一。所以寄養期間,兒童的戶籍仍然在兒童福利機構。流浪未成年人不存在戶口遷移問題。
第十九條寄養家庭提出解除寄養關系的,應當提前一個月向兒童福利機構書面提出解除寄養關系的申請,兒童福利機構應當予以解除。但在融合期內提出解除寄養關系的除外。
說明:本條規定了寄養家庭協議解除寄養關系的處理。寄養家庭主動解除寄養關系的情形包括協議到期、住址改變、主要照料人病殘等。基于寄養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上寄養家庭一旦提出解除寄養關系,兒童福利機構應該無條件立即同意。但在非緊急情況下,考慮到兒童福利機構重新安置寄養兒童需要時間,故本條提出解除寄養關系須提前一個月。
第二十條寄養家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兒童福利機構應當解除寄養關系:
(一)寄養家庭及其成員有歧視、虐待寄養兒童行為的;
(二)寄養家庭成員的健康、品行不符合第八條第(三)和(四)項規定的;
(三)寄養家庭發生重大變故,導致無法履行寄養義務的;
(四)寄養家庭變更住所后不符合第八條規定的;
(五)寄養家庭借機對外募款斂財的;
(六)寄養家庭不履行協議約定的其他情形。
說明:本條規定了因寄養家庭原因而強制解除寄養關系的情形及處理。調查了解到,此類強制解除寄養關系的情形主要有:寄養家庭條件發生變化,不適合寄養兒童,包括寄養家庭及其成員侵害寄養兒童人身權益;健康、品行不符合規定要求;寄養父母年齡增大或者身患重病,無力繼續撫養;家庭住所變更不符合寄養條件;寄養家庭借機對外募款斂財等。
第二十一條寄養兒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兒童福利機構應當解除寄養關系:
(一)寄養兒童與寄養家庭關系惡化,確實無法共同生活的;
(二)寄養兒童依法被收養、被親生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認領的;
(三)寄養兒童因就醫、就學等特殊原因需要解除寄養關系的。
說明:本條規定了因寄養兒童原因而強制解除寄養關系的情形及處理。調查了解到,此類強制解除寄養關系的情形主要是:寄養兒童自身情況發生變化,不適合繼續寄養,包括寄養兒童就醫、就學需要;達到規定年齡如年滿18周歲,必須回到兒童福利機構;與寄養家庭關系惡化;監護權發生轉移(被收養、找到父母等)等。
第二十二條解除家庭寄養關系,兒童福利機構應當以書面形式通知寄養家庭,并報其主管民政部門備案。家庭寄養關系的解除以兒童福利機構批準時間為準。
說明:本條規定了寄養關系解除的一般程序,即兒童福利機構應書面通知寄養家庭,并報其主管部門備案。同時規定寄養關系的解除時間為兒童福利機構批準之日。
第二十三條兒童福利機構擬送養寄養兒童時,應當在報送被送養人材料的同時通知寄養家庭。
說明:本條規定了寄養關系解除的特別程序,即兒童福利機構(主要指兒童福利機構)擬送養寄養兒童,應在向所在地收養登記機構(國內收養)或中國收養組織(涉外收養)報送被送養人材料的同時,有義務通知寄養家庭,以便給寄養家庭預留一定的時間,做好離別等相關工作。
第二十四條家庭寄養關系解除后,兒童福利機構應當妥善安置寄養兒童,并安排社會工作、醫療康復、心理健康教育等專業技術人員對其進行輔導、照料。
說明:本條規定了寄養家庭因故不能繼續照料寄養兒童的處理辦法。寄養協議解除后,兒童福利機構應當妥善安置寄養兒童。通常的做法是,對適合寄養的兒童,為其匹配新的寄養家庭;對不適合寄養的兒童,安置在機構內養育。同時要求兒童福利機構安排社會工作、醫療康復、心理健康教育等專業技術人員對寄養兒童進行心理等方面的疏導和照料。
大量研究表明,寄養協議解除后,寄養家長與寄養兒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分離焦慮,如很多寄養家長在與孩子長期相處中不知不覺地投入了相當多的感情,一旦孩子與其終止寄養關系,他們會很難適應與恢復。寄養兒童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寄養兒童特別是年齡稍大的孩子一旦離開長期熟悉的家庭和寄養爸爸媽媽,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融入新的環境。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對其進行輔導和照料,是最高限度地保護寄養兒童的重要舉措。
第二十五條符合收養條件、有收養意愿的寄養家庭,可以依法優先收養被寄養兒童。
說明:本條是關于“寄養”轉“收養”享有優先權的規定,旨在鼓勵符合收養條件、有收養意愿的寄養家庭收養被寄養兒童。
第二十六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對家庭寄養工作負有以下監督管理職責:
(一)制定本地區家庭寄養工作政策;
(二)指導、檢查本地區家庭寄養工作;
(三)負責寄養協議的備案,監督寄養協議的履行;
(四)協調解決兒童福利機構與寄養家庭之間的爭議;
(五)與有關部門協商,及時處理家庭寄養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說明:本條是關于地方民政部門監督管理職責的規定,也是對本辦法第四條的細化。省、市、縣三級民政部門對本行政區區域內家庭寄養工作的監督管理職責主要包括:制定政策;指導檢查家庭寄養工作;對寄養協議進行備案、監督履行;協調解決兒童福利機構和寄養家庭之間的爭議;會同有關部門解決家庭寄養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等。
第二十七條開展跨縣級或者設區的市級行政區域的家庭寄養,應當經過共同上一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同意。
不得跨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家庭寄養。
說明:開展跨縣級或者設區的市級行政區域的家庭寄養,雖然不是普遍現象,但在現實中依然存在,本條對此做出特別規定。立法本意是:基于機構監督管理便利(如探視、處置突發事件等)和孩子就學就醫需要,沒有特殊情況,不鼓勵異地家庭寄養,特別是跨省寄養。在省域內確有需要,必須經過兩地共同上一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同意。
第二十八條兒童福利機構應當聘用具有社會工作、醫療康復、心理健康教育等專業知識的專職工作人員。
說明:殘疾寄養兒童比例趨高和寄養工作日益專業化的現實,決定了兒童福利機構必須配備具有相應專業的工作人員,才能保證寄養服務的有效執行,進而保障寄養兒童的權益和增進寄養兒童福祉。針對當前我國家庭寄養工作專業化程度不高的實際,本條明確規定,兒童福利機構應當聘用具有社會工作、醫療康復、心理健康教育等專業知識的專職工作人員。
第二十九條家庭寄養經費,包括寄養兒童的養育費用補貼、寄養家庭的勞務補貼和寄養工作經費等。
寄養兒童養育費用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列支。寄養家庭勞務補貼和寄養工作費用等由當地人民政府予以保障。
說明:本條規定了家庭寄養經費的構成及其保障。第一款明確家庭寄養經費主要包括養育費用補貼、勞務補貼和寄養工作經費三部分。其直接依據是國辦發〔2010〕54號第一部分第(三)項(家庭寄養)“……選擇撫育條件較好的家庭開展委托監護或者家庭寄養,并給予養育費用補貼,當地政府可酌情給予勞務補貼”和《流浪未成年人家庭寄養服務》(MZ/T 046-2013)。第二款明確了家庭寄養經費的來源,即寄養兒童養育費用補貼按照國辦發〔2010〕54號、《民政部、財政部關于發放孤兒基本生活費的通知》(民發〔2010〕161號)、《民政部關于制定福利機構兒童最低養育標準的指導意見》(民發〔2009〕77號)、《中央財政流浪乞討人員救助補助資金管理辦法》等國家有關規定列支,寄養家庭勞務補貼和寄養工作費用等由當地人民政府予以保障,直接依據是國辦發〔2010〕54號第一部分第(三)項和第二部分第(一)項的規定。
第三十條家庭寄養經費必須專款專用,兒童福利機構不得截留或者挪用。
說明:本條是家庭寄養經費的使用要求,規定兒童福利機構對寄養經費要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十一條兒童福利機構可以依法通過與社會組織合作、通過接受社會捐贈獲得資助。
與境外社會組織或者個人開展同家庭寄養有關的合作項目,應當按照有關規定辦理手續。
說明:本條規定兒童福利機構可以依法通過兩個途徑來獲得資助: 一是通過與社會組織合作,二是通過接受社會捐贈。與境外社會組織或者個人開展同家庭寄養有關的合作項目,應當簽訂合作項目協議,并接受有關部門的管理和監督。
第三十二條寄養家庭不履行本辦法規定的義務,或者未經同意變更主要照料人的,兒童福利機構可以督促其改正,情節嚴重的,可以解除寄養協議。
寄養家庭成員侵害寄養兒童的合法權益,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說明:本條是關于寄養家庭法律責任的規定,包括兩個層面的行為:一是寄養家庭違反本辦法第十三條、第十四條等規定的義務所應承擔的行政責任,即由兒童福利機構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可以解除寄養協議。二是寄養家庭存在任何侵害寄養兒童合法權益的行為,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都要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比如,寄養家庭有打罵虐待寄養兒童的行為,情節較輕的,致使寄養兒童的身體受到傷害產生醫藥費等費用的,寄養家庭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按照我國刑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以傷害罪名等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三條兒童福利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設立該機構的民政部門進行批評教育,并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不按照本辦法的規定承擔職責的;
(二)在辦理家庭寄養工作中牟取利益,損害寄養兒童權益的;
(三)玩忽職守導致寄養協議不能正常履行的;
(四)跨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家庭寄養,或者未經上級部門同意擅自開展跨縣級或者設區的市級行政區域家庭寄養的;
(五)未按照有關規定辦理手續擅自與國(境)外社會組織或者個人開展家庭寄養合作項目的。
說明:本條是關于兒童福利機構法律責任的規定。一是規定了兒童福利機構需要承擔行政責任的五種情形,包括不按照本辦法第二十五條的規定履行工作職責的行為;在家庭寄養工作中牟取利益,損害寄養兒童權益的行為;因不履行、不正確履行或者放棄履行其職責,導致寄養協議不能正常履行的行為;不按本辦法第二十七條的規定,未經上級部門同意擅自開展異地寄養的行為;不按本辦法第三十條的規定,未辦理相關手續擅自開展境外家庭寄養合作項目的行為。二是規定了兒童福利機構具有上述情形時的行為后果。批準其成立的民政部門應以批評教育為主,在思想上引導其切實承擔起組織實施家庭寄養工作的職責,并限定在一定期限內改正。如果兒童福利機構拒不改正,或者上述行為的情節嚴重,導致出現嚴重后果時,應當按照《公務員法》等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不履行家庭寄養工作職責,由上一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責令其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說明:本條是關于民政部門法律責任的規定。一是責令改正。《辦法》規定,縣級以上地方民政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家庭寄養的監督管理工作。不履行工作職責的,由上一級民政部門責令改正,即責令下級民政部門在一定期限內對違反《辦法》規定的行為予以糾正。二是行政處分。對于情節嚴重的違反《辦法》規定的行為,由任免部門和監察部門給予行政處分。行政處分是行政機關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行政違法行為的制裁,是行政機關的內部管理行為。按照《公務員法》的有關規定,處分的種類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六種。
第三十五條對流浪乞討等生活無著未成年人承擔臨時監護責任的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開展家庭寄養,參照本辦法執行。
說明:本條是對規章適用范圍的補充規定,即流浪乞討等生活無著的兒童被寄養,可以參照本辦法執行。主要的考慮是:《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和改進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1〕39號)明確規定,對暫時查找不到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的流浪未成年人,在繼續查找的同時,要通過家庭寄養等多種方式予以妥善照顧。根據這一規定,2013年民政部也出臺了行業標準《流浪未成年人家庭寄養服務(MZ/T 046-2013)》。
第三十六條尚未設立兒童福利機構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家庭寄養的組織實施。具體工作適用本辦法的規定。
說明:本條是對第五條的補充規定。包括三層涵義:一是目前我國部分地區特別是中西部地區,仍存在尚未設立兒童福利機構的情況。二是上述地區擬開展家庭寄養工作,應由民政部門組織實施。三是民政部門具體實施工作,適用本辦法的規定。
第三十七條本辦法自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2003年頒布的《家庭寄養管理暫行辦法》(民發[2003]144號)同時廢止。
說明:本條是效力條款,包括兩層涵義:一是明確《辦法》實施日期。二是解決制度沖突問題。由于《辦法》是在《暫行辦法》基礎上起草的,有必要明確廢止《暫行辦法》的效力,避免造成適用混亂。